南安眉山鄉大眉村魏氏祖訓上寫著「讀書為重」。
「今年高考,安溪縣參內鄉參山村有兩名學子被清華大學錄取,一名被北京大學錄取。被211大學錄取的學子達14人,比去年增加4人。」國慶期間,看到村裡的大學生回家,一些村民又翻出了今年暑假在朋友圈熱傳的這條消息,藉此鼓勵自家的孩子認真學習。記者從參山村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此前村裡就出過不少博士、碩士。而除了參山村,安溪龍涓鄉福都村、南安眉山鄉、向陽鄉旗星村也都是「學霸村」,都曾經在高考中取得過優異的成績。這些「學霸村」是如何煉成的?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現 象
參內村今年三名學子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眉山鄉十幾年裡走出10位清華北大學子;福都村這個3000多人的村莊,先後出過5個博士、22個碩士;旗星村出過多名高考總分第一名……調查中記者發現,這些村莊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績讓人羨慕。
參內鄉參山村現存朱熹寫的「讀聖賢書」牌匾,顯示當地重教風氣由來已久。
安溪縣參內鄉參山村
今年3人考入清華北大
「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我比女兒還要激動。」近日,回憶起暑假期間的情景,參山村村民葉金樹仍然抑制不住興奮。他說,女兒葉娜婷讀小學時就對畫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每天完成作業後就拿起筆開始畫。父母尊重她的選擇,幫她報了興趣班,此後再也沒有間斷過。她參加過各種比賽,在全省聯考時取得第八名的成績。今年高考時,她的專業課成績全國第29名,文考530分,順利被清華大學美院錄取。
在安溪參內中心學校校長葉培祥提供的一份《2019年參山村研究生及大學生錄取名單》上,記者看到,今年,葉逸文、葉書榮、葉少斌、葉家婧都考上了研究生,其中葉逸文是美國耶魯大學,葉書榮是西安交通大學,葉少斌和葉家婧是廈門大學。
應屆生中,陳禹、葉娜婷被清華大學錄取,葉楨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葉景芸取得安溪縣高考文科第一名,被廈門大學錄取。本科以上學子總人數33人。
今年的成績並非偶然,在2018年,該村有3人考取研究生,本科以上總人數31人。2017年,該村有4人考取研究生,本科以上總人數22人。
葉培祥提供的一份《參山村歷年來考取博士、碩士名單》上顯示,該村先後有13人考取博士學位,38人考取碩士學位。「這是不完全統計的數字。」參內中學退休教師葉景菁說,他在參內中學任教時,教過的學生中,也有人成為碩士、博士,但名單中並未體現。
南安眉山鄉「清華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
南安市眉山鄉
「清華樓」走出10位清華北大學子
「清華樓是因第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眉山學子魏嶽騰而得名。」在南安眉山鄉眉山中心小學內,有一幢三層的圓形建築。9月29日,記者來到該小學,發現該建築仿北京天壇外形,大門正上方鑲嵌著「清華樓」三個大字。
南安市大眉村教育基金會會長魏火星介紹,2000年,大眉村人魏嶽騰以816分、南安市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這是眉山鄉第一名踏入國內最高學府的學子,極大鼓舞了當地村民培養子女的熱情。南安市大眉村教育基金會抓住契機,在上百名鄉賢的慷慨解囊下,於2004到2005年建了「清華樓」。2015年,鄉賢再次踴躍捐助40多萬元,修建「清華樓」的附屬工程。目前該樓集教育教研、圖書閱覽、電化教育、團隊活動於一體。
十多年來,這棟「清華樓」激勵著一屆屆眉山學子。從2000年以後的十幾年裡,眉山鄉走出了10名清華北大學子。眉山中心小學校本部負責人魏長傑提供的一份名單顯示:2004年,顏彬航、李鍾順考取清華大學;2005年,顏彬航的弟弟顏彬遊考入北京大學;此後,顏彬航和顏彬遊的妹妹考入廈大,一家人被傳為佳話……
學生在參觀安溪龍涓福都小學校史館展示的優秀學子事跡。
安溪縣龍涓鄉福都村
5年培養3名博士14名碩士
「孩子讀書就沒讓我們操心過。」說起兒子肖偉集,安溪龍涓福都村村民肖小雲很是欣慰。他說,兒子小學就讀於福都小學,進入高中後,第一學期期中考全年段第一名,他去參加了家長會。此後因為離家比較遠,他基本沒有再參加家長會,不過兒子很爭氣,2011年高考時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2015年被保送碩士,去年畢業到杭州工作。「從小我們就告訴他讀書的重要性,用身邊的事例來激勵他。」
肖偉集是福都村諸多優秀學子中的一個。9月25日,在龍涓鄉福都小學綜合樓2樓校史館「人才輩出」版塊,記者看到了該村十幾年來考取碩士、博士的名單:劉新瑜2008年考上廈門大學研究生;肖藝芳2010年考上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潘秋靜2011年考上日本九州大學碩士研究生,2016年就讀日本廣島大學博士……足有二十幾個。福都小學校長肖福良介紹,十幾年來,福都村優秀學子輩出,3000多人的村莊,先後出過5個博士、22個碩士、400多個大學生,其中近5年就出了3名博士14名碩士。
南安市向陽鄉旗星村
幾個學霸是親戚
說起向陽鄉旗星村,就不能不提到該村學子林偉南。2009年10月,就讀南安一中高二年級的他參加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在以高三年學生為主要參賽對象的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福建賽區第一名;2010年,他參加全國數學奧林匹克決賽奪得一等獎,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成為泉州地區以高二年學生的資質獲得全國數學奧賽一等獎,並被北京大學錄取的第一名學生。
林偉南的同班同學又是同村的林燕銘,2008年9月考進南安一中,2011年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據了解,當年南安有6名考生被清華、北大兩所高校錄取,向陽鄉就佔了2名,且都出自旗星村。
2014年,泉州五中的林子晗以676高分摘取了省文科投檔分第一名的桂冠,他也是旗星村人。而在此前的2005年高考,該村的林東傑以總分613分,獲得南安市文科第一名,考入中國政法大學。有意思的是,林子晗、林偉南、林東傑的曾祖父都是親兄弟。
記者從向陽鄉了解到,這幾年來旗星村學子高考成績也不錯,2018年該村學子林生灘取得文科608分,為全鄉最高分。
分 析
為什麼這些偏遠的山村多出學霸呢?相關人士表示,這和族範家訓的影響、當地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的重視支持、鄉賢的捐資助學離不開關係。
族範家訓薰陶
安溪參內鄉參山村至今保留著「四落大厝」「頂新厝」「中新厝」「下厝廳」等多座紅磚燕尾脊古大厝,戶戶均有獨立書房,為當年私塾辦學、名師授課之用。
參山村退休教師葉景菁介紹,參山村自古就有「勤耕苦讀」之風,家長都明白讀書的重要性,「窮不讀書窮根不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他說,因宋代葉氏有人考中進士,祖上還當過教諭,因而子孫知書達理,忠、孝、禮、義等風尚在村中世代衍傳。明末,先祖開始建書塾學館,延師授業,教育子孫後代知書識禮。清朝中期,又建了許多閩南宮殿式大厝,今村中現存的一方朱熹題的「讀聖賢書」牌匾就是當時舊書房遺物。
採訪中記者發現,這些村莊多出學霸與村裡的族範家訓密不可分。向陽鄉旗星村林很昌老人告訴記者,在《九牧邵州聯桂山坪林氏族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族範家訓」,其中很多是關於讀書的,如「家不論貧富,子女不論智愚,第一要讀書」等,這對後世子孫產生了不少影響。
記者了解到,林偉南的父親和林子晗的父親成績也都一直很優秀,兩人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同學,後來都考上大學。林偉南表示,小時候每到中考高考,村裡人就經常在談論誰家的孩子又考出好成績了。潛移默化之下,他心裡也有了一定要把書讀好的想法。
安溪縣龍涓鄉福都村黨支部書記陳藝中也表示,福都村重知識、重教育的氛圍濃厚。現在,誰家孩子考上大學,大家都會一起慶祝。村民再苦再累,也不會讓孩子輟學。
在南安市眉山鄉大眉村,記者也看到了魏氏祖訓這樣寫道:「讀書為重,次即農桑。」
勤奮學習改變現狀
「村民知道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知識。」福都村黨支部書記陳藝中介紹,福都村距離安溪縣城近80公裡,地處偏遠,一直以來以茶葉、水稻種植為主業,經濟相對落後。因此,多年來,村裡十分重視教育,教育質量一直名列龍涓鄉前茅。
同樣的看法,在其他「學霸村」也存在著。
向陽鄉政府相關負責人認為,向陽鄉位於南安市東北部,群山環抱,位置相對偏遠,「也許大家潛意識裡都有一種想法,要讀書才能夠走出大山。」
眉山鄉中心小學校本部負責人魏長傑也表示,山區孩子比較能吃苦。此外,山區沒有太多娛樂設施,孩子受外界的影響小,能把精力多用於學習。
學長「傳幫帶」
「福都村頻出優秀學子還與學長的『傳幫帶』密不可分。」採訪中,龍涓鄉福都村黨支部書記陳藝中、福都小學校長肖福良都多次提到現任安溪英發家具董事長陳明輝。
據介紹,陳明輝也是福都村人,福都小學校友,也是村裡第一名大學生。事業有成的他,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他成立育才基金,每年獎學獎教10多萬元,2005年以來資助在校大學生上百人次。每年正月初三,他還召開全村大學生座談會,現場發放獎學金、獎教金。
「線下有熱心學長組織交流,線上也有全村在校大學生創建的勵志QQ群,所有人在群裡一起互相討論學業,相互鼓勵。」福都村學子陳炳枝說,今後有機會,他也想把自己的就學經歷講給現在福都小學的學生聽。
為了更好地激勵後來的學子,福都小學於2017年在綜合樓二樓建設了校史館,雖然面積只有40多平方米,但裡面「五臟俱全」,尤其是「人才輩出」版塊,佔了整整一面牆。平時學校會組織在校學生到裡面參觀,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激勵。
「優秀學長的示範作用很重要。」眉山中心小學校本部負責人魏長傑介紹,「清華樓」建起後,對學校教育有著積極影響,潛移默化地激勵著學生。
政府重視鄉賢支持
「教育佳績的取得,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重視支持。」向陽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發展,持續投入,並發動各方力量,不斷提升學習環境和教育水平。向陽鄉高度重視教育,積極向各級有關部門和單位爭取各種扶助資金支持。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2014年,向陽鄉公益事業促進會正式成立,愛心人士捐錢捐物,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這樣上下一心為教育的行動,也在其他地方發生著。在眉山鄉,很多鄉賢踴躍為大眉村教育基金會捐資,同時為學校出錢出力,「學校『清華樓』等的建設都離不開鄉賢的大力支持。」在參山村,參山慈善會每年對優秀大學生給予獎勵。在福都村,今年以來村裡就投入四五十萬元建設福都小學操場、更換教室玻璃,年底還準備建設學校電腦室。
建 議
面對「別人家的孩子」,我們該如何根據自身情況汲取學習「學霸村」的好做法,更好地培養「我們家的孩子」,進而更好地推動泉州教育事業發展?
有崇尚讀書的氛圍
也要有鮮活的榜樣
泉州師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曾雅茹教授認為,一個村莊的許多孩子高考成績特別突出,這個村莊應該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崇尚讀書,村民對考取大學這種行為很認同,並視為自己孩子理想的發展目標、學習的榜樣。最後,身邊要有一個鮮活的榜樣,「國外研究表明:一個人即使生活在一般的生活環境,父母從事比較簡單的工作,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但如果身邊有可以學習的榜樣,也能夠產生很好的激勵作用。」
幾個「學霸村」中,有的村族範家訓一代代傳承下來,已經形成一種家族文化,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崇尚讀書,重視孩子的教育。人才輩出的村莊有一個個鮮活的榜樣,村裡人對這些榜樣很熟悉,平時生活中就會用這些榜樣去激勵孩子。
曾教授建議,政府部門可以對成績優秀的村莊進行獎勵、掛牌鼓勵,在村裡設立「博士牆」「碩士牆」,激發其他孩子學習優秀的榜樣,同時可以考慮對這些鄉村教育的做法進行宣傳,供其他地方借鑑學習,進一步倡導崇尚讀書、重視教育的社會風氣,助力我市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