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這個「學霸村」,走出5名博士、26名碩士和400多名大學生

2020-09-10 海峽導報大泉州

走近福都村,入眼的是乾淨整潔的道路和錯落有致的房屋,外牆裝修略顯陳舊的福都小學就坐落在其中。進入福都小學,數名工人正在專心致志地進行樓梯地磚的鋪設。

龍涓鄉福都小學副校長

劉樹林

這幾年我們學校建設綜合樓,還有門窗改造,今年還將鋪設塑膠操場,給學生們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劉樹林告訴記者,近年來,福都小學著力於抓細抓實教育管理,引導教師立足於課堂、創新於課堂,積極探尋適合本校特色的教改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龍涓鄉福都小學副校長

劉樹林

我們學校現在有學生211人。學校有開展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上,孩子們可以有閱讀與習作、奧數等課程,在課上有不懂的可以向老師提問,老師能夠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進行解答,有的是個別指導,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記者了解到,福都教育在龍涓鄉是非常有名氣的,一方面得益於福都小學為孩子們打下的堅實的基礎教育,另一方面還在於福都村濃厚的重知識、重教育的氛圍。

要走出大山,必須靠知識,只有知識才能改變一切。(所以)近年來我村的人才輩出,出了5名博士生,26名碩士生,400多名大學生,特別是今年高考再創佳績,本村28名高考生參加高考,上500分以上的21名,其中上600分的有8名。

龍涓鄉福都村黨支部書記

陳藝中

陳藝中告訴記者,福都村古時就有『華屋亦可不造,良田亦可不置,詩書不可不讀』的訓條,同時在各級政府支持以及優秀學子的「傳幫帶」和鄉賢的捐資助學下,福都小學不斷優化教育質量、改善教學環境。

今後我們村兩委將繼續發動村民、積極聯繫鄉賢,為福都小學爭取更多教育資源,給師生創造更好的教學環境,讓他們能夠再創佳績。

來源:微信公眾號 安溪電視臺

05

相關焦點

  • 中國學霸村: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659名大學生,是你家鄉嗎
    中國學霸村: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659名大學生,是你家鄉嗎在湖南,有一個被稱為&34;的小村子,自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以來,這個只有5000多人的小村子,竟有800多個孩子考出了農村,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28名碩士,總計659名大學生,其中不乏畢業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孩子
  • 5年培養3名博士14名碩士「學霸村」是如何煉成的?
    而除了參山村,安溪龍涓鄉福都村、南安眉山鄉、向陽鄉旗星村也都是「學霸村」,都曾經在高考中取得過優異的成績。這些「學霸村」是如何煉成的?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現 象參內村今年三名學子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眉山鄉十幾年裡走出10位清華北大學子;福都村這個3000多人的村莊,先後出過5個博士、22個碩士;旗星村出過多名高考總分第一名……調查中記者發現,這些村莊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績讓人羨慕。
  • 這個村厲害,30名學子高考8人取得六百分,走出29名博士碩士
    福建這個村,30名學子高考8人取得六百分,走出29名博士碩士高考投檔錄取已陸續開始了,大家也津津樂道誰家的孩子考了幾分,誰家的孩子真厲害,被哪所名校錄取了……特別是鄉村裡,大家對於這些努力讀書的孩子及家庭,總是用此方式來褒獎。
  • 安溪「學霸村」,今年30人參加高考,600分以上有8人
    歷史上陶瓷工藝較為著名,「福都大缸」曾負有盛名,如今,這個小山村卻頻頻驚現學霸,近5年就出了3名博士、15名碩士。村民知道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知識。」陳藝中介紹,現在誰家孩子考上大學,大家都會一起慶祝。村民再苦再累,也不會讓孩子輟學。福都村距離安溪縣城近80公裡,地處偏遠,一直以來以茶葉、水稻種植、制陶為主業,經濟相對落後。因此,多年來,村裡十分重視教育,教育質量一直名列龍涓鄉前茅。
  • 安溪這個「學霸村」,今年約30人參加高考,600分以上有8人
    歷史上陶瓷工藝較為著名,「福都大缸」曾負有盛名,如今,這個小山村卻頻頻驚現學霸,近5年就出了3名博士、15名碩士。村民知道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知識。」陳藝中介紹,現在誰家孩子考上大學,大家都會一起慶祝。村民再苦再累,也不會讓孩子輟學。福都村距離安溪縣城近80公裡,地處偏遠,一直以來以茶葉、水稻種植、制陶為主業,經濟相對落後。因此,多年來,村裡十分重視教育,教育質量一直名列龍涓鄉前茅。
  • 安溪「學霸村」:今年近30名人高考 8人600分以上
    「今年高考,福都村再獲佳績,近30名學子有8人取得600分以上。」昨日,記者從安溪龍涓鄉福都村福都小學校長肖福良處獲悉了這個消息。此前,媒體曾經報導過這個深山中的鄉村崇文重教,人才輩出。十幾年來,3000多人的福都村先後出過5個博士、22個碩士、400多個大學生,其中近5年就出了3名博士、14名碩士。
  • 安溪這個村厲害:近30人高考 600分以上8人
    今年高考,安溪龍涓鄉福都村再獲佳績,近30名學子有8人取得600分以上。 泉州網8月21日訊 (記者吳志明)「今年高考,福都村再獲佳績,近30名學子有8人取得600分以上。」昨日,記者從安溪龍涓鄉福都村福都小學校長肖福良處獲悉了這個消息。此前,泉州晚報社媒體曾經報導過這個深山中的鄉村崇文重教,人才輩出。
  • 5名博士14名碩士23名本科,書香村裡的學霸之家
    這個託管所還真是有點兒厲害,它的主人—96歲的李學樹、94歲的周康湍一家,是遠近聞名的書香之家。這個四世同堂、53口人的大家庭中,已經出了24名大學本科生、14名碩士生、5名博士生。這個幾十名學霸手拉手、肩並肩的家庭,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 一個村子出了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村叫秧田村,人口5000,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以來,村裡有800多個孩子考出了農村,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秧田村用一堵兩層樓高的牆面,記錄了村子裡迄今走出來的26名博士的信息,以及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名。
  • 寧夏這個小村莊考出993名大學生!其中,14名博士28名碩士
    此外,該村還有4人考上碩士研究生,1人正在讀博士研究生。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這個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有635戶居民的小村莊,已走出包括14名博士28名碩士在內的993名大學生。  「讓一個家庭脫離貧困,最好的方法是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如今談起脫貧攻堅,村民們不比誰家錢財多,只比哪家大學生多。」
  • 寧陽「學霸村」走出17位博士
    400餘名村民和捐資助學代表齊聚會場祝賀。柳樓人大都姓柳,自明朝立村起,就將尊師重教作為立村之本,形成了「不比吃穿比學習,家家都有讀書郎」的良好風氣。老村支書柳金方在任時,是20世紀80年代。他曾說:「我們要舉全村之力,供孩子考上大學走出去!」村「兩委」每年都要拿出兩萬餘元修繕校舍,水、電、煤等全由村裡供給,不讓學校有經濟負擔。
  • 江西「最低調」的縣,被譽為「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
    大好江西,不僅旅遊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才輩出的大省,比如中國著名的「將軍縣」興國縣,走出56位將軍,當然,在江西除了將軍縣,還有一個「博士縣」,走出400名博士600名碩士,同樣令人敬佩,這一武一文的兩個縣,讓人佩服又敬重。
  • 寧夏這個小村莊635戶考出993名大學生!其中,14名博士28名碩士…
    此外,該村還有4人考上碩士研究生,1人正在讀博士研究生。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這個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有635戶居民的小村莊,已走出包括14名博士28名碩士在內的993名大學生。  「讓一個家庭脫離貧困,最好的方法是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如今談起脫貧攻堅,村民們不比誰家錢財多,只比哪家大學生多。」
  • 走出50多名博士150多名碩士!太湖百裡鎮被譽為 「博士鎮」
    其中有博士50多人,碩士150多人,學士2000多人,百裡鎮因此也被譽為「博士鎮」。百裡鎮黨委副書記王淦表示,尊師重教是鎮子的傳統,而孩子們更是不比吃穿只比學習。「70後」的姚槐應是一名從百裡鎮走出的博士,他的妹妹也擁有碩士學位。姚槐應說,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對於小鎮的孩子們來說,讀書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因此,小時候每天去學校上學是最開心的事情。「那時學習全靠自覺!
  • 村裡有面博士牆: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
    博士牆公德牆村裡的小學秧田村用一堵兩層樓高的牆面,展示它當下所珍視的東西:牆上是村子迄今為止走出的26名博士的信息,以及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名。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以來,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這個5000多人的村子,有800多個孩子考出了農村,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這是村民們引以為豪的。幾年前,秧田村時任村支書羅澤及提議在村裡立這麼一面牆。他和其他村幹部四處選址,選定了村口處一戶人家樓房側面的牆壁,這樣可以「省一點資金」。
  • 馬樓村:古文化的氛圍中走出了10名博士、12名碩士、150人本科生
    中國五千的文明古國,其古遺蹟必然之多,然現實卻狠狠的反擊,亟待保護已成為文物的必用詞句,我們是否在寧靜的夜晚,端坐下來,深深反思。馬樓村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李莊鄉,有著古父城遺址的加持,馬樓村的村名源於清朝,村裡一家姓馬的大戶人家建起了三層的閣樓,讓子孫們在閣樓裡讀書,所以村裡讀書學習之風一直很盛行。
  • 大山裡的「博士村」火了,走出60多名碩士博士,故事背後不簡單
    說這麼多都是為了說明環境耳濡目染很重要,不禁讓我想到了最近特別火的來自大山裡的「博士村」。這個來自安徽省安慶市的小山村,叫逆水村。整個村子裡有3000多人,相繼走出334位大學生、34位碩士和26位博士。大學以上學歷佔全村總人口的10%,成為有名的「博士村」。
  • 湖南一「學霸」村:走出碩士、博士57人
    辛亥革命後,民國三年至十年(1914-1921)屬湘江道,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38-1949)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原標題@新華社山村「碩博牆」弘揚「崇學向上」民風新華社長沙6月4日電(記者白田田)湖南省雪峰山脈北段的安化縣,海拔400米的山間臺地上,有個張家仙湖村。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小山村人才輩出,走出了數十位碩士、博士。
  • 優秀是真的可以傳染:3千多人的逆水村,走出60多名碩士博士
    3000多個村民裡,家家戶戶都有大學生,村裡大學以上的學歷高出全村人口的10%,還相繼走出334位大學生、34位碩士跟26位博士。這個村子叫逆水村,因為村子裡的河水都是由東向西流,所以村子就以「逆水」來命名。而且身處大山,土地貧瘠,這個村子是個典型的貧困村,不過這裡的村民都堅信: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 瀏陽小村莊走出26名博士 父子喜成北大校友
    來源:華聲在線「書香門第」又添喜父子成北大校友瀏陽小村莊走出26名博士「沒想到和兒子還能成為校友。」1988年,他順利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2001年獲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今年,一直跟著自己在北京上學的兒子羅宇軒也考上了北京大學,父子成為了校友。 在秧田村,說起「書香門第」,村裡人總會第一個想到羅家。 「小時候家裡有個閣樓,裡面都是書,附近常有人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