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作為父母,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才。但在育兒路上又深感迷茫,自己的孩子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於是把責任推到先天優勢上,認為學霸是天生的。
誠然,有部分學霸有良好的基因,但並不是所有學霸都如此。學霸是可以後天培養出來的,一位鄉村醫生爸爸,一口氣培養了6個學霸。
浙江瑞安的鄉村醫生蔡笑晚,有6個孩子,5個是博士,1個是碩士。他被魯豫稱為「博士老爹」,上了央視節目《謝謝了,我的家》,被敬一丹採訪,暢談自己的教子方法。
蔡笑晚表示: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視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的六個孩子之所以個個成才,關鍵在此。
看看他6個孩子有多優秀,貨真價實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老大蔡天文畢業於康奈爾大學,36歲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老二蔡天武17歲考上博士,後成為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老三蔡天師16歲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到美國讀博士,自己創業開公司。老四蔡天潤16歲考入華西醫科大學,到美國讀博士,在上海有自己的私人醫院。老五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在中國建設銀行上班。老六蔡天西18歲就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8歲開始成為哈佛大學教授,並成為終身教授。
別看孩子大多在國外求學,蔡笑晚一直在努力讓孩子報效國家,現在有三個孩子在國內發展,另外三個也經常回國交流,分享學術、教育、科研方面的經驗。他們還設立了「蔡笑晚獎學助學基金」,持續十多年,已經為家鄉300多名孩子提供助學支持。
蔡笑晚成功的育兒結果,吸引無數父母前來取經,希望能從他這裡找到把孩子培養成才的實用方法。他事無巨細地介紹了很多,其中一條他反覆強調了多次:育兒方法,早恆結合。天才既不是遺傳的,也不是單靠勤奮造就,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結果。
具體怎麼進行早期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呢,下面這幾點非常重要。
01從小立大志做大事
蔡笑晚稱:從小引導孩子對偉大和高尚的追求和嚮往,同時從小培養孩子嚴格要求自己,以歷史上和現代的優秀人物為榜樣編織自己童年的夢。
他們家張貼了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哥白尼、居裡夫人等科學家的照片,為的就是讓孩子從小以他們為榜樣,立下自己的偉大志向。
小女兒蔡天西4歲的時候就說:長大後要成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他問父親:當居裡夫人要到哪個大學讀書。
父親告訴她居裡夫人讀的大學,但是又告訴她更好的大學是什麼,她一直以此為目標。她14歲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少年班,21歲時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北大法律碩士、《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說,她立志要考北大,幻想考上北大的快樂情形,以及周圍人羨慕的眼光、父母揚眉吐氣的樣子,就激勵著她努力學習,最終實現夢想。
《父母的格局》中提到,用大格局來育人,而不是小視角養兒。只有當孩子被世界需要,孩子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我們不要只是跟孩子說,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將來上個好初中、好高中、高大學、找個好工作,一切都圍繞成績轉,孩子就成了學習的奴隸。讓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標,他才能自發地為之奮鬥。
02讓孩子喜歡學習
孩子們之所以不愛學習,是因為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一旦認為學習枯燥乏味、是為別人學的就比較麻煩。蔡笑晚比較注重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會通過獎勵的方法鼓勵孩子學習。
蔡笑晚為每個孩子建了一本「家庭存摺」,對於點滴進步都給予獎勵,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和創造力。他經常出一些智力開發的題目,讓孩子比賽,誰先做出來,誰就能得到獎勵。 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進步,由此獲得成就感,增強信心。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提到,決定行動力的基本物質是多巴胺。每次成功的瞬間,作為獎勵,大腦都會分泌一種被稱為「多巴胺」的快樂物質。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因地制宜的給孩子獎勵。有的孩子不喜歡現金獎勵,只喜歡和興趣相關的物品,可以通過積分的方式,攢到一定積分,給他購買一個需要的物品。孩子利用這一物品,發展自己的興趣,這個過程也是在學習,也是提高能力的過程。從點滴出發,讓孩子越來越喜歡學習。
03 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蔡笑晚說,早期的習慣培養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人,往往經不住「魔鬼」的誘惑和「惡獸」的恐嚇,結果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學習習慣包括很多方面,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時間、按計劃完成任務、提前預習的習慣、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課後及時複習的習慣、認真寫作業的習慣、良好的書寫習慣、自己整理書包的習慣、獨立的學習習慣等等。這些習慣一以貫之,每個都影響學習效率、學習成績。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習慣改變,人格就會改變;人格改變,命運就會隨之改變。
習慣養成需要重複,麥克斯威爾·馬爾茨博士提出的21天法則備受推崇,養成一個習慣需要不間斷地練習。如果連續間斷2天以上,就會增加習慣養成的時間。從人的心理特徵來說,3周的時間不長不短剛剛好。
在培養孩子習慣方面,父母要做很多工作,首先要捨得放手,孩子能自己做的就堅持讓他自己去做。其次要嚴格,定好的規則不能破壞,必須執行到位。最後要堅持,一天也不能偏廢,不能因為某天有什麼事而隨意改變。
小學階段是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也是黃金時期,父母若是做到以上幾點,孩子將來一樣能培養成學霸。
李玫瑾教授認為,12歲之前的培養決定孩子的一生,性格和觀念的培養都應該在12歲之前來做。12歲之前,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是父母最能使上勁的時候。12歲之後再管,就太難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小學階段。
04父母以身作則,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蔡笑晚談到,在家裡給孩子創造了讀書成才的家庭氛圍,家裡的氣氛就像在教室學習一樣。
每天吃飯之後,大家圍坐在一起,孩子們讀書,他也在讀書。孩子們看到他那麼大歲數還在讀書,也認為讀書很重要,也會努力的、認真的讀書學習。
正應了那句話「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常有家長說,陪孩子學習的時候,不知道讀什麼書,還是悄悄拿起了手機,在此推薦《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這本書是由從教20年的資深教師于敏編寫,按照1年級到6年級進行分類,把每個年級的特點、家長該注意什麼都寫得很清楚。讓家長可以當作詞典一樣查詢,在不同階遇到困惑,都能通過查閱此書獲得答案。
書中引用了大量的經典案例,很容易引起共鳴。給出的具體操作方法,家長直接搬來使用即可,非常方便。
書中也給出了小學階段的總體規劃,包括性格培養、習慣培養、時間觀念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假期如何規劃等等,看後受益匪淺,能讓家長在育兒路上有方可循、不焦慮不煩躁,把孩子培養成有用之才。
這本書原價35元,現在活動價29.8元,一本書用6年,還能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不僅僅是划算。家長們可以點擊連結下單,祝孩子們都能抓住小學、贏得未來。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