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笑晚。
這是一個有著許多故事的名字。
他22歲時父親病逝,不得不從杭大物理系退學回家分擔家庭重擔。
他決心把自己的智慧、知識、追求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改名「蔡笑晚」。不能在青春年少時開懷暢笑,就讓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原本,他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
今天,他儼然已經成為一名成功的家庭教育家。
主持人陳魯豫讚嘆:我要有孩子,也請蔡老師幫我帶!
著名教育家王東華稱讚:他的教子經驗像一座儲量豐富的金礦。
他的名言:我的事業是父親!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36歲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5歲獲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學位。
三子蔡天思,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曾被美國聖約翰大學錄取為博士生。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畢業,曾被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錄取為博士生。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
老六,女,蔡天西,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30多歲時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蔡笑晚把自己的教子心得寫了三本書:
《我的事業是父親》。
《我的事業是父親2一一蔡笑晚教育家書》。
《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
蔡笑晚的 「系列教子經」 ,轟動了全國。
蔡笑晚寫的書,不僅熱銷全國,也一次次地驚動著海外。
蔡笑晚出生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去世後,蔡笑晚從杭州大學物理系退學回家,成為浙江省溫州市瑞安縣一個平凡而普通的鄉村醫生。只是,他時刻不忘自己是父親的身份角色,把教育孩子當做畢生的事業,並以此為豪。
他的教育理念清晰而又明確。
1,早期教育 立志教育
蔡笑晚培養子女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從早期抓孩子教育。他說,因為自己沒有成才,追趕時間的緊迫感很強,長子一出生就開始進行早期教育。孩子還在襁褓中就開始教孩子數數,三歲前一直教他們念到千位數。這在那個「早期教育」的概念都沒有的年代,是很獨特的一種方法。
在孩子們一過三歲,蔡笑晚就開始對孩子開始立志教育。家裡的牆壁上貼滿科學家的畫像,給孩子們講很多易懂而又勵志故事,有計劃地教孩子背誦勵志詩歌,引導孩子樹立遠大抱負。
他經常教孩子們背誦《荷馬史詩》中的一段:
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
你須抖擻精神,
留個芳名在青史。
2,樹立目標 培養自覺
蔡笑晚對教育孩子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做法。
在他看來,要讓孩子走上成才之路的最主要方法,首先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他以提高孩子自學能力為目標,循序漸進培養。
在生活中,首先是讓孩子們獨立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在讀書和學業上,首先讓孩子們自己鑽研不懂的地方。在他的培養下,六個孩子都養成了自學的習慣,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並且相互激勵影響。
3,快樂教育 寓教於遊
蔡笑晚對孩子們很「嚴厲」,同時也很疼愛他的孩子們。孩子們回憶,他們的童年雖然沒有那麼多玩具、遊戲機、電視節目,卻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蔡笑晚在家裡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自己動手做了一張多功能桌球桌,撐起來是球桌,放下來是張床,放學回來的孩子們經常圍著球桌鏖戰一番。他還在小小的鬥室中設計了燈光舞場,從外地買回了獨輪車等等,讓孩子們也有了豐富的文娛活動。
上世紀70年代,國內旅遊概念與風氣還遠未形成,蔡笑晚就策劃了遍及全國南北的家庭旅遊計劃。一次,他帶著孩子們利用假期用了一個多月時間,遊歷了北京、天津、秦皇島、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赤峰、錦州、青島等地,他在旅遊時藉機向孩子們講述歷史故事,開拓孩子們的廣闊胸襟。
4,尊重孩子 用愛溝通
蔡笑晚教育孩子,更尊重孩子。孩子們有的很早就寄宿上學了,唯一的女兒14歲就入學了中科大少年班並寄宿,他就用一封封書信架起了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梁。因為他的尊重與溝通,孩子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願意和父母說,不存在隔閡。蔡笑晚的四子蔡天潤讀中學時,社會上正流行武打片和金庸小說,原本學習優秀的天潤一心想去學武術成為武術大師,決心很大,父母和哥哥們的勸說也不起作用。蔡笑晚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強硬粗暴反對,而是尊重了孩子,還鄭重其事地擺酒送行送孩子去了外地武校,結果孩子到了武校之後發現那不是他該去的地方,待了一個學期就自己回家了。他要一心讀書。最終,考上了華西醫科大學。
蔡笑晚的教子成才之路,歸根結底是他把做父親當作終身事業。正如他對孩子們講的,功名利祿遠不及他的孩子們重要。也正是在他的培養薰陶下,他的家庭中有一種永不滿足、永遠進取的精神,激勵著這個家裡的每一個人不斷成長成才。
[ 圖文視頻來源:《我的事業是父親》、《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等書籍,騰訊視頻,百度、搜狐、新浪、鳳凰等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