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熊瑩家庭學院原創好文」
前段時間,學院君給大家介紹過一位超級厲害的媽媽——全惠星。她把六個孩子全部送進了哈佛耶魯,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
不可置否,媽媽對孩子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再怎麼精明能幹的媽媽也替代不了爸爸的作用,爸爸與媽媽對孩子的意義和影響是不同的 。
心理學研究表明:爸爸代表的是社會對個人的規則和要求,媽媽代表的是家庭的溫暖。當孩子還處於嬰兒時期時, 媽媽的作用可能更大,因為媽媽更容易偵察到孩子各種各樣的需求。
當孩子逐漸接觸到更大的世界時,爸爸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如果孩子與爸爸經常相處,他能變得更加獨立、自信、更容易適應新環境。
所以,上天安排父母合作才能孕育孩子,同樣,也只有父母合作才能教育孩子。但是,爸爸在家庭教育當中的特殊作用,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了解,結果耽誤了很多孩子的成長。
在「喪偶式育兒」愈發被提及的當下,學院君發現了一位陪伴孩子成長的好爸爸。在他的身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父親」對於一個男人、一個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他叫蔡笑晚,用自己的遠見和膽識,培養6個子女走上成材之路,令無數人嘆服。
他的6個子女中,有5位博士、1位碩士,他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人才魔術師」。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出生於1941年的蔡笑晚,成長於溫州當地一個殷實的知識分子家庭。
受到家庭的薰陶,蔡笑晚從小就有著「讀書夢」,在學習上,始終是弟弟妹妹眼裡的表率。然而,即便學習成績優異,父親曾經的國民黨法醫身份就像是銅牆鐵壁,阻擋了他的求學之路。
但年輕的蔡笑晚並沒有放棄,15歲的他自願去最艱難的地方支教。在小學教書期間,由於表現出色,他在學校的推薦下,進入了當時的杭州大學學習物理,圓了自己的讀書夢。
然而造化弄人,正當蔡笑晚在學業上孜孜以求、準備大展拳腳時,父親卻病逝了,他不得不退學回家,擔起養家的重任。
青年時期,蔡笑晚被現實阻斷求學路。但他一直知道,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家庭走向成功的基礎。和許許多多的家庭一樣,失去讀書機會的蔡笑晚把夢想轉到了孩子身上。
1967年,26歲的蔡笑晚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當時蔡笑晚心想,自己沒能實現的大學夢,何不讓兒子來實現?
於是,從那時起,蔡笑晚就決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但他與其他將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不同。面對孩子的所有問題,他不急不躁、不拋棄、不放棄,站在平等的角度去陪伴孩子成長,用愛來養育孩子。
可以說,他把父親的職責做到了極致。而正是這種為人父親的責任感,使得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教育成績。
心理學家佛洛姆曾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一位能從26歲起就把「父親」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的人,怎麼會養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所以,蔡笑晚的第一個育兒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正視父親這個角色,發揮父親的作用,讓孩子在父母共同陪伴下成長。而具體的教育方法呢?學院君根據他的經歷和經驗總結出了三個關鍵詞:早教、立志、自學。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教育口號刺激了無數的父母。動輒上萬的早教費用,不但沒有把父母們嚇退,反倒令眾多父母趨之若鶩,唯恐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別人家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要不要做?」答案是肯定的。但「早期教育怎麼做?」卻是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送往昂貴的早教培訓機構?聘請名師親自輔導?
其實,早期教育最適合的場所是家庭,最重要的內容是父母的親子教育。上培訓班、請家教、找名師,雖然也是早期教育,但都無法替代父母能夠給孩子帶來的內心力量。
那麼,早期教育什麼時候開始呢?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到達3歲時,大腦發育已達成人的 80%,而0~3 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也是孩子語言、性格、學習能力、生活習慣等培養的黃金期,需要頻繁的語言刺激和肢體互動來促進大腦的發育和認知的發展。
這段時間大腦發育好的孩子,往往思維聰敏,反應能力快。等上學了,優勢更突出,學什麼都比別人快,很容易趕超別人一大截,還不費勁。而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
蔡笑晚深知早教的重要性。大兒子蔡天文出生還不到十天時,蔡笑晚就在他下巴上劃一下,就念「一」;劃兩下,就念「二」…… 兩三個月時,輕打他的手心,邊打邊念「一、二、三、四、五」,當這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多次之後,小天文開始對數字變得異常敏感。
後來,蔡笑晚還在家中家裡設了個「銀行」,每個孩子都有一本「家庭存摺」。那時,他們家常上演的一個「節目」是,蔡笑晚出題,讓六個孩子去做,誰算得快、算得準就給誰存上五毛錢。
這樣的數字啟蒙教育,不僅鍛鍊了孩子們的思維,還在家中營造了一種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6個子女一個個都不甘落後,大兒子蔡天文,15歲念大學,那二兒子蔡天武,就14歲讀中科大少年班。
學院君覺得,正是幼年階段開始的啟蒙訓練,給孩子們埋下了強大的學習因子,為他們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爸爸媽媽們,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必須把握住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前3年。
孩子們一過三歲,蔡笑晚的育才策略裡又增加了一項立志教育。他堅信「從小立大志的孩子,不會滿足於現狀,取得成績後,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決心和氣魄」。
不過,孩子們剛出生那幾年,家裡經濟條件還不算好。全家人住在一間租來的百年老屋裡,只有16平方米,坐南朝北,夏熱冬冷,樓下是店堂,樓上是一家8口的臥室兼書房。
雖然住的地方破舊,但蔡笑晚在龜裂老化的牆壁上貼滿了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牛頓等科學家的畫像。而且,他平時一有空兒就給孩子們講這些科學家的故事。
而且,蔡笑晚還把《 荷馬史詩 》寫進了家訓。他說:「我經常教他們背誦《荷馬史詩》中的一段: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你須抖擻精神,留個芳名在青史。」
其實,除了外部環境刺激,引導孩子樹立遠大抱負是需要技巧和藝術的,蔡笑晚多年的經驗是「潛移默化」。
蔡笑晚第一次帶大兒子去給他爺爺掃墓時,他才三四歲,他問爸爸墓裡面是什麼,蔡笑晚說他爺爺躺在裡面睡覺。兒子又問爺爺還會出來嗎?蔡笑晚說等他讀了博士爺爺就出來了。兒子還是不懂,問博士是什麼,蔡笑晚就說讀書一直讀到頂就是博士。還告訴他,爺爺讀了中央法醫研究所,名氣很大,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很尊重他。
在蔡笑晚一手營造的氛圍薰陶下,大兒子天文每年都問爸爸他什麼時候可以去上學,而小女兒天西四歲時就對蔡笑晚說:「爸爸,我要做中國的居裡夫人。」
懷揣這樣的夢想,天西9歲就從小學畢業,18歲考上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蔡笑晚說:「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經常為人們所忽略的非智力因素,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會交往能力等素質。」因此,立志, 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從小有志向的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在蔡笑晚看來,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已經奠定了孩子們的人生發展基礎,之後就是採取什麼方法讓孩子們走上成才之路。他採取的方法是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蔡笑晚覺得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他的能力和才華絕不僅僅是老師能夠教給的,必須通過自學才能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
由於自己擁有豐富的自學經驗,從孩子們上小學開始,蔡笑晚便開始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但這種培養並不是盲目的,「第一是看以前的基礎是不是紮實;第二要看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第三要看他對目標有沒有強烈的追求欲望。」
如果孩子們符合條件,蔡笑晚就循序漸進地展開培養。
當孩子們上學時,他首先熟悉課本,搞清楚課本的重點難點,然後再教孩子。
「我不會一課一課地教他們,而是告訴他們哪些重要,要先學;哪些次要,可以晚些學。」
其實,在自學這件事上,蔡笑晚在孩子們小時候就起到了良好的榜樣。
為了能讓孩子們從閱讀中汲取影響,小時候他就經常讀書、講故事給孩子們聽。即使在孩子們學習緊張的時候,也鼓勵孩子多看一些課外書籍,開拓思維和能力。
為了讓孩子們專心學習,他先做好帶頭作用,晚上全家人都會圍坐在燈下,蔡笑晚看專業書,孩子們讀課本,這已經成為晚飯後雷打不動的習慣。
直到晚年,蔡笑晚也保持著天天讀書的習慣。他甚至還鑽研相對論,並撰寫了大量論文,與錢學森通過信。
看到蔡笑晚的做法,學院君有種感嘆:早教、立志、自學,這三點確實是值得學習的教育方法,但無論是什麼靈丹妙藥,都得需要父母的心血付出。
對於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蔡笑晚曾直言:
「那些只在周末晚上親一下孩子額頭的父親是失職,更是失敗!」
作為一名父親,他言傳身教,殫精竭慮,有毅力、有勇氣,注重溝通,尊重孩子,還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陪伴,所以他才能創造出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