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然身體上殘疾了,但志不能殘,還要敢於創造奇蹟,支撐起『志不能殘』的信念。」10月16日,4位來自基層的殘疾人河南省桐柏縣付樓村黨支部書記李健、雲南省騰衝市的謝侶、黑龍江省蘿北縣太平溝鄉石虎溝村村民劉洪霞和助殘代表河北如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賈茹做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廳,講述他們的脫貧故事。
李健原來是村裡的電工,在一次檢查變壓器時腳底梯子一滑,右手不小心抓到了高壓電上而失去了右臂。但李健沒有因此消沉,自費到駐馬店泌陽縣、南陽西峽縣及湖北省一些地方學習食用菌、蔬菜種植技術。經過兩年苦幹,在縣、鎮、村三級「志智雙扶」下,2016年,李健獲得了收穫:通過種植花生,水稻等農作物,加上貧困戶入股分紅、種糧補貼等收入,當年家庭純收入達到13萬多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
「今後我該怎麼辦,自己還能幹啥?」與很多殘疾人一樣,謝侶也經歷過這樣的「痛苦之問」。21歲那年,謝侶因一場車禍雙目失明。對於雲南省騰衝市一個小山村裡的家庭而言,這是雪上加霜。2014年,謝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撐起這個家,2017年謝侶參加了騰衝市殘聯舉辦的「助盲脫貧」盲人保健按摩培訓班,畢業後在當地殘聯幫助下,開了一個盲人按摩店。
「什麼都不用準備,直接開店做老闆。」謝侶的按摩店開業後,他一直堅持用最好的精神狀態和按摩技術來服務客人。他的熱情服務得到了越來越多客人的認可,回頭客多了,生意越來越好,還招收了1名殘疾人學徒。
說起自家「致富經」,劉洪霞的體會就是8個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4年前丈夫遭遇車禍後臥病在床。後來,在鄉政府、駐村幫扶工作隊、直接幫扶責任人和村「兩委」幹部的扶持和幫助下,劉洪霞積極發展以種植五味子為主的庭院經濟和黃牛養殖業,從債臺高築到年收入近10萬元。
扶殘助殘,就是要切實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問題。賈茹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助殘扶貧事業,成立宏豐農業合作社幫助殘疾人及留守婦女在家門口掙錢致富,創辦「軍霞工廠直營庫房」項目幫助殘疾人創收,創建「如軍健康365助殘創業商城」為殘疾人創業就業搭建無障礙綠色平臺。
今年,賈茹在行唐縣投資建成了集就業、培訓、創業、康復、託養、勵志、工療、農療等9個功能於一體的殘疾人雙創園。目前,殘疾人雙創園內共安置就業人員161人,其中殘疾人108人,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87人。此外,以殘疾人雙創園為依託的70個「扶貧助殘巧手坊」已經累計對2199名貧困人員成功進行了技能培訓,年底將幫助3000多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我希望殘疾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賈茹隨手拿起一個灰色的小口罩說,這個看著很普通的小口罩採用的是一種新材料,是殘疾人靠雙手做出的高科技產品。「他們做的每一款產品,我都見證了,飽含了他們所有的愛、夢想和希望。希望全社會都能給他們信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萬祥)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