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不對,「媽媽手」找上門,原來抱了這麼多年孩子都抱錯了

2020-09-28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這幾天,公司的小張請假了,前幾天就總說手疼,說在家一抱孩子就疼。去醫院檢查了一下,醫生說是她就是「媽媽手」,醫學名詞叫「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醫生建議她好好休息,不要再過度用手,除了儘量不抱孩子,最好也不要玩手機和使用電腦。因為平時也要用電腦,所以她乾脆請了一個星期的假,好好休息一下。

其實「媽媽手」都是後來人們這麼叫的,原本就是腱鞘炎,但是由於患這種病的人群多是寶媽,所以被稱為了「媽媽手」。

媽媽手的疼痛主要位於哪個位置?

如圖所示▽



手腕側上方疼痛,也就是大拇指手背面向手腕延伸的交界處疼痛,有時疼痛還能輻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尤其是在主動或被動活動大拇指的時候,疼痛會有些劇烈。

由於產後,寶寶對大人的依賴特別強,哭鬧時需要抱一抱才能更好的安撫,哄睡、餵奶,都需要抱著,這就讓手部過去勞累,長期過度使用手部,就會導致媽媽手找上門來。

其實不光寶媽,現在一些白領,長期使用電腦,還有經常打遊戲的人,也會有潛在的「媽媽手」患病風險。而且近年來這些人中的「媽媽手」患者逐年增多,都是因為過度使用手,把手部關節累出病來。

不過主要人群還是寶媽居多。

如何判斷你是否得了媽媽手?

手臂向前伸直,握住大拇指,然後活動手腕向下彎,如果感覺到上圖標示的位置有明顯疼痛,那就可以初步判斷為「媽媽手」,如果平時沒感覺,只有這樣做的時候才有感覺,那說明還不是很嚴重,只是早期現象。



平時注意用手,不要過於勞累就好了。

但對於寶媽來講,孩子還小,抱孩子在所難免,可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寶媽會出現媽媽手,有的寶媽就沒有?除了寶媽抱得多和少的差別,最主要的差別就是抱孩子的方式。

孩子抱不對,「媽媽手」容易找上門

媽媽手不是一下找上門的,而是日積月累,孩子越來越重,錯誤的抱娃方式,對手腕的傷害就越大。

多數寶媽抱孩子的時候,手是這樣的▽

沒找到合適的圖,注意看王力宏抱孩子時的下面這隻手。


孩子大一些是這樣抱的。

以上這些姿勢請注意抱著孩子下面的這隻手,這些姿勢主要發力的部位是前臂,以及手腕,正因為寶媽手腕需要彎曲著固定寶寶,長時間這樣抱孩子,再加上平時過度用手,媽媽手才會找上門來。


正確的姿勢,是這樣的▽



下面的手,握住拇指,手心朝上,整個前臂內側翻轉到上面,讓寶寶坐在前臂上,用肱二頭肌發力把寶寶抱起來。

對比一下這兩種姿勢,前者是前臂內側貼著寶媽的肚子,讓寶寶坐在前臂上側,後者是讓寶寶坐在前臂內側。前臂的翻轉,就改變了發力部位。

前者發力部位就是前臂以及手腕,這時候用到的多是肱橈肌,所以才會更容易得「媽媽手」而只有翻轉過來,肱二頭肌才能發更多的力,這樣才不會累到肱橈肌以及末端的肌肉。

正確的這個姿勢其實更像以前老太太買菜挎籃子的樣子,手腕是不用力的。如果怕寶寶掉,也可以張開手掌,扶住孩子的屁屁,但始終是掌心向上的。

這樣的,王大陸親自示範▽

這是什麼原理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健身擼鐵的人,他們坐在板凳上舉啞鈴練肌肉的時候,喜歡練這樣一個動作。▽

手握啞鈴,手肘擔在大腿上,掌心朝上不斷地舉啞鈴。這個動作是練肱二頭肌的動作。

我前段時間健身的時候就有練這個動作,但是我當時姿勢不對,手掌心是朝自己的,被教練給糾正了,他說我那樣就練不到肱二頭肌,只是在前臂發力,只有當掌心朝上時,才是肱二頭肌發力。

寶媽們可以試一下,前臂不同方向時彎曲手肘,發力時的感受是不一樣。

而如果想要避免媽媽手,抱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要用肱二頭肌發力,而不是用前臂發力。

希望這個知識能幫寶媽們避免「媽媽手」。


但如果寶媽已經有了「媽媽手」的徵兆,那就一定要引起注意。

●最好的方法是減少做家務和抱孩子的活動,但如果寶爸實在沒有辦法幫忙分擔,這項工作還要寶媽進行,那就需要寶媽平時多注意了。

●除了上述說的抱娃姿勢要糾正外,如果出現疼痛,熱敷或局部塗抹解熱鎮痛藥膏是可以緩解疼痛的。

●平時帶上護腕,這也是很有必要的,稍微有些緊裹的壓迫有利於減少腕部受力,讓肌腱好好休息一下,幫助炎症消退。

●早晨醒來雙臂抬高緩解

有「媽媽手」的寶媽們,早上睡醒後,往往會感覺手指僵直,伸展不開。這時候可以把雙臂抬高,讓血液回流一下,就可以緩解症狀了。

其實寶媽們也不要過於擔心,多數寶媽保守治療就能有效緩解,等孩子長大後,抱起來的次數少了,寶媽們也會有所緩解的。

不過還是希望寶爸們能夠參與到帶娃工作中來,又是換紙尿褲,又是抱娃、餵奶、哄睡這些看上去簡單,但是每天要重複很多遍,寶媽會很累的。

相關焦點

  • 【圍產保健】孩子抱不對,「媽媽手」找上門
    它的出現機制和生完孩子抱寶寶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情況不單是產婦會有,而且經常抱孩子的婆婆或者外婆也很容易出現,男性出現的機率比較少,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抱的少了。媽媽手的疼痛主要位於哪個位置?手腕側上方疼痛,也就是大拇指手背面向手腕延伸的交界處疼痛,有時疼痛還能輻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尤其是在主動或被動活動大拇指的時候,疼痛會有些劇烈。
  • 孩子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不是抱錯了,很可能是「隔代遺傳」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附近卻出現了很多質疑的聲音:這個孩子怎麼和老杜家的人一點也不像,是領養的還是抱錯了啊?聽見這樣的聲音老杜一家人開始細看孩子的五官,發覺孩子長得越來越像但是一個產房一個時間生下孩子的母親。抱錯孩子的疑惑也在老杜一家人心裡生了芽。
  • 孩子總讓父母抱,不抱就會大哭不已,原來是這些原因
    今日話題:我們來聊一聊為什麼孩子們總要父母抱?相信很多父母們都有類似的經歷,孩子們吵著鬧著要爸爸媽媽們抱,如果爸爸媽媽們不抱孩子,那麼孩子就會不停地哭鬧。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們每天都要父母們抱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且找到解決的辦法。孩子們不停哭鬧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想被抱嗎?
  • 抱孩子不能豎著抱?豎抱的好處傷害並存,抓好月齡是關鍵
    撰稿:YOYO媽媽抱孩子這件事是很有講究的,如果抱錯不但寶寶會很難受,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橫著抱、豎著抱還是斜著抱,其中豎著抱最不受育兒專家和寶媽們待見。簡單複習一下怎麼抱孩子,豎著抱裡面的風險性是最高的,很多寶媽帶著這樣的認識去抱孩子,見到誰豎著抱娃,趕快上去指導:你怎麼能這麼抱孩子呢?一看你就沒帶過小孩。抱孩子真的不能豎著抱嗎?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想豎著抱也不太可能,比如給孩子拍嗝的時候,很難避免豎著抱孩子。
  • 橫抱、豎抱、飛機抱,剛出生的孩子該怎麼抱?正確抱姿需了解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剛出生的孩子用「柔軟」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尤其是作為大人面對這麼小的孩子,總是忍不住想去抱他們的衝動。不過很多新手爸爸媽媽們還沒有正確掌握抱孩子的姿勢,總是讓孩子處於不舒服的狀態,這樣就會引起孩子的哭鬧。努力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首先就要從學會抱孩子開始。新手爸媽們也會通過護士和家裡老人抱孩子的方式想去學習一下,奈何這麼簡單的事情,看了還是不會呢。
  • 已經「長大」的孩子要抱時,抱一抱還是讓他自己走?
    每次外出,總是會見到許多小孩要求「抱一抱」,而這時,大多數家長的反應基本上都是:「這麼大了,還要抱,羞不羞啊?」「你已經長大了,不能再抱了。」許多人認為,孩子大了,就不應該抱了,而應讓他們學會獨立,否則會寵壞孩子。不錯,我以前也這麼認為,而且從許多有經驗之人那裡學來所謂的經驗之談——小孩出生後要儘量少抱,抱習慣了就經常要抱。
  • 經常抱孩子會帶來哪些影響?把握抱一抱的時機,促進寶寶成長
    那麼,到底是多抱孩子好還是讓他多躺著好?長期抱孩子,和長期躺著的孩子,哪種方式對他們的成長最好?‍很多當媽的心理,都希望能和寶寶多接觸,通過抱、互動等方式來維持親子之間的紐帶。哪怕自己已經很累了,也還是想多抱抱孩子,也有人讓寶寶一直睡在自己懷裡。
  • 媽媽豎抱孩子婆婆黑臉,專家:可以豎抱,而且好處多多
    但也有人不以為意,說自己家的寶寶從小豎抱,一點事沒有,而且每次豎抱時,孩子都特別開心。媽媽豎抱孩子婆婆黑臉一天早上,萌萌在自己的房間,正在抱著孩子哄。突然婆婆就進來了,看見萌萌竟然豎抱孩子,當時臉就黑了。
  • 解讀正確的抱娃姿勢:橫著抱,豎著抱,發脾氣時應該這麼抱!
    對很多新手爸媽來說,新生寶寶真的是愛不釋手+無從下手,這麼一個嬌嫩的小傢伙,不知道如何去擁抱他。記得老公第一次抱我家小妮兒那姿勢真是無法形容,渾身僵硬,沒兩分鐘就開始大喊大叫,呵呵!真別說,抱孩子真的是門技術活,怎麼抱寶寶既能保證安全、舒適又能讓寶媽更省力呢?
  • 貝嫂抱孩子有多優雅,你抱孩子就有多坑娃,別把孩子抱瘸了再後悔
    今天帶孩子下樓玩的時候,在小區裡看到了一個小朋友,年齡大概五六歲左右的,看上去是蠻可愛的小姑娘,但仔細觀察卻發現她走路的時候姿勢很奇怪:嚴重內八。而這實際上已經是她的媽媽在旁邊叮囑他走路不要內八之後的樣子,我本來以為這是一個先天骨骼發育不太完整,行動起來有障礙的可憐孩子,對孩子還是蠻心疼的,但接下來我就發現事情可能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
  • 新手爸爸抱孩子就像「偷地雷」,新生兒身體嬌貴,不是說抱就能抱
    文|檸橙媽媽這個世界上有一個職業,沒有拿到合格證就上崗了,那就是父母。許多新手爸爸媽媽在有孩子前,從來沒有進行過學習,孩子出生後各種茫然無措,笑話百出。樣子笨拙也就罷了,最擔心的是對孩子造成傷害。既擔心孩子會掉下來,也擔心脊柱會受傷害。新生兒脊柱還沒有發育完善,如果不注意保護,很容易發生變形,以後再糾正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像這位爸爸這樣的動作,還不是只有他如此,很多網友表示都有類似的經歷,看到新生兒都不知道如何下手。
  • 學會正確豎抱孩子的姿勢,還有這麼多好處呢!
    學會正確豎抱孩子的姿勢,還有這麼多好處呢!人們常說「養兒100歲,長憂99」。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寶寶,就是家裡的寶貝疙瘩,寶寶很小的時候,父母一聽到孩子哭鬧,接著就抱起來。要麼橫著抱,要麼豎著抱。一旦放到床上,孩子就哼哼唧唧不耐煩。太小的寶寶,豎著抱。
  • 抱孩子手臂酸痛?其實是得了不治會廢的媽媽手
    孕吐水腫妊娠紋,陣痛分娩乳腺炎,對於女人來說,從懷孕分娩到產後哺育歷經的不止九九八十一難,比上西天取經都難,人們常說為母則強,中南醫院的毛豔紅醫生說——好不容易從產床上撿了條命回來,穿過乳腺炎的荊棘,趟過惡露的逆流,你以為就結束了?不,前方的「媽媽手」正在等著你!
  • 正確抱寶寶安全又防手受傷 避免爸爸手,這樣抱孩子更正確!
    不是只有媽媽會有媽媽手,爸爸也要注意!只要過度使用大拇指、手腕就容易造成發炎,但要做家事又要抱寶寶,怎麼能不用呢?來看看如何正確抱孩子,以及避免錯誤姿勢抱寶寶,讓你抱的安心又安全!過度施力不當,容易發炎造成媽媽手媽媽手的正式學名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肌腱滑囊炎,症狀是手腕近大拇指基部附近的肌腱疼痛,主要是伸拇指短肌腱(EPB)與拇指外展長肌鍵(APL),因為過度使用或用力方式不對所造成發炎,尤其是做虎口打開這個動作上面。發炎是因肌肌腱裡面的神經壓迫,且會造成疼痛的不適感,嚴重一點會有灼熱感。
  • 飛機抱,您抱對了才管用
    嗯,從眾多資深哺乳指導接觸媽媽的實際案例來看——飛機抱如果動作要領錯了,是肯定沒有用的!飛機抱必須做到的動作要領有哪些呢?飛機抱因為主要是運用於小寶寶身上,而小寶寶不管是否飛機抱都容易吐奶,飛機抱時肯定會壓迫肚子,這對於容易吐奶的寶寶來說,就會吐的更加嚴重或者更加明顯。2動作穩一些脹氣多發生於小寶寶身上,而作為新手爸媽,對懷抱小寶寶尚且不夠熟練,操作飛機抱就更加不容易。
  • 孩子哭鬧不止,到底是抱還是不抱,你知道嗎?
    新生兒哇哇大哭,不吃不喝也不睡,你是抱還是不抱呢?這應該是大多數新手爸媽遇到的一個難題,內心十分的糾結,不報吧,孩子總是不停的哭,抱起來又害怕養成了壞習慣,把他「寵壞了」。家中的老人也一定提醒過你很多次,孩子不能總是抱,能不抱就不抱,讓他自己玩就好了。
  • 為何有的孩子被打還要媽媽抱?了解原因後,能抱就多抱抱吧
    文|暖時光生活中,不少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自己剛打了孩子一頓,可孩子還是會哭著找媽媽抱。為何孩子被打還要媽媽抱呢?了解原因後,能抱就多抱抱吧。沒一會兒,旁邊有對母子不知道小男孩做錯了什麼就看到他媽媽在打他,小男孩則是一邊哭一邊嘴裡還喊著媽媽抱抱。看到這一幕,我和閨蜜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畢竟家有小淘氣,小傢伙們做了錯事,有時候真是忍不住。每每我們打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反應多半也都和這個小男孩一樣,一邊哭另一邊卻還要喊著媽媽抱抱。
  • 孩子一定要讓抱,可是媽媽手上提滿東西,該怎麼辦?
    你和你的兩歲半孩子剛從商場裡出來,你的雙手都提滿了東西。可是這個時候你的孩子愁眉苦臉地站在原地,雙臂向你伸開,說道「抱」。你很累,也沒有空餘的手去抱他,只能無奈道:「你可以走,媽媽手上都是東西呢,而且就一點路了。」你的孩子小臉皺了起來,說「走不動」,然後洩氣地坐在了地上,不斷說「抱——抱!」
  • 豎著抱就不哭了,但對於嬰幼兒來說這3種豎抱方法,只會傷了孩子
    想必大家也知道,照顧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特別是剛出生的嬰幼兒更是有很多講究,要處處小心謹慎,不然一不留神可能就會傷害到他們。有很多細心的寶媽都發現了一個現象,每當小寶寶哭鬧的時候只要豎著抱起來,他們就不會哭鬧了,那麼在這其中有沒有什麼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呢?
  • 孩子總黏著讓媽抱,怎麼辦?
    作為一個曾被這「甜蜜的負擔「困擾的媽媽,用親身經驗來給你支四招。記得之前在手機上看尹建莉老師的讀者問答,一位老爺爺愁自己2歲多的孫女太黏人,出門總要抱,弄得大家都很累很煩躁。他問尹老師,這是正常的嗎?還是我們太溺愛孩子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