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長大」的孩子要抱時,抱一抱還是讓他自己走?

2020-09-05 珘鴻

每次外出,總是會見到許多小孩要求「抱一抱」,而這時,大多數家長的反應基本上都是:「這麼大了,還要抱,羞不羞啊?」「你已經長大了,不能再抱了。」

許多人認為,孩子大了,就不應該抱了,而應讓他們學會獨立,否則會寵壞孩子。不錯,我以前也這麼認為,而且從許多有經驗之人那裡學來所謂的經驗之談——小孩出生後要儘量少抱,抱習慣了就經常要抱。但這種做法曾經不僅沒能讓我的孩子獨立,反而帶來了兒子成長過程中的諸多障礙。

後來,通過不斷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我才逐漸明白,實際上,常常擁抱孩子,才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獲得愉悅體驗,從而更加聰明與健康。研究表明,一個充滿愛的擁抱與親密的肢體接觸,會讓孩子大腦會分泌出讓人興奮的多巴胺素。同時,擁抱能使他們的荷爾蒙有更好的分泌,從而給孩子帶來幸福感,對於孩子的睡眠和飲食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擁抱會讓孩子大腦分泌出更多荷爾蒙以及讓人興奮的多巴胺素,讓孩子倍感幸福。

嬰兒期,需要大量的擁抱和肢體接觸

記得兒子兩歲以前,相比其他同齡小孩,格外地膽小、黏人、不合群、易哭鬧。尤其是兒子兩三個月大的時候,特別特別愛哭,每次家裡來客人,只要客人一說話,他便哭過不停。後來再大一點,這種哭鬧稍有好轉,卻發現每次出去玩都不合群,再後來,逐漸能跟小朋友玩到一起,可一見大人就躲,且特別黏人。同時,還異常敏感,其他人只要說一下他就哭,即使是提醒性的話,有一次在超市,他出於好奇去拉一個儲物櫃門,營業員提醒他小心別夾到手,可兒子嚇得立刻把手縮了回來,緊緊抱著我,嘟著小嘴委屈地啜泣。還有一次在江邊散步,他摸了一下別人的釣魚竿,主人只是「哎」了一聲,他嚇得哇哇大哭。我開始不知道這些問題的原因出在哪裡。後來逐漸接觸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才意識到主要是因為我以前太忽略孩子,安全感不夠造成的。

在兒子出生以前,我聽很多人說,孩子生下來後不要老是抱,抱習慣了,以後經常要抱。於是,兒子出生後,如果沒有哭鬧,我儘量不抱他。休完產假,我把兒子交給了媽媽,為了讓兒子更快地與媽媽建立良好關係,往往是由我媽媽抱著兒子,我做家務。後來因為我媽媽身體不能勝任,請了舅媽幫忙。我擔心自己一抱孩子,他又拒絕舅媽,於是每次回家,除了餵奶,便總是由舅媽抱著。甚至有時回家,碰上舅媽抱著兒子在我下班途徑的路上玩耍,我竟然都沒有抱一抱兒子,就像跟一個鄰家小孩打招呼一樣,逗一逗他便匆匆回家做飯。同時,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我在單位附近租住了一套住房,工作日住單位附近,周末又回家一次。就這樣,在這種環境不斷變換,撫養人不斷更替的情況下,可想而知當時我兒子是多麼地不安與惶恐,而這時本應給予孩子更多關愛的我這個媽媽,為了讓孩子更快地與媽媽和舅媽建立關係,竟然沒有盡到一個媽媽本應有的職責。

孩子嬰兒期需要大量的擁抱與肢體接觸。

實際上,嬰兒剛出生後,離開媽媽子宮,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不能說話,不能動彈,是多麼無能與無助。這時候,正常的媽媽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荷爾蒙,這種物質會讓媽媽對孩子產生一種熱戀般的情感,怎麼看孩子怎麼喜歡,怎麼看都覺得孩子可愛。孩子哭了,鬧了,會本能地抱一抱,哄一哄。但如果母親因為心理狀態不成熟,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就會做出許多糟糕的舉動,無形中影響苯體胺的分泌。如果苯體胺分泌不足,就會只是出於理性的責任來照顧孩子,如果只是出於責任,而非享受做母親的過程,在壓力和情緒的影響下,不觸摸,不說話,不微笑,表情也不生動,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沒法讓孩子感知到母親的愛。而我,當時為了全心投入工作,為了讓兒子順利接納媽媽和舅媽的照顧,雖然認知上知道應該給孩子愛,但作為一個媽媽的我,因為脫離了媽媽的本能,不能及時按需撫養,我與兒子的親密關係理所當然不能很好地建立。於是兒子更加焦慮、不安、無助……

嘗試分離時,需要確認安全感

兒子8個月大時,舅媽因家裡有事不能繼續幫我照顧兒子。於是我辭了工作,決定專職照顧孩子。當我完全拋下工作壓力,全身心投入到照顧兒子的過程中,才真正本能地以一個正常母親的情感來滿足孩子。但由於我依然絲毫不懂小孩的心理需求,繼續犯下了一些無知的錯誤。兒子一歲多能獨立走路後,我想既然孩子能走路了,就應該獨立。於是,每次帶他出去玩耍,當兒子說「抱一抱」的時候,我總是說:「如果想要玩就自己走哦,需要抱的話就不玩了,我們現在就回去。」對外界一切感到新奇與渴望探索的兒子,為了能滿足玩的欲望,只好失落地自己走。

對於一歲左右的小孩,正是嘗試冒險,探索能力有了突破性發展的時候,也在嘗試與媽媽親密和分離。一會跑到你身邊,讓你抱一抱,一會走開自己去玩一會。比較正確的做法是,孩子想要抱的時候就應該抱一抱他,孩子想玩的時候讓他玩。經過多次交替嘗試親密,多次分離後,孩子就會建立安全感。但由於我兒子在這個嘗試親密與分離的階段,當他想要抱一抱,想與我建立親密連接時我沒有及時照顧到他的感受,導致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逐漸變得黏人、不自信也就理所當然。

在孩子嘗試親密與分離期,當孩子想要抱時,我們就抱一會,當孩子想要自己玩,就放手讓他玩。

研究表明,人類對擁抱有著天生的依賴。而長期缺少溫柔的愛撫和擁抱的寶寶在身體和精神上都會出現問題。比如食慾下降、智力發育緩慢,甚至會出現沉默少言,孤僻冷漠,膽小自卑等心理障礙。而這些症狀,在兩歲以前的兒子身上,幾乎每一條都有。於是,從那時起,我一邊學習一邊自省,不斷調整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逐漸地,兒子逐漸趨於「正常」,越來越自信與獨立。

獨立前,需要臨行的力量

現在我的兒子快5歲了,每次出門還老是要求「抱一抱」,我總是毫不猶豫地滿足他的要求,這時總會有人盯著兒子說:「這麼大了還要抱啊,好羞哦。」「快點下來吧,這麼大了媽媽抱不起呢!」

有一次,丈夫接了放學的兒子快走到家門口時,兒子突然在電話中說:「媽媽,你能不能來接我。」正在廚房做飯的我立刻放下手頭的活跑了出去,兒子老遠看到我便伸出雙手飛奔過來,我立刻張開雙臂,把他攬入懷中。兒子一位同學的外婆笑稱:「寶寶好嬌哦,看到媽媽就這麼高興啦!」我想,兒子在學校呆了一天,可能只是太想媽媽了,所以沒必要問任何緣由,答應他的要求就好了。假如你的戀人突然說想你了,想見見你,你會去嗎?我想你會想方設法去見吧?當我們的孩子想我們時,為什麼就不能滿足呢?

但是當我們很多孩子說媽媽抱抱,媽媽抱抱時,媽媽卻說,不可以抱,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獨立了,應該自己學會走路。於是有的孩子跑在後面說,「媽媽抱抱,我累了。」「媽媽我肚子疼。」他們想盡辦法讓媽媽抱,可是我們父母往往認為不該抱,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獨立。

心理學家從孩子身上發現,5歲左右的孩子有一種恐懼,這個恐懼來自於他的成長,他感到他6歲以後會有一個變化,這個變化讓他害怕,所以他又返回來依戀母親。就像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他內在的生命也感知到要有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讓他感到害怕。這種變化實際是邁向獨立的一種變化,是離母親越來越遠了,離這個安全的港灣越愛越遠了。這種潛在的意識是很強烈的,他需要臨行的力量,需要得到母親的愛。

所以每次當我抱著孩子,許多人看到後對兒子說「這麼大了還抱,好羞」的時候,我跟兒子解釋說,沒關係的。媽媽也很想抱你,媽媽很愛你,但媽媽如果抱不動了,寶寶就自己下來走,媽媽只要抱得動就很想抱你。

無條件的愛不會讓孩子慣壞,只有無原則的驕縱,才會寵壞孩子。

許多人擔心這樣會把孩子慣壞了,以前我也有會這種擔憂。但從眾多心理學家強調的一致觀點——愛不會把孩子寵壞,以及自身實踐發現,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只能讓他更加尊重、理解、愛別人。只有驕縱孩子才會把孩子寵壞,而驕縱孩子往往是我們忍受不了孩子的某些行為而做出違背自己價值觀的事情。比如吃飯前孩子哭著要吃餅乾,我們因為忍受不了孩子的哭而妥協,讓孩子把餅乾當飯吃;孩子哭著要買玩具,因為怕孩子哭,讓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沒面子而只好說:「好啦,我這就給你買,只要你別哭了。」這種無原則的妥協,退讓,才會慣壞孩子,讓孩子沒有邊界意識。

仰視時,渴望探索更多精彩

在孩子因為身體高度不夠,需要幫助時,抱一抱孩子,將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感知世界的全新角度,鼓勵他們更好地去探索。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帶著兒子在長沙梅溪湖公園遊玩,站在梅溪湖城市島親水平臺旁,我指著遠處對兒子說:「航航,你看,這邊有好多荷花,我們去那邊看一下好嗎?」

「媽媽,哪裡有荷花?」兒子迷惑地問。

「那邊呀,你看,那裡好大一片。」我使勁朝有荷花的方向指去。

兒子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睜大眼睛:「媽媽,哪裡呀?在哪裡?」

我立刻蹲下來,從兒子視線角度望過去,堵在兒子視角前面的只是一片茂密的草叢,根本看不到荷花。我頓時恍然大悟,抱起兒子說:「航航被前面的草擋住了看不到是嗎?」

「是的,媽媽,我看到的都是草。」兒子在我懷裡開心地笑著。

隨後在附近一個樓盤營銷中心參觀沙盤,置業顧問正認真地向我介紹時,兒子一邊探頭一邊小跑圍著沙盤繞了一圈後,站在我旁邊拉著我的裙邊,我立刻蹲下來。這時我才發現,我站著時看到整個沙盤的布局是那麼的壯觀,而從兒子視線角度平視過去,看到的只是沙盤中房子模型的上面一截,沙盤規劃布局的地面部分根本看不到。於是我二話不說立刻抱起他,繼續聽置業顧問講解,置業顧問說:「你抱著孩子累,我們坐下來吧。」我說沒關係,我兒子可能也想看一看,兒子立刻說,「是的,媽媽,我剛才在下面跑了一圈什麼也沒看到。」

還有一次,正準備吃飯前兒子突然打開冰箱,我立刻瞥見藏在冰箱的巧克力,我想慘了,兒子看到肯定會鬧著吃。可兒子看了一會就關了冰箱。我頓感奇怪,當兒子走開後,我連忙打開冰箱,俯下身以兒子高度的視線看過去,哪裡看到巧克力,巧克力完全被一個裝蔬菜的保鮮袋擋住了。

為了讓成人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模擬孩子和家具比例的關係,以大人的身高設計了一個房間。比如小孩與桌子的高度差不多,那麼這個房間的桌子設計在1.70米上下,當大人走入這個房間的時候,感覺桌子在鼻子上下,冰箱很高,電燈按鈕要跳起來才能按著,床到胸的位置,爬起來也較困難。家長參觀這個房間後,找到一種久違的回到童年的感覺。

當孩子自己辦不到許多事情時,是多麼渴望大人的幫助。

心理學家讓家長參觀後寫下自己的感受和留言。有的家長寫道:我現在知道孩子為什麼好奇心那麼重,因為他們看許多東西都看不見;我理解了孩子為什麼對大人那麼依賴,因為許多事情是他們自己辦不到的。

於是,此後每次帶兒子出去參觀或遊玩時,我會習慣性地蹲下來,從兒子那個角度看一看,是否能瞧見我所見到的美景,如果不能,我便會立刻抱起他。

有情緒時,奢望愛的安撫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失敗或情緒低落時,如果身邊有人可以鼓勵我們,不需要說話,只是默默地給你一個擁抱就可以讓你覺得痛苦減少。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在寶寶哭鬧時通過充滿愛的擁抱和鼓勵,給予他們關懷和安慰,這樣會讓孩子內心更加踏實。

當孩子有情緒時,一個愛的擁抱,讓孩子倍感溫情與踏實。

有的家長無法接納孩子的情緒,指責孩子不能哭,尤其是男孩子。其實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如果不允許孩子有情緒,可能會造成兩種結果:一種是升級行為,哭鬧得更厲害,直到最終引起你的注意。另一種結果是,再也不指望有人會理解他的感受。其實孩子這時最需要的是充滿愛意的成人幫助他平靜下來。所以每次兒子有情緒時,我總是跟他說:「寶寶不開心時可以生氣,可以哭,可以說出來,可以跺腳,也可以打枕頭,打沙發。但是不能打人,不能傷害自己,也不能摔東西……」情緒不好時,他願意讓我抱,我就抱一抱,想要我走開時,我便走開一會。

我家兒子鬧情緒時,有時抱一抱他就好了,但有時卻不耐煩說朝我大叫「走開!走開!」這時我總會說:「好的,媽媽先走開一會,寶寶自己平靜一下情緒,如果需要,你再叫媽媽,媽媽隨時會幫助你。」往往過了不到一分鐘,他又若無其事地叫著:「媽媽,抱一抱!」我總會立刻跑過去抱著他,他立刻又再次找到內心那個愉悅的自我。而等他情緒恢復後,我會再問他要我走開的原因,是沒睡醒,還是媽媽哪裡做錯了,還是寶寶生氣了,希望他說出來,並問他除了朝媽媽大叫走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這樣經過多次情緒安撫與情緒平靜後的溝通,孩子會逐漸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其實,每次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都是幫助孩子與父母修復親子關係的良好契機,一個溫柔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擁抱,便可安撫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抱著他,如果他不讓你抱,那你就坐在他的身邊,給予他你全部的愛和關注。孩子逐漸知道,自己的感受會被接納。最後,孩子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內在意識,堅信自己是安全的,父母是愛自己的,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穩固的。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到這種安全意識的信息,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穩定,不容易情緒奔潰。當他出現強烈情緒的時候,爸爸媽媽平靜地陪伴著他,這會幫助他逐漸平靜下來。雖然他仍然會有情緒,但是,當他看到爸爸媽媽能夠承受住這樣的情緒,他自己也就能慢慢地學會承受情緒。

沒有人能夠靠自己學會自我安慰,必須先有一個充滿愛的養育者來安慰孩子,然後,孩子才能夠把這份愛裝進心理,再慢慢地學會自我安慰。

疲憊時,渴求愛的幫助

孩子有時說累了,需要抱一抱時,可能並不是尋求情感關注,而是真的累的了,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父母及時給孩子提供愛的幫助。

今年暑假,兒子愛上了遊泳,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跟兒子和丈夫一起遊泳回家的路上,我感覺腳像灌了鉛一樣沉重,我想兒子應該也跟我一樣累吧,於是,當兒子提出「抱一下」的時候,我和丈夫都爭著抱他。此後如果我沒有一同前往遊泳,則總會在父子倆回家前刻意接他們。因為我覺得兒子想要抱時,丈夫一個人既要拿遊泳圈拎衣服,又抱兒子應付不了。這時總會有鄰居打趣說:「遊泳也要接啊?」「這麼大了還要抱啊?」

每次當兒子說好累的時候,不管他是真累還是僅僅想獲得關注,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抱一抱他。我想,孩子能夠直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這種良好的感受,會使他的心情更加愉快,從而更願意主動去探索,更主動的去交流合作,自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進步。

抱不動時,愛依然不能少

隨著孩子體重逐漸增加,有時抱孩子確實會覺得很累。這時,需要以遊戲力的方式,鼓勵孩子自己走,或直接告訴孩子很想抱他,不過確實太重,抱不動。我通常的做法是,能抱的時候盡力抱,抱不動的時候,也要讓孩子感覺到我對他的愛。

記得孩子三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提著購物袋,孩子說「抱一抱」,我說好咧,立刻把購物袋擱在地上,抱起孩子就走了。孩子指著地上說:「媽媽,東西沒拿。」我回過頭說:「是啊,媽媽東西也想要,崽崽也想要,但都很重啊,我抱了崽崽就提不動東西,提了東西就抱不動崽崽,還是選崽崽吧,崽崽更重要。」這時他立刻掙脫著下來:「媽媽你還是提東西吧,我自己走。」

很多情況下,他說抱一抱時,我立刻抱起他,還不到一分鐘,他立刻又蹭地滑了下去,走了才幾十米,又伸出手「抱一抱」,這時我偶爾會以遊戲力的方式,趁他從我身上滑下來時立刻說:「崽崽別跑嘛,讓我抱一抱。」聽我這麼一說,兒子立刻跑開了,我繼續邊跑邊說:「求求你嘛,就讓我抱一會嘛,我好想抱你。」結果兒子咯咯咯笑著,跑得更歡了……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成為激勵孩子一生成長與前行的養料與動力。

隨著兒子逐漸懂事,現在每次他要求抱時,我總是說好啊,媽媽最喜歡抱崽崽了。抱了一會感覺累了便對他說:「媽媽好想再多抱一會,抱著崽崽的感覺真幸福呀,等你再長大一些就抱不動了,所以現在要多抱一會。可是崽崽確實太重了,媽媽抱不動。休息一下媽媽再抱。」而這個時候,兒子一般都不會說什麼。試想,抱孩子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等到孩子八歲、十歲了,你想抱他的時候,還不一定讓你抱呢。趁著孩子正渴望我們愛的時候,好好抓住這個機會吧,如果實在抱不動,至少,要讓孩子體會到我們對他無條件的愛。

現在回想起我小時候自己被爸爸媽媽抱在懷裡或背在背上的場景,歷歷在目,溫馨而又美好,讓我一生感到踏實與安全,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深深的愛。就讓這種幸福的感覺,陪伴孩子一生,成為他激勵他一路成長與前行的養料與動力吧!

相關焦點

  • 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長大怎樣了?真諷刺
    第一次了解哭聲免疫法,是在馬伊琍發表的一篇文章上,核心的內容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要袖手旁觀,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會得到父母的擁抱,只有乖才可以。,明明自己已經很困很累了,可是孩子卻還要佔用媽媽大量的時間,如果有這樣一個好辦法,媽媽豈不是省了很大的力氣?
  • 孩子剛出生經常被抱,和不常被抱,長大後差距讓家長悔不當初
    孩子出生經常被抱,和不常被抱,長大後差距讓家長悔不當初一位網友親身經歷,說自己就用的這一方法訓練孩子,孩子小時候確實很乖很省事,如今卻被診斷出了自閉症,已經悔不當初了。曾經還有個新聞,為了訓練自己3個月大的寶寶睡整覺,在晚上聽到孩子啼哭不止後忍著不管,結果第二天發現孩子因俯趴導致窒息而亡。
  • 經常抱孩子會帶來哪些影響?把握抱一抱的時機,促進寶寶成長
    那麼,到底是多抱孩子好還是讓他多躺著好?長期抱孩子,和長期躺著的孩子,哪種方式對他們的成長最好?‍很多當媽的心理,都希望能和寶寶多接觸,通過抱、互動等方式來維持親子之間的紐帶。哪怕自己已經很累了,也還是想多抱抱孩子,也有人讓寶寶一直睡在自己懷裡。
  • 很多孩子走著走著就求抱,為何有的父母會拒絕?該不該抱?
    家裡有孩子的父母都會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場景,當領著2、3歲的孩子去逛街時,沒多長時間孩子就會哭著喊著要抱抱,有的媽媽會心疼孩子,就抱了起來,有的是讓爸爸抱,而有的媽媽會告訴孩子都多大了,也不嫌害羞,所以也不抱孩子,他們怕太嬌慣孩子了,對於這個現象不同的父母不同的觀點,那麼該不該抱呢?
  • 孩子是該橫著抱還是豎著抱?記住這兩個重要動作,到時怎麼抱都行
    文|穀雨老師這天,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裡的媽媽們因為一句話,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得不可開交。到底什麼話,意見能如此不統一。我向上翻群裡的聊天記錄,才發現大家這也是好心。有這個疑問是她在家和老人一起帶孩子時發現的問題,孩子剛滿月一直哭鬧不肯睡,老人就打算抱著哄哄,讓孩子早點平靜下來,就豎著抱著孩子,小何聽說豎著抱對小孩子的脊柱發育造成影響,就提醒了一句,誰知老人直接說這時候沒關係了,還說這樣抱小孩子能安撫得快。這就讓她為難起來,這小孩子到底該怎麼抱好?
  •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比起抱一抱,這件事更重要
    寶寶哭鬧時父母沒有及時回應,很容易導致寶寶安全感缺失,造成親子依戀關係建立障礙。有些孩子長大後敏感多疑、自私,漠視家庭關係,甚至需要通過傷害自己或他人來獲得滿足感,與這個階段的依戀建立有很大關係。所以抱一抱並不會「寵壞」寶寶,在寶寶哭鬧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回應。
  •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
    一聽見孩子哭,年輕的媽媽立刻到屋裡去把孩子抱起,再出來跟大家聊天。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孩子哭打擾了大家。這時,有經驗者說:「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他,否則會慣壞的。」但馬上又有朋友說:「孩子哭了還是要去抱抱的,這對孩子有好處,抱抱是嬰兒感情發展的需要。」於是,大家就一番討論,說要抱的有抱的道理,說不要抱也有不要抱的原因。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還是不知道究竟應該抱還是不應該抱。
  • 新生兒被抱出產房,"第一抱"給爸爸還是奶奶,其實應該給他
    雖然時代在不斷進步,但是我們很多傳統還是流傳了下來,尤其是我們的傳統思想中,關於誰可以"第一抱"的問題,在我們很多家庭中還是比較看重的。可是遠在上海的大哥,不放心專門回來陪自己。於是三個人一同陪著朋友去醫院待產,終於等孩子順利生下來了,沒成想老公和媽媽兩個人又被醫生給叫走了,等護士把孩子抱出來叫家屬的時候,門口就只有她哥一個人。她哥趕忙走到護士身邊要抱孩子,誰知護士竟然把他一把推開,還說著:"你不能抱。""我是孩子的舅舅,怎麼抱不了?
  • 孩子抱不對,「媽媽手」找上門,原來抱了這麼多年孩子都抱錯了
    文|福林媽咪這幾天,公司的小張請假了,前幾天就總說手疼,說在家一抱孩子就疼。去醫院檢查了一下,醫生說是她就是「媽媽手」,醫學名詞叫「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醫生建議她好好休息,不要再過度用手,除了儘量不抱孩子,最好也不要玩手機和使用電腦。
  • 孩子出生第一個抱他的人,很重要,大多是先被這個人抱
    導讀:孩子出生第一個抱他的人,很重要,大多是先被這個人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出生第一個抱他的人,很重要,大多是先被這個人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新生兒被護士抱出產房,「第一抱」給爸爸還是奶奶,其實是他
    雖然時代在不斷進步,但是我們很多傳統還是流傳了下來,尤其是我們的傳統思想中,關於誰可以"第一抱"的問題,在我們很多家庭中還是比較看重的。朋友然然前幾天去醫院準備生孩子,由於孕期身體各方面檢查都不錯,就商量只需要老公和媽媽兩個人陪著就行。可是遠在上海的大哥,不放心專門回來陪自己。
  • 抱孩子不能豎著抱?豎抱的好處傷害並存,抓好月齡是關鍵
    撰稿:YOYO媽媽抱孩子這件事是很有講究的,如果抱錯不但寶寶會很難受,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橫著抱、豎著抱還是斜著抱,其中豎著抱最不受育兒專家和寶媽們待見。豎著抱的好處:①寶寶視野開闊有的寶媽發現,怎麼一豎著抱孩子,他就不哭不鬧了呢?
  • 新生兒被抱也「挑剔」,喜歡走著抱,一坐就哭鬧,背後原因很暖心
    新生兒出生之後,哄娃成了每個新手媽媽的必修課,對於娃的哭鬧,不斷摸索自己的哄娃「絕招」,不過很多寶媽發現,抱寶寶的時候,他更喜歡你走著抱,不喜歡坐著抱。新生兒像是裝了「GPS」,喜歡走著抱,一坐就哭鬧糖媽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手寶媽在網上求助,說是寶寶像是裝了「GPS」一樣,喜歡抱睡就算了,還必須要在地上溜達著抱才行。
  • 雲南被抱走男孩父親發聲:孩子系奶奶放牛時被人抱走
    8月23日,雲南永勝永北鎮東昌路駕考中心附近,一名3歲男童被一女子抱上車帶走,當地警方開展堵卡查緝工作。男童父親稱,事發時男童奶奶去追跑走的牛,把孩子放在路邊,之後有人開車把孩子抱走不管奶奶沒有顧及到還是怎樣
  • 解讀正確的抱娃姿勢:橫著抱,豎著抱,發脾氣時應該這麼抱!
    我們都知道寶寶的日常照顧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初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在寶寶剛誕生以後,都會想要抱抱自己的孩子,那麼姿勢就很重要了。有的寶寶喜歡豎著抱,橫著抱他就哭鬧。由此看來,姿勢正確,寶寶才會舒服。下面就一起解讀抱寶寶的正確姿勢吧!
  • 為啥孩子長大後更喜歡「求抱」?不是慣壞了,4個原因需要被理解
    如今3歲的兮兮已經有二十幾斤,夫妻倆有些抱不動了。寶寶過了一歲後,會說的話越來越多,當他想要被抱時會直接對父母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完成雙向的情感交流。,任由父母把他推到哪裡,長大後他開始有自己喜歡的景色和場所。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令人唏噓
    此法一出,許多人深深為之折服並奉為育兒良方,然而,當約翰·華生的孩子長大後,你知道他的孩子怎麼樣了嗎?案例約翰·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更給我一個特殊的環境,我可以運用特殊的方法,把他們加以任意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家,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和盜賊。"他之所以這樣子說,正是基於他所創造的哭聲免疫法。
  • 嬰兒抱被 嬰兒抱被怎麼洗
    如何正確抱被寶寶剛出生,抱的時候最怕閃著腰,老一點的人就會提醒年輕媽媽抱的時候要一手放在腰部,一手放在頭部,這樣才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而現在有了抱被,也幫助媽媽們解決了抱孩子的困難,利用抱被抱孩子會更安全,更好抱。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方式,孩子長大後啥樣?太諷刺了
    當你聽到寶寶哭聲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這個鮮活的生命,在一歲以前,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他們餓了、尿了、拉了、病了等,都是通過哭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初為父母的你,真是沒有一點經驗來判斷他們的需求。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都是立刻抱起來安慰。那麼多大的孩子最難哄?當過父母的都知道,無疑就是1歲之前的寶寶了。
  • 寶寶三個月時要橫著抱,還是豎著抱?父母別搞錯,對孩子影響很大
    導讀:寶寶三個月時要橫著抱,還是豎著抱?父母別搞錯,對孩子影響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三個月時要橫著抱,還是豎著抱?父母別搞錯,對孩子影響很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