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相信未來--2020世界區塊鏈大會·武漢」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開幕。大會由巴比特主辦,並得到了武漢市政府、江漢區政府、武漢市經信局、中國信通院等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
在下午的「助力數字經濟,共譜數據安全——區塊鏈大數據論壇」 上,PPIO 聯合創始人姚欣帶來題為《從大數據到邊緣計算淺談分布式存儲落地》的演講。他表示,今天我們要走向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我們要走向一個分布式的時代,為什麼呢?是因為數據在邊緣大量的產生,我們也需要把我們的計算和存儲放在邊緣,這樣才能適應數據處理越來越高速,越來越低延遲的需求。因此我們的架構在走向邊緣化和邊緣計算,這就為什麼說從大數據為什麼必然會導致一個邊緣計算時代的到來。存儲、計算、傳輸三位一體,一切的分布式存儲項目都是偽項目。
以下為姚欣演講全文:
今天我們論壇的主題講的是數據,我們似乎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但這個時代到底有多大,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樣的機會和風口,今天將帶來我的答案。
大數據有多大?從2020年到2025年,整個全球的數據,包括所有雲上數據、企業數據、家庭數據、物聯網數據,到2025年達到175ZB,175ZB如果存下來,藍光DVD可以繞地球222圈;如果這個數據存在雲盤上,以最好的5G的寬帶千兆速率下載,大概需要180億年才能下下來,而宇宙大爆炸到現在才200多億年。這是目前的數據量,而且這個數據依然在以3倍、5倍、10倍的速度增長,未來會迎來宇宙量級數據時代。
第二點,數據需要經歷產生、處理、最後銷毀的生命周期。我們的活動、衣食住行、遊樂娛玩、消費,所有一切的行為都在產生數據,從網絡的架構角度來說,絕大多數數據產生在邊緣側,而存儲到雲上即中心側。這帶來一系列的挑戰,過去智慧型手機存儲空間是16G(小米一代),而現在蘋果手機存儲最大可以到1TB。此外還有網盤存儲、未來的AR、VR、人臉隱私數據(被存儲並備份了至少十萬份在不同的機構、組織和平臺上)、還有一系列新的物聯網、大數據、車聯網,自動駕駛長久性每天一輛汽車要產生10TB以上的數據。我們正面臨著數據的爆發,而且是從邊緣側的爆發。
數據在爆發過程中會帶來什麼影響和效益?相對論、萬有引力定律給我們的啟發是,大質量的物體讓它周邊的所有物體圍繞它運動。數據研究機構、企業大家提出數據引力的概念,數據其實是所有IT基礎設施裡面最重的一塊,所有的應用服務圍繞著數據去運作、發行、服務。數據有兩個關鍵的特性,一是數據處理的速度,也叫吞吐速度,另一個是數據處理的時間或者傳輸的時間,叫做延遲。我們希望數據處理速度越來越快,帶寬越來越高,傳輸時間越來越短。這次5G的普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超低延時的網絡,即可實現一毫秒的傳輸,現在是十毫秒到百毫秒,還要再降低100倍。計算和傳輸要跟著數據量的增長一起提升。
第三張圖,IBM被PC革了命,我們進入到了一個完全離散化的PC機的時代,後來出現了雲計算,所有人都連到雲上跟全球人民一起聯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要走向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分布式的時代。因為數據在邊緣大量的產生,我們也需要把計算和存儲放在邊緣,這樣才能適應數據處理越來越高速、越來越低延遲的需求。架構在走向邊緣化和邊緣計算,大數據必然會導致邊緣計算時代的到來。
今天我們還處於雲時代的中後期,但是雲正在形成下一代架構。傳統的雲架構通過一些傳輸管道,比如家庭寬帶、企業寬帶、4G、5G傳輸。而未來的雲會往下沉、會無孔不入,到達個人身邊,有人稱之為霧計算。霧計算時代的到來,會將算力、傳輸和存儲下移。今天的邊緣計算時代,我們要把更多雲的算力、數據中心、機房、IT設施放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這其實也是有利於下沉市場的,跟國家要推動的新基建方向是一致的。
如今困擾我們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落地問題。欣喜的是,近年的技術論壇開始走向商業。本人是P2P的信徒,當看到中本聰的論文,我認為這是P2P跟金融最好的結合,但過去人們對P2P及區塊鏈有誤解。如今,國家的新基建國策給了技術一個正名,我覺得所有從業人員也需要去考慮如何真正地落地,以什麼樣的路徑來落地。
我的三點思考:一切的分布式存儲項目都是偽項目;第二,所有的應用和所有的區塊鏈項目如果不談商業場景,不談落地都是偽項目;第三,存活下來。
前兩年,我們看到很多P2P和區塊鏈的項目,決定要採用這個方式創業,也做了技術架構、開發,後來發現商業落地才是真正的制約因素。在做了一番思考之後,我們逐漸逐漸選擇了商業路徑。我們的落地實踐看似簡單卻又實現了「用戶每一天都能用到」。我們把邊緣側和端側的大量的機房和設備雲化、合併化,用伺服器之間的P2P技術加上區塊鏈的方式來記帳,整合之後做零散的雲服務,提供給網際網路企業解決他們的成本、效率、速度、性能的問題。
舉一個與武漢有關的應用例子,今年封城時各家視頻網站流量激增了3、4倍,伺服器需要擴容,但那時候實施受到限制。我們嘗試做一個小MVP,通過微信群聯繫了網吧,與店主溝通裝一套我們的系統,把網吧的電腦變成伺服器,給雲計算企業提供雲服務,替代其商業機房。最後區域性地解決了部分需求,幫武漢人民撐過了2月份最難熬時期的娛樂問題。從音視頻進行切入,未來還會做到智能物聯網、邊緣大數據等場景。疫情的特殊情況驗證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把很多閒散的碎片化資源整合起來。
客觀而言,我們的實踐,技術是分布化的而商業邏輯是中心化的。一個創業公司在2020年這樣的特殊年份活下來,而我的心還是在向分布式世界去前進,不斷探索新商業模式、新應用。可能要經過十年的時間才能看到下一代的計算和下一代的場景到來。下一代場景到來之前先找一個既有的落地市場,不要在意模式、理念和技術是不是最先進,活著才是硬道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