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利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CTO胡哲人,是上海交大計算機系2006屆畢業的學生。成立於2012年的流利說致力於人工智慧+教育領域,並於2018年9月在紐交所成功上市。
「『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急需專業人才,而人才培養需要教育先行。」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小康,今年3月在上交大人工智慧領域校友典型宣傳媒體通氣會上,強調高校在人工智慧產業人才培養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9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首批人工智慧專業建設35所高校名單,上海交通大學正式首屆招收人工智慧本科生。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早在十幾年前,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和前途前景還不十分清晰,交大已然開始採用「實驗班」、「創新班」、「聯合班」的培育模式,前瞻性地培養前沿人才。
人工智慧專業開設在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這也是交大體量最大的學院,而電信學院所開設的學科領域,在兄弟高校當中也是最齊全的。電信學院有7個一級學科,其中6個是教育部評估的A檔。在這樣的學科支撐之下,現在的電信學院已經形成了「一體兩翼」的本科招生培養的格局。「一體」是指在電子信息類下設9個專業方向。「兩翼」中的一翼是IEEE試點班,也是近幾年深受考生們廣泛報考的專業,另外一翼便是指人工智慧專業。因此,一體兩翼的格局可謂大電類的航母重裝啟航。
在上海市科創中心的建設過程中,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整體產業發展變革中最重要的產業支撐。在上海的各個區域,都有很多人工智慧小鎮、人工智慧創業園、人工智慧智慧島等區域,所以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同時,我們也擁有教育部認定的全國高校中唯一一個以人工智慧命名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而且與上海市一起共建了人工智慧研究院。這些產業上的積累,都推動了學校人工智慧專業不斷的發展。在人工智慧領域,交大已培養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如依圖科技、第四範式、流利說、觸寶科技等,其中不乏獨角獸企業。
上海交大對今年入學的人工智慧專業的同學,採取「AI+X」培養模式。除了AI的主幹課程之外,學校也將AI與計算機、數學、物理、醫學等方面進行交叉融合,希望培養同學們的跨界思維。同時,人工智慧的課程體系也擁有「本碩博貫通」的特徵,也就是說,完成所有人工智慧課程的同學,如果符合要求,可以優先到就讀「吳文俊人工智慧榮譽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