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牛,這個和善卻孤獨的物種真的要...

2020-12-17 廣東省公安廳

飼養員一邊小聲向躺在牆角的蘇丹打著招呼,一邊慢慢把手掌覆在它的肚皮和耳朵上摩挲著。蘇丹從鼻子裡重重地噴了幾下粗氣,放鬆地把頭枕到地上,眯上了眼睛。

2018年3月20日,蘇丹去世了,享年45歲。

姚明去看過它

曾經,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出名的犀牛,

也是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

有人千裡迢迢趕去非洲只為看它一眼,

還有專人24小時為它持槍護衛,

它肩負著整個北白犀種群最後的希望。

可隨著它的離去,

這個種群只剩下一對無法自然生育的母女。

不過短短百年間,

我們把一個在地球上生存了5000萬年的物種

推向了滅絕。

就因為它們與眾不同的角,白犀牛成了最受盜獵者關注的一種犀牛。在人類眼裡,尤其在亞洲東部幾個國家,犀牛角成了壯陽、治癌症的良藥,還可以雕刻成手串、擺件,象徵勇敢、高貴。

越南,一位當地婦女正在咖啡館裡研磨犀牛角,當地人相信,這是一種超級維生素,可以治百病。圖源Brent StirtonNational Geographic

治病?子虛烏有。犀牛角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與人類指甲沒啥區別。

勇敢、高貴?砍掉犀牛半張臉獲得的角,拿去擺在家裡,或者戴在身上,就能賦予一個人勇敢、高貴的象徵嗎?

可再多的質疑也攔不住人類的貪婪,據估計,在黑市上犀牛角的價格比黃金或古柯鹼還要昂貴。暴利催生著盜獵,草原上的犀牛越來越少了。

南非每年被殺害的犀牛數量 

來源:

蘇丹的媽媽和最後的同類們,被迫躲進了南蘇丹的一片無人區裡,這裡十分偏僻,人類一時不會注意到,暫時成了北白犀生活的樂土。

那時候,2歲的小蘇丹還只是個喜歡黏著媽媽的小寶寶。最喜歡學著媽媽的樣子,翹起小尾巴,掂著小步子,和媽媽一起在草原上「TaTa」的跑。

它還喜歡看「大人們」追逐打鬧,或許也在幻想著快快長大,這樣就可以和女孩子戀愛,和男孩子為愛而戰了。

可一切的平靜都終究被突如其來的「突突」聲打斷了。

貪婪的人類使用長長的棍子就在蘇丹的頭頂晃著,一個轉彎,脖子就被一個圈圈卡住了。逃不開,掙不掉,直到被趕到一個四四方方,看不到藍天,只能勉強轉個身的牢籠裡。

《自然世界:蘇丹 最後的犀牛 2017》視頻截圖

這是一場瘋狂的抓捕。

人們建設野生動物園的狂熱愛好,

催生了一批專門的捕獵者。

他們縱橫於非洲大陸,

揮舞著手裡的套杆,

專挑剛斷奶,但還沒長大的動物寶寶。

從此,小蘇丹永遠離開了媽媽,離開了族群

它孤獨地在捷克杜爾·克拉洛韋動物園生活,

一隻本屬於草原的動物,

被人類強制觀賞了34年。

從小離開媽媽和同類的蘇丹

大半生都活在牢籠裡,

就連戀愛,也是人類安排好的,

離開同類的教導,它連如何繁殖都不會。

《自然世界:蘇丹 最後的犀牛 2017》視頻截圖

可與野外被盜獵者捕殺的同類相比,蘇丹算得上是幸運的。

1984年,隨著血腥的盜獵和政治動蕩,世界上只剩下剛果加蘭巴河國家公園裡的15頭野生北白犀,還有被圈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裡的16頭。

北部白犀牛數量變化表,圖源wiki

戰爭愈演愈烈,

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2004年

一支裝備精良的盜獵隊伍衝到了保護區裡。

《自然世界:蘇丹 最後的犀牛 2017》視頻截圖

這場大屠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

使這裡的北白犀只剩下4隻,

2008年,

最後一隻野生北白犀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蘇丹成了為數不多的幾隻雄性北白犀。

保護這一種群的唯一希望就在動物園了。然而……奇蹟已經不在。在圈養條件下,北白犀的繁殖,變得越來越糟糕。2009年,蘇丹和其他3隻北白犀被送回了非洲。人們希望適宜的氣候和野外環境能夠恢復它們的繁殖欲望。

時隔34年,蘇丹再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在這裡,蘇丹享受著人類特殊的待遇。

40位護林員持槍日夜守護,

以防止盜獵者偷襲。

為了防止盜獵者的覬覦,人們還割掉了它的犀牛角。

蘇丹的臥室又大又舒服,飼養員每天會用耙子細細耙上好幾遍,生怕有小石子咯著他。蘇丹喜歡被摸肚皮,喜歡被人抓耳朵後面,喜歡吃胡蘿蔔……蘇丹的一切喜好,他們都盡全力滿足它。

它開始變得活潑了起來,身體也越發健康。「似乎一切都很好,它們很自由,我們成功了。」

當提到蘇丹有一天可能會去世的時候,飼養員沉默了一會,說:「我會感到孤獨,我會很孤獨。」

但卻等來一個又一個的噩耗。世界其他動物園裡圈養的北白犀相繼病逝。2014年,肯亞的另一頭雄性北白犀蘇尼也因心臟病去世。自此,世界上只剩下蘇丹一隻雄性北白犀,和他女兒、外孫女了,而且三隻均無法自然生育,這個和善卻孤獨的物種走向滅絕真的要來了。

蘇丹,法圖和納金

2017年下半年,保護區在臉書和Twitter上發布了帖子:蘇丹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它的生理活動趨緩,後腿出現感染,只能整天待在籠子裡。他們迅速召集專家為蘇丹的身體進行評估和治療。很快,它的右腿痊癒,恢復了正常的運動和飲食。人們暫時舒了一口氣。

腿傷嚴重的蘇丹,只能如此蹣跚前行

2018年3月1日,保護區突然連發5條帖子:蘇丹,開始出現患病跡象。治療小組和飼養員們已進入24小時監視蘇丹的狀態。

是的,這一天可能越來越近了!

來源:奧·佩吉塔保護區Twitter

2018年3月9日到3月16日之間,醫療團隊密切注意這老蘇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口食物;蘇丹的每個動態牽動了所有良知的人類。

來源:奧·佩吉塔保護區Twitter

終於

2018年3月20日,

保護區一連發布11條帖子,宣布:

因「衰老綜合症」帶來的一系列器官退化,

和後腿加重的皮膚潰爛,

蘇丹的病情在過去24小時裡顯著惡化,

它遭受著巨大的痛苦。

在經過多方商議後,

我們決定對它實行安樂死。

來源:奧·佩吉塔保護區Twitter

再見,北白犀!

再見,孤獨的蘇丹!

犀牛「希望」,2014年被盜獵者砍去半張臉,雖經救助,仍在2017年去世。來源: Adrian Steirn/EPA

你是否知道,這依然不是的終點,犀牛盜獵屠殺依然猖獗。蘇丹的故事還在時刻發生著,人類該如何保護地球的生靈?我們該給後臺怎麼講述動物的故事?

每一隻角都代表著一次盜殺,來源Google

法國紀錄片《海洋》裡曾有這樣一幕:白髮蒼蒼的導演牽著兒子的手走在偌大的博物館裡,孩子一臉茫然地看向身邊一隻又一隻的動物標本,導演的話不斷在耳邊響起,「消失了」「消失了」「消失了」……

當鏡頭緩緩轉向前方,更多的標本出現在視野裡,從天花板到地面,密密麻麻。

我們人類究竟滅絕了多少生物啊?而我們還會把多少推向滅絕的深淵?

來源《海洋》

蘇丹的去世,在網絡上收穫了前所未有的矚目和哀悼。在這些言論裡,我們還看到了這樣的話:

這是大自然的抉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動物滅絕是正常的事,北白犀的滅絕是因為無法適應自然。這是富人的貪慾導致的,應該跟他們宣傳,消費不起的人知道也沒啥用。……

當發生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這不是理性,而是自私和目光短淺。

2014年,美國杜克大學發布的一篇文章中顯示,人類活動導致物種滅絕的數量是自然淘汰的1000倍。

瀕臨滅絕的物種清單。野生動物非法貿易、人類對天然棲息地的侵佔、環境汙染、傳播外來入侵物種……都是導致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來源:《自然世界:蘇丹 最後的犀牛 2017》視頻截圖

僅以中國為例

急速消逝的白鱀豚

他們的消逝是急速的

1984年,白鱀豚被加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得到了「水中珍獸」的「美稱」,不祥之兆開始籠罩著我們。

1986年,白鱀豚的宏觀數量已不足300頭,檔案變成了「瀕危」。那時我還天真地祈求人類能夠再為挽留我而努力,就像挽救國寶大熊貓,就像大熊貓的復興。

1996年,我變成了「極危」物種。像是患了絕症的人類無藥可救,我和我的家人在江水中倉皇逃竄,我不會知道,明天和末日會哪個先來。

2006年,七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了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鱀豚。

次年8月,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據此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2004年,黃胸鵐,也叫禾花雀,曾遍布中國東部地區。但在一些省份,禾花雀被人們奉為美味佳餚,因此短短13年,它被人們從「無危」吃到了「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

禾花雀,來源網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把物種按受威脅程度評定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滅絕)

還有你我都熟知的穿山甲。

因擅於鑽洞,它的甲片被冠以能「貫通陰陽」,具有下奶的功效(這一所謂的藥用價值並沒有科學依據)。這個呆萌的小動物成為了全世界被走私最多的哺乳動物。

我國分布的中華穿山甲在大陸已基本上找不到了。目前查獲的多數都是從非洲、東南亞地區走私而來,可以說我們不僅吃光了自己國家的穿山甲,連他國的也快沒了。

圖片來源:nationalgeographic.com/voc.com.cn

除了它們,還有年年喊保護但境況依然危機的長江江豚;悄悄淪為極危的勺嘴鷸;2017年在雲南新發現,就被列入「瀕危」的天行長臂猿;正在水汙染和入侵物種面前苟延殘喘的多種原生魚……

還有穿花衣的燕子。和過去相比,它們的數量真的減少了很多很多。我已經記不清上一次看到燕子的剪刀尾是幾年前了。

很難想像,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會不會有一天,孩子們好奇地問我們:書裡說的燕子、麻雀長什麼樣子?

來自暱圖網

也許你依然覺得這一切離自己的日常生活太遙遠,不值一提。但這正是我們需要在當下不斷提及動物保護的原因。

你不是覺得無關,只是不知道和你有關而已。

珍妮·古道爾曾說:「你要相信,每個人就是都很重要,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每個人都能帶來變化。」

司馬曾寫過的到非洲當臥底,調查野生動物貿易的黃泓翔也說過:「因為世界不是被作惡者摧毀的,而是被看到了邪惡卻一言不發的人摧毀的。」

被查處的走私象牙,來源網絡

紀念蘇丹,只是為了給我們自己敲響警鐘,

世界上還有更多像北白犀一樣日漸消亡的物種,

再不給它們機會的話,

北白犀的今天,

很可能就是它們的明天,

也是我們的明天。

保護野生動物我們也在行動,廣東公安嚴厲打擊任何非法盜獵、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一經發現必將受到法律嚴懲。

1

2

3

4

延伸閱讀

這些野生動物你們都見過麼?

還要提醒大家

不要以為自己不抓野生動物就不犯法

no no no no

愛吃野味的

愛放生的

統統看過來

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有哪些內容與普通老百生活姓密切相關呢?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也就是說非法食用野生動物與捕獵、販運等行為一樣,都要追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近年來,有些人出於發善心、做善事的目的,會購買一些鳥、蛇、龜等野生動物放生到野外,這種隨意放生的行為很有可能觸犯了法律。因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要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而且還不得幹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因此,群眾在放生時要對放生物種、環境進行評估,特別是不要隨便把一些外來物种放生。如果確實需要組織放生野生動物的,應在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專業指導下進行。

僅僅依靠公安的打擊是遠遠不夠的,保護這些地球生靈需要每一個平凡的我們,廣東公安邀請您動手轉發,告訴更多人,保護他們從你我做起!

希望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支持公安機關打擊整治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工作。

來源 | 廣東警民通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後一頭 雄性北白犀去世了
    奇趣生物□張勁碩肯亞時間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了。這既是「蘇丹」的忌日,也相當於敲響了這個物種的喪鐘。現今,世上只留下一對北白犀母女。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有一天將見證這一物種的滅絕……
  • 世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僅剩兩頭雌性,該物種視同滅絕
    今天,世界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死了。世界僅剩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這一物種已經在自然世界中視同滅絕。據中新網消息,肯亞研究人員稱,由於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北方白犀牛「蘇丹」在19日被實施安樂死。45歲的蘇丹,已經到了犀牛壽命的上限,過去一年裡,它飽受右後腿感染潰爛之苦,幾乎不能行走。
  • 「世界最孤獨」青蛙有望脫單 而有些物種,滅絕了
    原標題:「世界最孤獨」青蛙有望脫單 而有些物種,滅絕了在玻利維亞,一隻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青蛙」羅密歐,正在「健身」。單身10年的它,終於有望在2019年情人節脫單——它將和雌性青蛙朱麗葉相親。
  • 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物種視同滅絕
    據每日郵報報導,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Sudan)」因疾病纏身,被執行安樂死。肯亞的工作人員介紹,周一的時候,「蘇丹」的健康狀況惡化,已經無法站起來。45歲的它,肌肉和骨骼退化,右腿背部有深度感染,難以恢復。Sudan去世後,世界上就僅存兩隻雌性白犀牛,分別是它27歲的女兒Najin和17歲的孫女Fatu。
  • 拯救北方白犀牛物種 科學家成功轉移了第一個試管犀牛胚胎
    近日據外媒報導,為了拯救瀕臨滅絕的巨角哺乳動物亞種——北方白犀牛,歐洲科學家成功地將試管犀牛胚胎移植回一隻雌性犀牛體內,這也是世界首個成功轉移的試管犀牛胚胎。柏林萊布尼茲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的託馬斯·希爾德布蘭特上個月在波蘭的Chorzow動物園對一頭南方白犀牛進行這項試管受精轉移試驗,這是一種與北方白犀牛密切相關的亞種,它們的數量在野外已經穩定下來。希爾德布蘭特是國際科學家和自然資源保護者團隊「生物拯救」的一員,他們試圖用試管受精來拯救稀有的北方白犀牛。
  • 眼睜睜看著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死亡 「世界滅絕動物墓地...
    北京大興的南海子麋鹿苑「世界滅絕動物墓地」  1月10日,據中新網援引外媒報導,美國夏威夷州土地和自然資源部發布消息稱,地球上最後一隻已知的夏威夷金頂樹蝸(Achatinellaapexfulva),在夏威夷死亡。  這隻名叫喬治的蝸牛於1月1日死亡,「享年」14歲。據悉,夏威夷金頂樹蝸是一種最初分布在瓦胡島上的陸生蝸牛,它們的殼曾被用於製作項鍊。
  •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能否讓我們警醒?
    近日,據美國廣播公司消息,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Sudan),已因「老年併發症」死亡。一株植物枯萎,一隻動物死亡,有時並不僅僅意味著單個生命有機體的消失,但也許湊巧是整個此類物種的滅絕,蘇丹的死亡,卻意味著這一物種即將滅絕。在世界範圍內,住在都市的人們或許不知道,生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有的物種已滅絕。
  • 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為這個……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圖片來源:央視網)剛剛過去的世界犀牛日(9月22日),讓我們不由得又默默悼念一次北白犀蘇丹。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全世界現存的6種犀牛,除南白犀境遇稍好外,其餘全部處於滅絕的邊緣。
  • 最後一頭北方白犀牛「蘇丹」死亡 物種滅絕離人類還遠麼?
    其後則是一個個瀕危動物,在後面的幾塊中,寫有「人類」、「鼠類」等字樣……「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的墓志銘上有這樣的話:「……工業革命以來,以文明自詡卻無限擴張為所欲為的人類,已使數百種動物因過度捕殺而喪失家園或遭滅頂之災:當地球上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汙濁天空墜向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乾燥沼澤上空迴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 南方白犀牛媽媽成功進行人工授精,懷胎16個月,生下健康牛寶寶
    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實現了北美第一次成功為南方白犀牛做人工授精的試驗,南方白犀牛維多利亞是去年3月授精的,用了冷凍保存的雄性南方白犀牛的精子。白犀牛要懷16個月才生產,所以直到今年7月,小犀牛才生下來。
  • 2000多年前,犀牛活躍在九州四海,如今卻難覓蹤跡,真相令人唏噓
    今年初春,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了,這個物種從此與人類再無瓜葛。其實,早在商周時期,野生犀牛曾經並不稀有,就像野馬野牛一樣常見,尤其是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長江流域的荊楚地區。不信的話,請看以下5個印證物品(文獻)。
  • 人工授精、試管嬰兒、找代孕:為了留住物種,人類做了哪些努力?
    北方白犀牛的前景看起來有些慘澹——世界上只剩下兩隻,還都是母的。納金(Najin)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它被從捷克杜爾·克拉洛韋(Dvr Králové)動物園帶到肯亞中部自然保護區的一個大圍欄裡。彼時一起被送來的,還有兩隻雄性北方白犀牛,以及納金的女兒法圖(Fatu)。
  • 世界上最「孤獨」的神獸,全球僅剩3隻,其中有一隻在中國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物種發生了演變,環境也是受到了破壞,中國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瀕臨滅亡,其中最讓人感到遺憾的,莫過於「中國神獸」斑鱉了。斑鱉對生活的環境要求很高,所以它一開始是生活在太湖地區和長江中下遊的。而它之所以滅絕的原因是人類發現其醫藥價值開始大肆捕殺,也因此破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讓它們數量每日驟減。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世界上的犀牛有五種「馬路:有的犀牛生活在乾燥而開闊的草原地帶,有的犀牛則喜歡棲息在濃密的森林中,他們吃的食物也不同,有的喜歡吃草,有的喜歡吃樹葉,有的草和樹葉都吃。犀牛的名字來源於希臘文,是熱帶動物。世界上的犀牛有五種:黑犀牛、白犀牛、蘇門答臘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已經基本滅絕了。
  • 白犀牛與黑犀牛
    黑犀,它們的體表顏色實際上更接近於灰白色,這個名字一般被用來區別於白犀,事實上這兩種犀牛的區別不在於顏色。一個常見的說法是白犀牛的白字是來自於荷蘭語的「wijd」,意思是「寬」,最早移民非洲南部的歐洲殖民者荷蘭人用寬嘴唇這個特徵來和尖嘴唇的黑犀牛區分,之後說英語的人將「wijd」誤譯為「white」,即「白」,使得這個名字誤導世人。事實上荷蘭語中,也是用「黑」、「白」來命名這兩種犀牛,而且即使早期荷蘭語文獻中也從來沒有「寬」、「窄」犀牛這樣的提法。
  • 孤獨百年的物種,又有了新的希望
    因為在當時,這些火山群島上生活著數以萬計的巨型陸龜,它們是陸地上現存最大的龜類,也是物種日曆今天的主角——加拉帕戈斯陸龜(Chelonoidis nigra),也叫加拉帕戈斯象龜。「孤獨的喬治」 | mikeweston / Wikipedia「孤獨的喬治」(Lonesome George)大概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一隻陸龜,自發現以來就被人冠以「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之名,它是平塔島加拉帕戈斯陸龜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去世 | 科技早頭條
    · 動物保護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周六,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症死亡。這頭25歲的雌性犀牛名為伊曼(Iman),自2014年從野外救助回來起,就患有子宮腫瘤。就在半年前,馬來西亞的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也不幸離世。蘇門答臘犀牛是現存的5種犀牛之一,也是其中體型最小的。蘇門答臘犀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現存數量僅剩約80頭,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 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自從1996年起,白鰭豚就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錄,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評估中,白鰭豚被貼上了滅絕標籤。有害漁具、電捕魚操作、船槳擊打、修建水庫、河流淤泥沉澱以及汙染等等,都對該物種數量的急劇下降起到了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