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醒之後沒看到媽媽的時候很乖,看到媽媽之後反而哭的很厲害,在孩子成長股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3歲前的孩子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時候,安全感來自於孩子和成人之間的依戀關係,如果安全感建立的很好,孩子內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他會很樂於積極地接受新的世界;如果安全感沒有建立,孩子的內心是孤獨和害怕的,他對這個世界會充滿了敵意。
而從寶寶哭的狀態中,我們就能夠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建立起來了。
01嬰兒安全感的建議共有四個階段
0-2個月,前依戀階段,孩子對誰的反應都是一樣的;2-7個月,形成中的依戀關係,孩子會和照顧自己的人互動的更多,開始形成基本的交往規則,比如哭泣、笑,但是他還不沒有隻認媽媽;7-24個月,明確的依戀關係,孩子的依戀會從多個人轉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通常是照顧孩子最多的人。這個階段,孩子只認媽媽,面對一切陌生人都會哭泣,焦慮。24個月後,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孩子會根據自己的依戀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為依戀關係是一個特定的穩定狀態,即和父母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達到這個狀態的時候,依戀關係是靜止的,一旦這個狀態受到威脅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哭泣。
02嬰兒哭泣想要表達的意思
孩子出現短暫記憶
8個月大的孩子已經開始出現短暫記憶,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客體永存,當他眼前的東西被擋住的時候他會努力地去尋找,證明孩子出現了記憶。但是當我們用別的東西吸引注意力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了,
所以說看不到媽媽的時候孩子的記憶裡還沒有想起媽媽,一旦媽媽出現,孩子開始出現短暫記憶,想起媽媽開始哭泣。
哭泣是孩子在建立安全圈
在安全依戀關係中,如果孩子感覺到不安全,也就是安全圈超出了範圍,孩子就會哭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很快地走過去抱起孩子,孩子很快就會停止哭泣,並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而是他正在學著建立安全感。所以孩子的哭泣可能是在說:媽媽快回來。
哭泣是在吸引注意力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和這個世界建立關係是被寫在基因裡的,並不是後天兒習得的,比如孩子看到媽媽就會哭泣,看到被人逗他就會笑,這些都是對這個世界的回應。所以看到媽媽哭泣,可能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03孩子哭泣要不要抱?
0-7個月
哭聲是在表達需求,不管是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因為孩子屬於形成中的依戀,所以最好及時回應孩子;
7-24個月
接納孩子的情緒。分離焦慮是一種成長狀態,不是因為撫養習慣而形成的,所以一旦孩子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那麼就儘量接納孩子的情緒。
擴大依戀的安全圈,孩子的安全依戀圈會逐漸擴大,不過需要媽媽的幫助,比如離開5分鐘到10分鐘,到20分鐘,時間逐漸增加。
24個月後
幫助孩子建立固定的依戀模式,
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每次都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再去安慰孩子,再去詢問原因,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固定的依戀模式。這種內在的模式的情緒會留在孩子內心,一旦形成後將指引兒童一切親密關係。相反,如果每次都是訓斥、打罵,一旦這樣的模式建立,孩子和這個世界相處的內在模式也會從不良的情緒開始。
心理學上認為,童年時代的依戀關係會指引我們以後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模式,尤其是3歲前的兒童,對於孩子哭泣的回應,父母一定要做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