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媽媽只需這3步

2020-09-25 環球父母

小米要上幼兒園了!全家既興奮又擔心,媽媽刻意給寶貝穿上漂亮的新裙子,背上嶄新的卡哇伊的小書包,和爸爸一起開車把寶貝送到幼兒園。陪女兒在幼兒園呆了一會兒,爸媽準備上班去了,與小米說再見,小米死死抱住媽媽,哭得傷心欲絕,連續一周如此,讓小米媽媽不知如何是好,跑來向我求助:「趙老師,我家小米這兩年多我一直有陪伴啊,為什麼還會出現大家所說的缺乏安全感現象?你女兒以前上幼兒園時是什麼樣的反應?」


分離性焦慮情緒

我說我家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不哭不鬧,反而玩得不亦樂乎。在她入園前,我考察比較了周圍的幼兒園,決定上那家幼兒園後,就經常在快放學時帶她去幼兒園裡玩,我女兒特別喜歡那些攀爬之類的遊樂設施,在她眼裡,那裡就是個樂園。來到這個熟悉的樂園,還有那麼多小朋友一起玩耍,開心極了,從未哭鬧過,加上我把她的早教故事書放到班主任那裡,讓老師午休時給孩子們講故事,有這些熟悉的故事陪伴,她的睡眠也是香甜的,所以幼兒園裡的時光對我女兒來說,是非常愉悅的。


幼兒園是樂園

我給小米媽媽看了一個研究實驗:

研究者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得出結果:嬰兒時期個體已經表現出對媽媽或陌生人不同的安全依戀關係。而後期發展中,在同主要撫養者的不斷交往中形成了一種內部工作模型,根據看護者積極或消極的工作模型,即撫養者對自己是否敏感、反應照顧是否及時,產生是否安全和信任感。也因此產生積極或消極的自我工作模型,如果撫養者能及時恰當地回應嬰兒尋求關注的努力,嬰兒就會相信「我是可愛的」。如果撫養者常常忽視或誤解嬰兒發出的信號,他們就會認為「我一無是處、討人嫌」。

小米媽媽追問:具體怎麼做呢?我向她分享了我是如何培養孩子安全感的:

一、首先在嬰幼兒時期,媽媽要及時給寶寶回應

當寶寶餓了、渴了、尿了、拉了、生病了、想睡了,尚不會表達,有時會用哭聲來提醒,有時不哭但卻有生理反應,只有你仔細觀察,才會發現。比如我有一次明顯感覺孩子呼吸與平時不同,量下體溫,高燒中!趕緊抱去看醫生。


嬰兒需要充分的安全感

不管你通過什麼方式來接收寶寶發出的信號,都需要及時做出回應,進行相應的處理。這一點,我想寶媽們甚至老人都可以做到。當寶寶的各種需求能夠快速得到回應,他的潛意識就會認為:人們是愛我的、我是可愛的。

相反,如果養育者漠視他們的需求,就會讓孩子覺得:人們不愛我,我不值得被愛。雖然嬰兒不會講話,但他們內在的潛意識中,這種不配得感會伴隨一生。

除了生理上的照顧,媽媽還需要在情緒上給寶寶創造輕鬆愉悅的氛圍,尤其是在一歲後,會走路、會走飯、會講話後,有的家長會開始不耐煩,這個時候家長處理情緒的方式,無疑將成為孩子未來「脾氣性格」的直接示範和榜樣


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情緒管理的榜樣

二、進一步把安全感範圍擴大到家中其他親人

1歲左右的孩子會顯得特別「認人」,除了媽媽誰都不讓抱,不許碰。所以媽媽要在此之前把孩子的安全感範圍擴大。

在嬰兒0-6周時,會表現出對社會性刺激(如微笑的面容)的偏好,此時他們很少表現出抗拒行為,是寶寶與身邊家人、親戚朋友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最佳時期。

3-6個月的嬰兒對任何人(包括陌生人)的關注都會感到快樂。到了7-9個月間,在和媽媽分離時開始表現出抗拒行為,而在18個月時,就很少有嬰兒只對一個人產生依戀,他們會有爸爸、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等5個或以上的依戀對象。


父親的陪伴更給孩子安全感

三、入園前適應各種不同環境,並多與同齡小夥伴互動

無論是從刺激孩子腦部神經元發育的角度,還是從培養孩子社會化交往的目的出發,我們都要經常帶著寶寶到各種環境中去,遊樂場、餐廳、小區、公園、商場、景區等,帶領寶寶與同齡孩子一起玩耍,教會他們與人交往的方法

當寶寶與小夥伴搶玩具、搶食物時,我們可以教寶寶玩具交換著玩、食物共同分享或者交換等。當孩子掌握了與同齡小夥伴和平友好相處的方式後,他們的內在同樣是感覺安全的,一個不能和同齡人友好相處的孩子,會經常處於危機感之中。


同伴關係好的孩子更自信

對於小米現在的狀況,小米媽媽表示,前兩項都還不錯,與熟悉的小朋友相處也還行,只是對陌生環境適應較慢,我建議她多與幼兒園老師溝通聯繫,和老師一起,為小米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弱化小米的分離性焦慮情緒

小米媽媽漸漸理清了思路,表示自己以後會用心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因為當孩子對身邊的人和環境都有了相對的安全感後,在兒童期會表現得更為自信在青少年階段的成績會更好,社會技能也會發展的更好,對同伴也更為積極 ,有著更為親密和更具支持性的友誼。

相關焦點

  •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3、喜歡吮吸手指 當孩子處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喜歡吃大拇指很多情況其實就是想要尋求安慰,平常的生活氛圍讓他們沒有安全感,他們就會通過吮吸或者吃手指的方式來尋求一些安慰,像吮吸手指的行為一般發生在三到五歲間的孩子身上。
  • 寶寶愛哭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寶媽巧用3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這就證明了,嬰幼兒時期人類或動物,都有本能尋找溫暖擁抱的本能,在這種擁抱中,安全感一點點建立。他們明白安全感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也知道安全感的滿足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如何給予給自己尚未成年的寶寶安全感?這就成為一個難題。
  • 孩子粘人媽媽一刻不能離開怎麼辦?三個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3歲前的孩子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時候,安全感來自於孩子和成人之間的依戀關係,如果安全感建立的很好,孩子內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他會很樂於積極地接受新的世界;如果安全感沒有建立,孩子的內心是孤獨和害怕的,他對這個世界會充滿了敵意。而從寶寶哭的狀態中,我們就能夠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建立起來了。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
    所以爸爸媽媽最重要的是在這個0到2歲的時候,把規律建立起來。在2歲之前規律建立得越好的孩子長大之後越自律。所以要讓孩子有安全感的話,先建立它的規律。第二點:預先告知。什麼叫預先告知呢?這個年紀的孩子,不管是在動作認知還是語言上面,還有表達上面都還沒有非常成熟。
  •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做好這3點,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常常會描述到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在這之中,安全感就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或許爸爸媽媽無法理解這種感情,但確實他又在人生活之中無形存在。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也表示:安全感對於孩子本身的成長較為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注意安全感的培養,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 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可從這3步入手,給他一個牢固的心靈港灣
    安全感是人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發展心理學觀點認為,0至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於父母,並且會形成不同種類的依戀類型,例如,安全型、焦慮型等。
  • 關注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以及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有這幾種明顯的表現,父母早知道,孩子早開心。4 家庭關係不和諧即使嬰兒都能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負面情緒,家庭不和諧的因素導致孩子感覺爸媽無法保護自己,沒有依賴和靠山孩子就容易缺乏安全感。理解孩子缺乏安全感,就不需要針對孩子某個具體的行為進行訓斥,或者就某個具體事情反覆教育孩子,而是從安全的角度來幫助孩子,緩解他的情緒,幫助他調正自己的心情。
  •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離不開這3次分離,別因為心軟害他無法獨立
    在0~6歲階段,孩子需要建立3個層次的安全感,面臨3次分離。這對他們獨立品質的培養,以及日後適應校園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很多家長對「安全感」的認知還停留在第1層次,所以才會出現過度保護孩子,造成孩子依賴、黏人的現象。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幫助孩子分離這件事,你做對了嗎?
  • 教會你建立、重建嬰幼兒安全感,以及避開那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坑
    ✿ 第三步,我們讀了一本《湯姆和傷心的魯魯》,這本書的對象是大卷,她教會大卷如何安慰傷心的朋友,如何幫助她走出陰霾。還有《我的爸爸叫Johnny》,和《只有媽媽也很好》。在安全感建立很重要的那個階段,作為嬰兒的她們承擔了很多不必要的不安和擔憂,直接影響安全感的建立。
  • 幫孩子建立安全感,要在3歲之前做對這些事
    0~3歲的寶寶是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若這個階段父母給到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麼長大後的他將不再會向自己的另一半或外界尋求安全感了,他能夠適應分離,能有自主獨立意識,以及有較好的承受能力。而在這個漫長的培養過程中,媽媽的角色更為重要。因此,3歲以前母親應儘可能地多陪伴在孩子身邊,這也是兒童教育專家的普遍共識。
  • 關於孩子安全感的問題,這篇文章通通解決!
    很多育兒專家以及兒科醫生都建議孩子在出生後多和父母貼身相處。 所以,在小朋友出生後就多和他們進行身體接觸,多擁抱,撫觸,多玩有肌膚相親的親子遊戲。 這些,都能幫助他們建立起安全感。
  • 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建立?
    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是我們內心中追求的一種美好的感受。有安全感的孩子,內心會覺得我是可愛的,別人是愛我的,爸爸媽媽都很愛我,容易產生信賴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在傷心,害怕,哭鬧的時候爸爸媽媽及時的出現和安撫,是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式,父母就是孩子的加油站!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 寶寶膽小怕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建議媽媽這樣給孩子安全感
    所以,對於孩子而言,安全感的建立是多方面的,父母必須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1.把握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時期應該是0—3歲,如果孩子能在這個階段得到父母完全的、毫無保留的愛,那麼對於他日後的社交能力、領導能力、性格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 孩子太敏感?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3、孩子不願與家長分開,容易分離焦慮。敏感的孩子還非常的依賴父母,總是離不開父母的幫忙。每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首先會去尋求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考慮自己動手解決。3、孩子容易情緒化,做事容易亂了分寸。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變得情緒化,做事總是帶有偏見。
  • 靠3招建立親子互信,孩子也擁有安全感
    如果您有從單親家庭長大的朋友,一定隱隱約約覺得他們很沒安全感吧?這是因為家裡少一個人,從小凡事得獨自多擔著,而照料自己的父母親,又工作、家庭兩頭燒,難免有情緒壓力等問題,面對這些狀況,孩子當然會快速長大、比較「靠自己」,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不用感到羞愧!因為自己是單親第一代,特別了解這些孩子的感受,所以在生下DAHLIA以後,「如何減輕小孩的不安全感?」
  • 童年的「安全感」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長如何為孩子建立安全感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這樣說「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願望」安全感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父母在培養孩子時應該首要關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每次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孩子都會哭鬧不想和分別,這種依賴的表現正預示著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父母應及時的給孩子建立安全感,這對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孩子從小就比同齡人自信、有安全感,他們的父母都有這些行為習慣。
  •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適度的安全感是孩子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安全的心理氛圍。不對孩子撒謊儘管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但家長還是會尋求這種看起來速效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非常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有一份穩固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時,情感上始終保持著安全的依戀狀態。而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則有以下的表現:他們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為,不顧自身安全;他們要麼過度黏人,要麼過度獨立;他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
  • 2歲寶寶特別黏人,缺乏安全感,如何讓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感
    另外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她越可以接受媽媽走開一下,在媽媽能做到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孩子,抱一抱,黏一黏的需求,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孩子為自己做事情,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計較結果,如何讓他失敗,學習積累經驗,獲得自信。 如果反過來父母非常保護孩子,為她做這做那,孩子反倒容易沒有安全感。爸爸媽媽需要知道,過度保護其實是給孩子的安全感減分。
  • 如何讓孩子對陌生的老師建立安全感?
    分離焦慮是每個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孩子都要經歷的一段艱難的心理歷程。從熟悉的家庭,來到陌生的幼兒園,從深愛著自己的父母走向陌生的老師,從熟悉的親人身邊走到陌生的人流中。這一切轉變發生得如此迅速,年幼的孩子在心理上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來接納和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