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上幼兒園了!全家既興奮又擔心,媽媽刻意給寶貝穿上漂亮的新裙子,背上嶄新的卡哇伊的小書包,和爸爸一起開車把寶貝送到幼兒園。陪女兒在幼兒園呆了一會兒,爸媽準備上班去了,與小米說再見,小米死死抱住媽媽,哭得傷心欲絕,連續一周如此,讓小米媽媽不知如何是好,跑來向我求助:「趙老師,我家小米這兩年多我一直有陪伴啊,為什麼還會出現大家所說的缺乏安全感現象?你女兒以前上幼兒園時是什麼樣的反應?」
分離性焦慮情緒
我說我家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不哭不鬧,反而玩得不亦樂乎。在她入園前,我考察比較了周圍的幼兒園,決定上那家幼兒園後,就經常在快放學時帶她去幼兒園裡玩,我女兒特別喜歡那些攀爬之類的遊樂設施,在她眼裡,那裡就是個樂園。來到這個熟悉的樂園,還有那麼多小朋友一起玩耍,開心極了,從未哭鬧過,加上我把她的早教故事書放到班主任那裡,讓老師午休時給孩子們講故事,有這些熟悉的故事陪伴,她的睡眠也是香甜的,所以幼兒園裡的時光對我女兒來說,是非常愉悅的。
幼兒園是樂園
我給小米媽媽看了一個研究實驗:
研究者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得出結果:嬰兒時期個體已經表現出對媽媽或陌生人不同的安全依戀關係。而後期發展中,在同主要撫養者的不斷交往中形成了一種內部工作模型,根據看護者積極或消極的工作模型,即撫養者對自己是否敏感、反應照顧是否及時,產生是否安全和信任感。也因此產生積極或消極的自我工作模型,如果撫養者能及時恰當地回應嬰兒尋求關注的努力,嬰兒就會相信「我是可愛的」。如果撫養者常常忽視或誤解嬰兒發出的信號,他們就會認為「我一無是處、討人嫌」。
小米媽媽追問:具體怎麼做呢?我向她分享了我是如何培養孩子安全感的:
當寶寶餓了、渴了、尿了、拉了、生病了、想睡了,尚不會表達,有時會用哭聲來提醒,有時不哭但卻有生理反應,只有你仔細觀察,才會發現。比如我有一次明顯感覺孩子呼吸與平時不同,量下體溫,高燒中!趕緊抱去看醫生。
嬰兒需要充分的安全感
不管你通過什麼方式來接收寶寶發出的信號,都需要及時做出回應,進行相應的處理。這一點,我想寶媽們甚至老人都可以做到。當寶寶的各種需求能夠快速得到回應,他的潛意識就會認為:人們是愛我的、我是可愛的。
相反,如果養育者漠視他們的需求,就會讓孩子覺得:人們不愛我,我不值得被愛。雖然嬰兒不會講話,但他們內在的潛意識中,這種不配得感會伴隨一生。
除了生理上的照顧,媽媽還需要在情緒上給寶寶創造輕鬆愉悅的氛圍,尤其是在一歲後,會走路、會走飯、會講話後,有的家長會開始不耐煩,這個時候家長處理情緒的方式,無疑將成為孩子未來「脾氣性格」的直接示範和榜樣。
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情緒管理的榜樣
1歲左右的孩子會顯得特別「認人」,除了媽媽誰都不讓抱,不許碰。所以媽媽要在此之前把孩子的安全感範圍擴大。
在嬰兒0-6周時,會表現出對社會性刺激(如微笑的面容)的偏好,此時他們很少表現出抗拒行為,是寶寶與身邊家人、親戚朋友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最佳時期。
3-6個月的嬰兒對任何人(包括陌生人)的關注都會感到快樂。到了7-9個月間,在和媽媽分離時開始表現出抗拒行為,而在18個月時,就很少有嬰兒只對一個人產生依戀,他們會有爸爸、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等5個或以上的依戀對象。
父親的陪伴更給孩子安全感
無論是從刺激孩子腦部神經元發育的角度,還是從培養孩子社會化交往的目的出發,我們都要經常帶著寶寶到各種環境中去,遊樂場、餐廳、小區、公園、商場、景區等,帶領寶寶與同齡孩子一起玩耍,教會他們與人交往的方法。
當寶寶與小夥伴搶玩具、搶食物時,我們可以教寶寶玩具交換著玩、食物共同分享或者交換等。當孩子掌握了與同齡小夥伴和平友好相處的方式後,他們的內在同樣是感覺安全的,一個不能和同齡人友好相處的孩子,會經常處於危機感之中。
同伴關係好的孩子更自信
對於小米現在的狀況,小米媽媽表示,前兩項都還不錯,與熟悉的小朋友相處也還行,只是對陌生環境適應較慢,我建議她多與幼兒園老師溝通聯繫,和老師一起,為小米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弱化小米的分離性焦慮情緒。
小米媽媽漸漸理清了思路,表示自己以後會用心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因為當孩子對身邊的人和環境都有了相對的安全感後,在兒童期會表現得更為自信,在青少年階段的成績會更好,社會技能也會發展的更好,對同伴也更為積極 ,有著更為親密和更具支持性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