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安全感」成了育兒專家口中的高頻詞。
很多家長不遺餘力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24小時貼身陪伴,一看到孩子哭就馬上哄他,從不敢大聲對孩子說話,卻因為對「安全感」的誤解,造成孩子依賴、黏人、不獨立的情況。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到底什麼是安全感,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構建真正的安全感。
先來設想一下,有安安和樂樂兩個孩子,他們都到了上小學的年齡。
每天早上,安安會愉快地和媽媽再見。他在學校有自己的朋友,有喜歡的課程,十分享受在學校的時光,自信而又獨立。
樂樂正好相反,他很抗拒上學。雖然平時在家和爸爸媽媽有說有笑,非常開心,但一到學校,樂樂就變得拘謹起來,總是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很少和同學、老師講話,甚至會因為想家(尤其是遇到挫折時)而偷偷掉眼淚。
比較一下安安和樂樂,你覺得誰的內心更有安全感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所謂安全感,指的是孩子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信任,是相信即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自己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和其他人交往。
像樂樂這樣無法離開爸爸媽媽,不信任學校、同學還有老師,無法融入集體安心學習,反而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想讓孩子真正擁有內心的安全感,我們要做的不是時時陪伴、過度保護孩子,而是幫助他一步一步地面對分離,學會獨立。
在0~6歲階段,孩子需要建立3個層次的安全感,面臨3次分離。這對他們獨立品質的培養,以及日後適應校園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很多家長對「安全感」的認知還停留在第1層次,所以才會出現過度保護孩子,造成孩子依賴、黏人的現象。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幫助孩子分離這件事,你做對了嗎?
兒童教育專家胡萍老師曾說過,「一歲半以前是孩子建構安全感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安全感是孩子對世界認知的基礎。」
這一時期,寶寶完全依賴媽媽(爸爸或其他照顧者)才得以生存,因此我們對寶寶的回應方式會直接影響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以及他覺得自己被愛、被接納,還是沒有價值。
【育兒建議】
1、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
這種需求既有生理上的,又有心理上的。
比如寶寶哭的時候要馬上檢查他是否餓了、冷了,小屁股是不是尿溼了不舒服,是否困了想睡覺,無聊想要有人陪他玩,或者因為害怕、緊張而需要被安撫。
我們要做的就是細心照顧寶寶,滿足他的所有需求,讓他感受到被愛、被呵護。
2、多向寶寶表達愛
著名的哈洛恆河猴實驗讓我們知道,寶寶依戀媽媽並不是因為奶水能夠填飽肚子,更多的還是精神層面的需求。
實驗中,小猴子情願長時間待在柔軟的布媽媽身上,獲得心理的安撫,也不願意停留在有奶瓶的鐵絲媽媽身上。
所以寶寶小的時候並不是給他吃飽、穿暖就夠了,還要向他傳遞來自爸爸媽媽的愛。
我們要多對寶寶微笑,充滿愛意地看著他,撫摸他的身體,給他擁抱,用溫柔的口吻和他說話,陪他玩,以此來滋潤寶寶的心靈,幫助他成長為一個有愛、有安全感的人。
一歲半後,孩子開始萌發獨立意識。我們會明顯感覺到孩子不像嬰兒時期那麼好管了。讓孩子做每一件事,他都可能用「我不要」來回答,以此來證明他的存在。
所以這一時期,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不再是無條件地滿足他的需求,而是幫助他短暫地「離開」媽媽,建立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
【育兒建議】
1、幫助孩子斷奶
這一時期,孩子要面臨的第1次分離就是斷奶(離乳)。
在此之前,喝奶不僅能填飽孩子的肚子,還能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要同時告別這兩樣東西,對孩子來說是很掙扎、很恐慌的。
別說是孩子了,很多媽媽在斷奶的時候也會猶疑不定,捨不得和孩子「分離」。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不管我們有多不舍,也要積極、果斷地面對斷奶這件事。
一旦你決定要給孩子斷奶,就要堅持到底。不能看到孩子哭就馬上心軟、妥協。猶猶豫豫,反反覆覆,對孩子來說反而是種煎熬,不利於安全感的建立。
我是在小樣2周歲時給他斷母乳的。特意選在他生日的這天,就是為了讓他知道自己長大了,不再需要媽媽的奶。
斷奶期間,小樣還是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包括睡覺。當他想要喝奶的時候,我會給他泡好配方奶粉,告訴他這是大孩子喝的,會讓他更健康、更厲害。
我還會不斷地給他洗腦:雖然你不能喝小寶寶喝的奶,但你可以像大孩子一樣吃很多好吃的,像是餅乾、蛋糕、冰淇淋(當然是很節制地吃)。
用這種轉移注意力,還有心理暗示的方法,小樣很快就接受了斷奶的事實,安全感也上了一個臺階,知道即使不能喝媽媽的奶,媽媽還是愛自己的,這個世界仍然是安全的。
非常不建議斷奶的時候強行把寶寶和媽媽分開。那樣的話寶寶不僅要忍受斷奶的痛苦,還要忍受和媽媽分離的焦慮不安,很可能會對寶寶的心理造成傷害,讓斷奶不容易成功。
2、鼓勵孩子自己玩
我們常說要給孩子充分的陪伴,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連體嬰一樣一直一直陪著孩子。
給孩子留一點空間,鼓勵他一個人玩,學習獨處,或者和其他小朋友、大人相處,對孩子來說是更好的成長機會。
在培養他獨立品質的同時,也讓他相信周圍的人和環境是友好、安全的,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個人玩。
建議寶寶玩得很專心時,媽媽可以循序漸進地離開寶寶,坐在旁邊的沙發上,或者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讓其他家人照看寶寶。
千萬不要覺得愛孩子就要一直陪伴他,那樣反而會造成孩子的過度依賴,好心辦壞事。
孩子要經歷和父母的分離,和其他人的相處,才會相信外面的世界是安全的,自己可以獨自面對。
所以第三層次的安全感構建,我們要幫孩子面臨兩次分離,分別是離開家去上幼兒園,以及學習獨立睡覺。
【育兒建議】
1、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
很多家長有一種常見誤區,就是覺得幼兒園不教知識、不考試,上不上都無所謂。所以當孩子哭鬧著不肯上學時,這類家長就會依著孩子,甚至把「不去幼兒園」當成是一種獎勵。
殊不知幼兒園生活是孩子學習獨立,建立安全感,培養社交能力和適應力,學習規則的重要一環。
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人,離開熟悉的環境,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人待在一起。孩子會不安、恐懼,擔心爸爸媽媽不要自己,都是很正常的心理表現。
只有一次次被父母送到幼兒園,又一次地按時接回來,經歷和父母的分離和重逢,孩子才會相信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幼兒園是安全的,老師和同學是可以信任的。
這種對父母以及周圍環境的信任感會給孩子極大的內在力量,幫助他在今後的日子裡更好地適應集體,適應社會。
同時,上幼兒園的經歷還能幫助孩子鍛鍊社交能力,學習與人相處。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在孩子上小學後會顯現出來。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社交能力強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學業成績普遍更好,也更受老師、同學的歡迎。所以就算是功利一點,為了孩子的學習考慮,也要支持他去上幼兒園。
2、幫助孩子學習獨立睡覺
和父母分開,獨自睡在一個房間裡,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必經階段。
和上幼兒園一樣,孩子需要經歷分房間睡覺才會慢慢相信:即使自己一個人睡,爸爸媽媽也是愛我的;即使自己一個人睡,我也能很勇敢,像大孩子一樣獨立。
當然,分房睡不是指某一天,突然把孩子帶到另一個房間,強迫他自己睡,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開始,我們可以在孩子的房間坐著陪他,等他睡著了再離開。一段時間後,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比如15分鐘,時間到了就離開。最後,讓孩子自己上床,獨立睡覺。
雖然剛開始會比較辛苦,孩子會不斷地跑到父母房間,不想自己睡,但既然決定了就不能妥協。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只要你需要爸爸媽媽,大聲地叫我們,我們就會馬上過來。」並且說到做到,讓孩子安心。
還可以想一些辦法,幫助孩子克服對黑暗的恐懼。比如給他準備一個陪睡玩具;把孩子的房門打開,在外面亮一盞夜燈。
還可以準備一瓶神奇的「藥水」(其實就是自來水),睡前在孩子的房間噴一噴,替他驅散所有可怕的妖魔鬼怪。
不要因為孩子央求,就同意他回到你們的大床上睡覺,那樣的話,孩子不僅會離獨立越來越遙遠,而且更加會覺得「一個人睡=爸爸媽媽不愛我」,無法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分離,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
假如你希望孩子能像前面提到的安安一樣,即使離開我們,離開家,還能一直保持自信和獨立,內心充滿安全感,就請認真對待他人生中這3次分離。
孩子的成長才是我們父母最大的成功。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