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離不開這3次分離,別因為心軟害他無法獨立

2020-08-26 媽媽沒時間

這幾年,「安全感」成了育兒專家口中的高頻詞。

很多家長不遺餘力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24小時貼身陪伴,一看到孩子哭就馬上哄他,從不敢大聲對孩子說話,卻因為對「安全感」的誤解,造成孩子依賴、黏人、不獨立的情況。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到底什麼是安全感,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構建真正的安全感

安全感讓孩子走向獨立,而非依賴

先來設想一下,有安安和樂樂兩個孩子,他們都到了上小學的年齡。

每天早上,安安會愉快地和媽媽再見。他在學校有自己的朋友,有喜歡的課程,十分享受在學校的時光,自信而又獨立。

樂樂正好相反,他很抗拒上學。雖然平時在家和爸爸媽媽有說有笑,非常開心,但一到學校,樂樂就變得拘謹起來,總是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很少和同學、老師講話,甚至會因為想家(尤其是遇到挫折時)而偷偷掉眼淚。

比較一下安安和樂樂,你覺得誰的內心更有安全感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所謂安全感,指的是孩子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信任,是相信即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自己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和其他人交往。

像樂樂這樣無法離開爸爸媽媽,不信任學校、同學還有老師,無法融入集體安心學習,反而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想讓孩子真正擁有內心的安全感,我們要做的不是時時陪伴、過度保護孩子,而是幫助他一步一步地面對分離,學會獨立

0~6歲階段,孩子需要建立3個層次的安全感,面臨3次分離。這對他們獨立品質的培養,以及日後適應校園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很多家長對「安全感」的認知還停留在第1層次,所以才會出現過度保護孩子,造成孩子依賴、黏人的現象。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幫助孩子分離這件事,你做對了嗎?

第一層次的安全感:依賴媽媽階段

兒童教育專家胡萍老師曾說過,「一歲半以前是孩子建構安全感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安全感是孩子對世界認知的基礎。」

這一時期,寶寶完全依賴媽媽(爸爸或其他照顧者)才得以生存,因此我們對寶寶的回應方式會直接影響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以及他覺得自己被愛、被接納,還是沒有價值

【育兒建議】

1、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

這種需求既有生理上的,又有心理上的。

比如寶寶哭的時候要馬上檢查他是否餓了、冷了,小屁股是不是尿溼了不舒服,是否困了想睡覺,無聊想要有人陪他玩,或者因為害怕、緊張而需要被安撫

我們要做的就是細心照顧寶寶,滿足他的所有需求,讓他感受到被愛、被呵護。

2、多向寶寶表達愛

著名的哈洛恆河猴實驗讓我們知道,寶寶依戀媽媽並不是因為奶水能夠填飽肚子,更多的還是精神層面的需求。

實驗中,小猴子情願長時間待在柔軟的布媽媽身上,獲得心理的安撫,也不願意停留在有奶瓶的鐵絲媽媽身上。

所以寶寶小的時候並不是給他吃飽、穿暖就夠了,還要向他傳遞來自爸爸媽媽的愛。

我們要多對寶寶微笑,充滿愛意地看著他,撫摸他的身體,給他擁抱,用溫柔的口吻和他說話,陪他玩,以此來滋潤寶寶的心靈,幫助他成長為一個有愛、有安全感的人。

第二層次的安全感:開始學習獨立

一歲半後,孩子開始萌發獨立意識。我們會明顯感覺到孩子不像嬰兒時期那麼好管了。讓孩子做每一件事,他都可能用「我不要」來回答,以此來證明他的存在。

所以這一時期,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不再是無條件地滿足他的需求,而是幫助他短暫地「離開」媽媽,建立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

【育兒建議】

1、幫助孩子斷奶

這一時期,孩子要面臨的第1次分離就是斷奶(離乳)。

在此之前,喝奶不僅能填飽孩子的肚子,還能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要同時告別這兩樣東西,對孩子來說是很掙扎、很恐慌的。

別說是孩子了,很多媽媽在斷奶的時候也會猶疑不定,捨不得和孩子「分離」。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不管我們有多不舍,也要積極、果斷地面對斷奶這件事。

一旦你決定要給孩子斷奶,就要堅持到底。不能看到孩子哭就馬上心軟、妥協。猶猶豫豫,反反覆覆,對孩子來說反而是種煎熬,不利於安全感的建立。

我是在小樣2周歲時給他斷母乳的。特意選在他生日的這天,就是為了讓他知道自己長大了,不再需要媽媽的奶。

斷奶期間,小樣還是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包括睡覺。當他想要喝奶的時候,我會給他泡好配方奶粉,告訴他這是大孩子喝的,會讓他更健康、更厲害。

我還會不斷地給他洗腦:雖然你不能喝小寶寶喝的奶,但你可以像大孩子一樣吃很多好吃的,像是餅乾、蛋糕、冰淇淋(當然是很節制地吃)。

用這種轉移注意力,還有心理暗示的方法,小樣很快就接受了斷奶的事實,安全感也上了一個臺階,知道即使不能喝媽媽的奶,媽媽還是愛自己的,這個世界仍然是安全的。

非常不建議斷奶的時候強行把寶寶和媽媽分開。那樣的話寶寶不僅要忍受斷奶的痛苦,還要忍受和媽媽分離的焦慮不安,很可能會對寶寶的心理造成傷害,讓斷奶不容易成功。

2、鼓勵孩子自己玩

我們常說要給孩子充分的陪伴,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連體嬰一樣一直一直陪著孩子。

給孩子留一點空間,鼓勵他一個人玩,學習獨處,或者和其他小朋友、大人相處,對孩子來說是更好的成長機會。

在培養他獨立品質的同時,也讓他相信周圍的人和環境是友好、安全的,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個人玩。

建議寶寶玩得很專心時,媽媽可以循序漸進地離開寶寶,坐在旁邊的沙發上,或者去另一個房間做家務,讓其他家人照看寶寶。

千萬不要覺得愛孩子就要一直陪伴他,那樣反而會造成孩子的過度依賴,好心辦壞事。

第三層次的安全感:離開爸爸媽媽的保護

孩子要經歷和父母的分離,和其他人的相處,才會相信外面的世界是安全的,自己可以獨自面對。

所以第三層次的安全感構建,我們要幫孩子面臨兩次分離,分別是離開家去上幼兒園,以及學習獨立睡覺

【育兒建議】

1、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

很多家長有一種常見誤區,就是覺得幼兒園不教知識、不考試,上不上都無所謂。所以當孩子哭鬧著不肯上學時,這類家長就會依著孩子,甚至把「不去幼兒園」當成是一種獎勵。

殊不知幼兒園生活是孩子學習獨立,建立安全感,培養社交能力和適應力,學習規則的重要一環。

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人,離開熟悉的環境,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人待在一起。孩子會不安、恐懼,擔心爸爸媽媽不要自己,都是很正常的心理表現。

只有一次次被父母送到幼兒園,又一次地按時接回來,經歷和父母的分離和重逢,孩子才會相信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幼兒園是安全的,老師和同學是可以信任的。

這種對父母以及周圍環境的信任感會給孩子極大的內在力量,幫助他在今後的日子裡更好地適應集體,適應社會。

同時,上幼兒園的經歷還能幫助孩子鍛鍊社交能力,學習與人相處。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在孩子上小學後會顯現出來。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社交能力強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學業成績普遍更好,也更受老師、同學的歡迎。所以就算是功利一點,為了孩子的學習考慮,也要支持他去上幼兒園。



2、幫助孩子學習獨立睡覺

和父母分開,獨自睡在一個房間裡,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必經階段。

和上幼兒園一樣,孩子需要經歷分房間睡覺才會慢慢相信:即使自己一個人睡,爸爸媽媽也是愛我的;即使自己一個人睡,我也能很勇敢,像大孩子一樣獨立。

當然,分房睡不是指某一天,突然把孩子帶到另一個房間,強迫他自己睡,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開始,我們可以在孩子的房間坐著陪他,等他睡著了再離開。一段時間後,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比如15分鐘,時間到了就離開。最後,讓孩子自己上床,獨立睡覺。

雖然剛開始會比較辛苦,孩子會不斷地跑到父母房間,不想自己睡,但既然決定了就不能妥協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只要你需要爸爸媽媽,大聲地叫我們,我們就會馬上過來。」並且說到做到,讓孩子安心。

還可以想一些辦法,幫助孩子克服對黑暗的恐懼。比如給他準備一個陪睡玩具;把孩子的房門打開,在外面亮一盞夜燈。

還可以準備一瓶神奇的「藥水」(其實就是自來水),睡前在孩子的房間噴一噴,替他驅散所有可怕的妖魔鬼怪。

不要因為孩子央求,就同意他回到你們的大床上睡覺,那樣的話,孩子不僅會離獨立越來越遙遠,而且更加會覺得「一個人睡=爸爸媽媽不愛我」,無法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分離,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

假如你希望孩子能像前面提到的安安一樣,即使離開我們,離開家,還能一直保持自信和獨立,內心充滿安全感,就請認真對待他人生中這3次分離。

孩子的成長才是我們父母最大的成功。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寶寶愛哭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寶媽巧用3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這就證明了,嬰幼兒時期人類或動物,都有本能尋找溫暖擁抱的本能,在這種擁抱中,安全感一點點建立。粘人,離不開家長很多家長有這樣的體驗,自己的寶寶一刻鐘也無法離開自己,剛剛送進幼兒園自己轉身離開,就聽見寶寶在其他小朋友錯愕的目光中嚎啕大哭。
  • 安全感建立得不好的孩子,長大也無法很好獨立!這位媽媽後悔了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獨立更多是人格成熟後由內向外散發的一種狀態,不能人為塑造,且獨立與安全依戀是一體兩面,通常,幼時個體的安全依戀建立得越好,長大後他的人格獨立,兩者成正比。媽媽的眼光並沒有在他身上多做停留,更沒有起身的意思,小男孩便轉身又到其他的地方去玩。之後的短短十幾分鐘裡,小男孩因為年紀小,身體還不夠靈活,摔了不下四五次,但是一次也沒有哭,他的媽媽似乎很滿意。
  •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做好這3點,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常常會描述到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在這之中,安全感就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或許爸爸媽媽無法理解這種感情,但確實他又在人生活之中無形存在。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也表示:安全感對於孩子本身的成長較為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注意安全感的培養,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
    這一階段的孩子,我們要降低那個標準,讓小孩有成就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步驟。當他成功了以後他就獲得了安全感。3、4到6歲是關係形成期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如果缺少安全感或者是很焦慮的話,多半於來自於幾個點:第一點:孩子覺得他的感受無法完整地表達。他覺得我在探索的過程中,希望有人看到,希望有人認同,他會擔心沒有人認同。
  • 幫孩子建立安全感,要在3歲之前做對這些事
    0~3歲的寶寶是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若這個階段父母給到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麼長大後的他將不再會向自己的另一半或外界尋求安全感了,他能夠適應分離,能有自主獨立意識,以及有較好的承受能力。而在這個漫長的培養過程中,媽媽的角色更為重要。因此,3歲以前母親應儘可能地多陪伴在孩子身邊,這也是兒童教育專家的普遍共識。
  • 時刻不能離開媽媽就是缺乏安全感?嬰兒3個表現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可能前一周孩子還是好好地,突然間變得特別粘人,這就是孩子進入了分離焦慮。面對分離焦慮避免錯誤的做法面對分離焦慮,很多媽媽們總是會走進兩個極端。這是大部分媽媽會選擇的做法,但是恰恰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做法一,以為孩子缺乏安全感一刻不離一旦孩子出現分離焦慮,這是因為孩子已經從母子共生的意識向自我獨立的意識過渡,孩子開始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獨立的,有時候甚至沒有媽媽。因為懼怕,所以才會感到焦慮。
  • 寶寶愛哭又粘人,3歲前的孩子要重視安全感培養,差不了
    但從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生理上他已經是獨立的一個人了,從此他和媽媽就成為了「兩個人」,但這時孩子在心理上依然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個人」。在0-3歲這漫長的3年裡,他需要做從心理上做好與媽媽分離的準備,這個準備分離的過程就是安全感建立的過程。因此,把握這個關鍵期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石。
  • 寶寶愛哭又粘人,3歲前的孩子要重視安全感培養,差不了
    但從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生理上他已經是獨立的一個人了,從此他和媽媽就成為了「兩個人」,但這時孩子在心理上依然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個人」。在0-3歲這漫長的3年裡,他需要做從心理上做好與媽媽分離的準備,這個準備分離的過程就是安全感建立的過程。因此,把握這個關鍵期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石。
  • 建立健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開始
    小娟卻說,之前奶奶和鄰居們都說孩子太嬌氣了,出門不能告訴他。我看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的啊!同事說很多人都做錯了,家長這樣的傷害孩子的安全感。可見依戀關係和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息息相關。但是依戀關係又不僅僅和安全感相關。因為每個離別環境下,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相同。
  • 孩子哭鬧、煩躁,害羞又黏人,可能是因為分離焦慮!家長別忽視
    01孩子有分離焦慮很正常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很強烈的相互依賴關係。當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獨自一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例如去幼兒園),可能會突然變得膽小、黏人、不安、煩躁,甚至哭鬧,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 別不承認!入園分離焦慮,父母比孩子還嚴重,認清這5個現實吧!
    其實,相比孩子,咱們這些老母親老父親,才更是容易患分離焦慮的人!——「他入園就沒哭過!天天對我說,媽媽你快走吧!然後就高高興興找老師小朋友玩去了,我想多囑咐幾句,人家瞬間跑沒影了!是我之前的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夠好嗎?還是說他不夠愛我?」——「我特別擔心她哭!
  • 安全感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講,安全感就是讓他擁有自信滿滿的笑容
    小寶從小就是一個安全感滿滿的孩子,正因為如此,他才願意主動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闖一闖,做個勇敢的孩子!而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要從寶寶出生那一天就開始了哦!圖片源自全景視覺【0-100天的寶寶,安全感要這樣建立】從媽媽溫暖的子宮降生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對於寶寶來講,內心的恐懼感是無法言表的。
  • 給孩子《滿滿的愛》,緩解幼兒分離焦慮,建立幼兒園認知和安全感
    ,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而這與教養方式關係密切。眾所周知,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期間,父母作為孩子的安全基地,鏡映和涵容孩子的情緒,構建孩子的自我確定感和對周圍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定八十」。陪伴,一個簡簡單單的行為,但能傳遞給孩子的卻是滿滿的溫暖,甜甜的記憶,美好的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並建立完整的人格。
  • 孩子上幼兒園哭成淚人,父母該如何給孩子上好「分離」這一課?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分離之中度過,如果笑笑無法接受與父母分離的事實,她就只能是一隻沒有辦法獨立飛翔的雛鳥,無法面對世界的風風雨雨。①孩子對去學校產生排斥感有的孩子因為無法和父母分離,到了上學的年齡之後,必須要強制性地送孩子上學。這會導致孩子對於去學校上學產生排斥感。
  • 孩子愛粘人、總纏著媽媽,把握2個分離焦慮期,孩子倍增安全感
    精神學臨床教授阿蘭 斯格爾對這一現象解釋說:"1—2歲的孩子,往往正是出現粘人行為的敏感期,他們會把媽媽當作是安全港灣,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立刻尋找那個能給予他安全的人,而媽媽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 孩子經常黏著媽媽是好是壞?別讓你的「私心」,耽誤孩子成長
    起初,小琴還因為孩子黏自己而沾沾自喜,覺得這是孩子特別愛自己的表現,直到朋友說「你家孩子過分黏媽媽,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情」,小琴才突然意識到孩子的表現有些異常。她聯想到孩子拒絕上幼兒園,拒絕與她有片刻的分離,難道是孩子不想與她分開,還是另有原因呢?
  • 孩子太敏感?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3、孩子不願與家長分開,容易分離焦慮。敏感的孩子還非常的依賴父母,總是離不開父母的幫忙。每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首先會去尋求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考慮自己動手解決。但其實,孩子的敏感並不一定全是壞事,因為敏感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心思也比較細膩,但最終還是得靠家長的正確引導才能得到控制。所以當孩子出現了以上的行為時,家長要沉下心來,冷靜地處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這樣比一味地責怪孩子來得更有安全感,也更有力量。
  • 允許孩子「適度依賴」,是獨立的關鍵,家長別拒絕孩子靠近
    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一直都存在,只是隨著年齡會變得內斂。孩子對家長的依賴,能獲得安全感,如果孩子過於獨立,,在成長中就會缺失自我。一、家長為什麼拒絕孩子的靠近?1.過度依賴還會讓孩子缺失責任心,孩子不會為自己的事情負責,總是需要有人給他善後。做事情也不計後果,因為孩子會把自己的錯誤推卸掉,並不覺得需要自己去處理,這就是過度依賴父母產生的不良後果。
  • 孩子睡醒不見媽媽大哭,克服分離焦慮情緒從建立信任感開始
    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嬰兒期(0-1.5歲),這一階段人要建立的一種心理是信任感,與之對立的矛盾是不信任感。當積極面對和解決這一心理,會讓孩子形成對人信任,對外界有安全感的心理;反之則會讓孩子形成恐懼,不安和不信任的心理。
  • 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可從這3步入手,給他一個牢固的心靈港灣
    安全感是人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發展心理學觀點認為,0至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於父母,並且會形成不同種類的依戀類型,例如,安全型、焦慮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