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閨蜜的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最近一段時間我要被她「煩死」。
先從入園應當準備什麼應用之物,到給孩子進行心理預設,帶她參觀幼兒園,參加一些小朋友的群體活動,看起來一切做得都很完美。
可是我這位閨蜜大人依舊覺得缺了點什麼,只要看著我不是太忙,就肯定會發來疑問三連:
作為一名老母親,我非常理解她的內心。
其實,相比孩子,咱們這些老母親老父親,才更是容易患分離焦慮的人!
——「他入園就沒哭過!天天對我說,媽媽你快走吧!然後就高高興興找老師小朋友玩去了,我想多囑咐幾句,人家瞬間跑沒影了!是我之前的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夠好嗎?還是說他不夠愛我?」
——「我特別擔心她哭!看別的小孩哭我心理都跟著難受。我放不下那顆心啊!我總覺得孩子離不開我。」
——「送孩子進幼兒園那一瞬間,就感覺跟嫁女兒似的,真不知道20幾年後她真的出嫁了,我會是啥心情……」
——「我特意選的有監控的幼兒園,剛入園那陣子,我天天對著監控看。還總往朋友圈裡發孩子的動態,孩子吃飯了,孩子睡覺了,孩子看不著了,孩子上課呢,就跟剛生娃那會一樣刷屏,現在一想,真傻!估計屏蔽我的人有不少吧!」
和我的閨蜜一樣,這些跟我吐槽、發牢騷的爸爸媽媽們,都有一顆無處安放的、玻璃般的、時刻都可能被孩子入園一舉一動攪亂了方寸的心!
不過,這5個真相,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認清:
1 、不哭不鬧,是不愛我了嗎?別給自己強行加戲
看慣了一入園就哭的娃,那些不哭不鬧的孩子,反而更讓父母擔憂——他是不愛我了嗎?
其實,恰恰相反哦!
一直都不哭不鬧的孩子,反而說明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的安全感非常之好。
那份依戀關係,即沒多一點,讓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也沒少一點,讓孩子覺得看不到父母就意味著永遠分離了。
每個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在經歷了哭鬧之後,都會逐漸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變得適應。
最終,他們發現幼兒園的吸引力,更更加愛上幼兒園。
但,每個孩子對父母的愛都不會減少一分。
2、每天早晨都是一場生離死別?誰離不開誰啊!
之前有媽媽說,早晨送孩子上幼兒園成了她的一塊心病。
孩子會想盡各種辦法拖著她,就是不進教室。
要麼哭,要麼抱大腿,要麼就是「媽媽好」、「媽媽抱」……
這位媽媽不忍心,看著孩子可憐兮兮的表情,每次都要一哄再哄。
可是越哄孩子越不想進教室,最後媽媽使出殺手鐧:「我生氣了啊!快進教室!好孩子乖!媽媽要走了!」
每次孩子都是在一片哭聲中被老師抱進教室。
雖說孩子是進教室了,媽媽依舊不放心,偷偷趴門縫瞧。
看著孩子不一會就平靜了,掛著淚珠吃早飯的樣子,媽媽心裡不是滋味,自己也偷偷掉眼淚,開始自責剛才對孩子太兇了,覺得孩子「太可憐了」,覺得自己「哪裡沒做到位」……
這位媽媽不是哪裡沒做到位,而是做得太多了!
正確的分離姿勢只有一種:
乾淨利落地送進教室,對孩子微笑,大聲且正式地對他說:再見,晚上你吃完晚飯再玩一會兒,媽媽就來接你了!」
然後就立刻扭頭瀟灑走掉,絕對不要拖泥帶水!
孩子抱大腿?請老師幫忙咯!
媽媽的態度永遠是溫和、堅定。不罵不恐嚇。
沒有誰永遠離不開誰,更何況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意味著要在這一生與我們經歷一場有一場的分離。
我們只能是在他人生的一小段路陪伴他,而今後更長的路,還要他自己走!
3、孩子永遠不是你的唯一,多看看身邊的那個他啊
儘管我們總是在提醒自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也總是會忘記這個提醒。
「別管你多大,在媽媽眼裡,你永遠是個孩子」這句話,成了我們的口頭禪。
但這句話暴露了我們永遠無法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而始終將他看成是沒我們不行的一個附庸。
更有不少父母,將親子關係擺在了第一位,在有了孩子之後就忽略了夫妻關係,一切以孩子為重。
這就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這個家裡的「老大」。
這樣的觀念和做法,只能讓孩子成為「巨嬰」,而永遠無法自己真正地走出父母的那個小圈子,擁有自己的生活。
比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夫妻關係,當你把眼睛從盯住孩子不放中移開,將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你會發現,孩子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依賴你,而一些「劍拔弩張」的夫妻關係也沒那麼不堪。
4、監控就是我的「天眼」!監控也不能解決一切的好伐?
監控是個好東西,就要看你怎麼用它!
我有一個前同事,同樣給孩子選了個有監控的幼兒園。
孩子初入園的那幾天,她整天啥都不幹,到單位來就把手機監控打開看孩子幹啥呢。
吃喝拉撒,一舉一動,都在她的監控範圍內。
除了看她自己的孩子,還要看老師對別的孩子和對她的孩子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還要以上帝視角來擔憂一下:老師這是對孩子做啥呢?
有一天她看監控裡孩子一直在哭,有點擔心是不是又出現分離焦慮了,就趕緊在班級群裡說:老師,我看XX一直哭,我就給接回來吧!
老師發來消息回覆說:放心吧,監控有延遲,XX現在挺好的,正在和小朋友做遊戲呢。
我們雖然理解她的心情,但是覺得她對孩子太有點放不下了。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如何選幼兒園的文章,提到了監控是一把雙刃劍。
一位網友在文章下留言表示贊同,並說了他們幼兒園的例子:
園裡為了方便家長給安裝了監控設備,但是沒想到卻給老師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不便,家長整天盯著監控,在監控裡看到孩子任何不太對勁的地方就立刻問老師咋回事。
其實,有時候我們在監控裡看到的場景和本來發生的並不完全一致,監控畫面也會產生很多誤會。
我們以上帝視角關注自己的孩子,而幼兒園老師要關注一個班的孩子。
老師不停地接家長的電話和信息,喝水少了、衣服穿少了、誰誰拽自己家孩子胳膊了,咋回事?
因為老師的工作沒辦法正常開展,最終不到一個月就把監控停掉了!
善待監控設備,本著人與人基本的善良和信任相信老師,不要把自己家的孩子永遠放在中心位置。
想明白這些,做父母,就一下輕鬆多了!
5、別拿繪本當萬用靈藥
作為一名親子閱讀推廣人 ,我這幾年幹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給不同的家長和孩子推薦各種各樣不同的繪本,倡導親子閱讀。
上幼兒園的繪本是推薦最多的。
可是不少父母總是拿繪本當「萬用靈藥」。
孩子上幼兒園哭,看看繪本裡咋講的,看完就不哭了。
可是當不少父母發現,即便是孩子看了繪本,他依舊會哭,就會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繪本沒選對還是看的不夠多?怎麼還哭呢?
繪本給孩子的作用,除了培養閱讀興趣之外,那些貼近孩子生活的內容,會起到一定的心理自助作用,會讓孩子因為相似的主人公、相同的經歷和現狀而感受到被接納。
但這並不能意味這繪本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僅能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運用的輔助工具。
一本繪本能夠給孩子帶來心靈慰藉固然好,但效果不明顯,也屬正常。
畢竟每個人對一件作品的感受都會不同,孩子的關注點和我們必然存在差異。
更多的時候,那些繪本其實是給我們父母看的。
在類似題材的繪本中,父母才是更應當懂得如何就上幼兒園的問題跟孩子溝通的人。
如果我們依舊用「老師打沒打你」、「今天挨沒挨欺負」這樣充滿了消極心理暗示的問題來問孩子,我們必然會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不妨從那些繪本中學會積極的問話方式:今天又交了哪些新朋友?玩了哪些遊戲呢?
這才是真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好的引導。
其實,上幼兒園,也是我們跟著孩子再次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們比孩子更需要被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