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熊貓媽,喜歡這文章的請幫分享、點讚、收藏一下,謝謝!
成為一個孩子的媽媽後,總是不斷的遇到各種挑戰:關於耐心的、耐力的、甚至是自己的體力(如果是全職自己帶孩子的話,真是領悟得更徹底)。並且也會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在那個點上會導致他的異常?比如脾氣暴躁、愛打人或者愛咬人等等——書真是看得多了,但是實踐起來,我覺得真是一百個小朋友有一百個不同的脾氣。
在寫這些文字之前,我刷到今天的一天新聞,兩位同樣有兩歲孩子的媽媽,在遊樂園為了孩子爭搶玩具起爭執互相推搡起來,接著男孩子的媽媽用手抓女孩頭髮託拽,看了視頻的畫面讓我好難受。
之前帶孩子去兒童公園挖沙子,準備要走了,我告訴他要跟那邊的小弟弟說一下要拿回玩具,因為我們要回家了。——結果他跟對方說了幾次,小弟弟就是不肯還他,孩子就拿起沙裡的小石頭(淚目啊,我不知道為什麼裡面會有石頭!!)砸向小弟弟!
簡直嚇死,我趕緊衝過去,孩子見我過來就跑!結果追了一會兒也沒能追回來這臭小子讓他過來道歉;我趕忙和小弟弟、小弟弟媽媽道歉很多次,接著說要不要一起去醫院吧,是我孩子不對!
正在和小弟弟的媽媽商酌要不要去醫院時,我孩子哭著回來站在我身邊,拉他過來跟人道歉,他不肯;我開始訓他,就哭得很大聲。
小弟弟媽媽反而叫我不要訓斥孩子,說也是小弟弟不對,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肯放手,並且兩個孩子之間打鬧而已不是什麼大問題。接著她摸摸小弟弟的頭,說沒流血,就算有個包也沒什麼。
真的很謝謝她,所以以後再遇到什麼事,我反而會很平靜去處理。
李麗著《3-6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第二章 3—6歲 幼兒園社會期
這一章真的有點長,差不多有70多頁,我儘量分段式來拆解閱讀。
作者覺得孩子到三歲時,就該上幼兒園;因為這個時期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有一定能力,有大小便能與老師交流,並且寶寶開始尋求發展同伴關係,生活圈子不在局限在家,開始擴大。
5點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孩子入園分離焦慮,給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入園:
1、給孩子閱讀關於幼兒園的繪本,並且通過幼兒園兒歌、動畫片讓寶寶對幼兒園有初步的認識,為真正入園做個預演。
2、選定幼兒園後,帶孩子參觀校園和教室、並讓他去體會下大型玩具、工藝品、各種幼兒園作品擺設等;短暫參觀和遊玩後,可以帶他離開,讓他保持對幼兒園玩耍的「飢餓感」——另一方面也讓孩子知道,只有來入園才能痛快玩耍和學習,孩子就有期待感。
3、儘量選擇同一個小區裡「鐵哥們(姐們)一起入園」,減少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和不熟悉感。
4、媽媽可以在孩子入園前,進行短暫分離的鍛鍊,緩解入園的分離焦慮。多帶孩子接觸社會和他人,去公園、遊樂園、家庭聚會、組織家庭遊玩、邀請鄰居小朋友來做客等,讓媽媽短暫離開寶寶視線。
5、參加親子班,培養孩子對課堂和集體的感覺。
專家媽媽貼心話總結:
1、忌諱在孩子上幼兒園前,用言語嚇唬「不聽話就送幼兒園!」「再不睡覺,就叫幼兒園老師收拾你」等。
2、在孩子入園前,讓孩子做好控制大小便的敏感和控制,控制大小便的能力關乎著寶寶的羞恥心——甚至是成年後的身體應激變化。
3、關於孩子「全託上幼兒園」,會對孩子的心靈損害並且無法預估程度。儘量選擇正常接送時間的幼兒園,讓孩子和家長有更多接觸,減少孩子對入園的排斥、孤獨感以及被拋棄感。
熊貓媽閱後感:
前段時間為了給孩子找幼兒園,跑了兩個月,打電話和實地參觀考察、看攻略、看審核條件等等,也接觸到很多不同種類的寶寶和幼兒園、寶媽。再次回顧作者寫下這段段極具參考的文字,我覺得她一定非常愛自己孩子,也願意犧牲自己的工作時間來陪伴孩子,不過文中並沒有爸爸、其他家庭成員的出現、犧牲、為這個家中的寶寶作出協調,都讓媽媽以某些理由理所當然犧牲,這是不是有些過了呢?
孩子並不是我們媽媽全部的世界,他或她只是我們媽媽人生中的一部分。
熊貓媽給孩子入園前做6點準備:
1、和作者一樣,我也給孩子提前閱讀關於幼兒園的繪本、動畫片、兒歌。
2、帶著孩子跑了兩個月的找幼兒園目標,他基本一個星期去2家不同幼兒園進行參觀、遊玩大型玩具等,作者建議的「飢餓感」真的是讓他欲罷不能。哈哈哈!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3、孩子是隨我們在這城市漂泊的,沒有固定的玩伴和鄰居小夥伴。不過我帶他去過很多不同場合,他能開朗、不怕糗的介紹自己、能自己找小朋友聊天、玩耍。那天去幼兒園正下大雨,孩子自己撐傘自己進門,我幫他換衣服鞋子,接著他自己去洗手後吃早餐;我還以為他會撕心裂肺哭泣,沒想到他只是平靜地和我說「媽媽,再見!」
4、對於「短暫分離」,適合全職媽媽多點,職場媽媽是會更早和孩子分開。忍得下心,就沒什麼,畢竟哭泣也是會換來孩子和媽媽的成長。
對於全職媽媽尋求和寶寶的短暫分離機會更多,可以和家人協商抽出時間幫帶、也可以參與家庭聚會讓孩子跟大小孩子玩耍、或參加親子班等。
我是每周周日就會獨自出外,孩子留給熊老大看管。剛開始的3周周日,孩子都會哭泣很久;在第四周周日他眼見怎麼纏我,我都要自己出門,他躲在房間哭了幾分鐘,接著淚痕滿面走過來安慰我「媽媽,你去吧,我不哭了。」
5、沒太大經濟能力讓他進親子班、興趣班。我是直接去請教有經驗的孩子舅媽,並且帶孩子去串門時,讓孩子舅媽提前告訴他幼兒園的好處,讓他有個期待點,不排斥入園。
6、幫助他度過能控制大小便的階段,讓他儘快學會自理,可通過動畫片、兒歌、大人做動作演練給他模仿。
之前接觸一個小點的幼兒園,那位老師告訴我,他們也接受兩歲半的寶寶,因為大人都要做事,但是又不能送孩子去老家;
而後來幫我剪頭髮的理髮師告訴我,孩子3歲送進幼兒園還是小,他的親姐在孩子快3歲時送進幼兒園,孩子尿溼褲子後,照顧的老師只是幫他脫下褲子就放床上沒管,他親姐去接送的時候看到這樣,當場哭起來。
孩子是在4周歲入園的,在入園之前隨著我在大城市、小村落、外公的工作地點、外婆的小廚房、舅舅們的相處中度過,「小家碧玉型」地輾轉多處地方。而面對他入園的焦慮,我比他厲害得多,也沒想到提前一周入園的第一天,孩子很平靜,倒是我回到家後一陣陣失落。
最後就是全託型幼兒園,我倒是沒遇到,如果有,也不捨得。雖然母乳和料理家務事讓我很暴躁很抱怨,但是沒想過將不能自理並且尚算年幼的孩子全託出去。
想寫下小學階段遇到的一件事,有點類似「全託」。
當時我的補課老師有一位長期跟隨她的學生,白天上學,晚上放學回到補課老師家裡吃飯洗澡和做作業,但周末回家。寒暑假也多呆在補課老師家裡;我是中途才跟隨這位補課老師補習語數英(為方便記,就簡稱「A老師」),剛開始還以為是A老師的小女兒。
有和她交流過,她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覺得很壓抑。因為白天上課很緊張,回到A老師家裡也處處受限被管制,她說感覺父母是不是不愛她才這麼做。
最終這一日復一日重複的學校到補習老師家的循環,被她某日踩著凳子去偷拿衣柜上的鐵盒結束——鐵盒上放著A老師女兒送來的金莎巧克力。
看A老師吼叫她是小偷什麼的,我都嚇壞了,也看見她一直發抖低聲在哭。
事後A老師將盒子剩下的所有金莎巧克力都給我吃,但是我吃著覺得不是滋味,太苦澀了,還讓我的蛀牙很痛。
絮絮叨叨寫了那麼多,還是繞不過去要不要提早或推遲將孩子放在我們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去讓別人照顧,自己也處於這個階段。
第一次當媽媽,也還在學習和協調中,和我一樣的寶媽們,加油吧!
特別申明:本文為熊貓媽育兒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熊貓媽哦;如未經授權轉載,將會奮力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插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熊貓媽刪除。—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