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寶剛去早教班時,我給她準備了一個他平時最喜歡的玩偶小豬放在書包裡,並且告訴老師,只要孩子哭鬧了,就把玩偶給她,她就不會這麼難受了。
孩子剛去,和其他孩子不熟悉,玩不到一塊去,再加上看不見媽媽,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很是缺乏安全感,不安的情緒變會在她小小的心理蔓延,以至于越來越多,最後抑制不住,便號啕大哭。每次不安的情緒出來的時候,老師都會把小豬遞到她的手上,這是孩子唯一最熟悉的東西,她像看見救命的稻草一樣,緊緊抱著她,生怕一鬆手,這個稻草也會離開。無論是吃飯、玩遊戲、睡覺,孩子都緊緊抱著,不願撒手。
老師問彤寶:你為什麼要一直抱著小豬啊?彤寶說:因為我想媽媽了,媽媽不在,就讓小豬陪我。第一天下午,我去託管班接她,老師告訴我,彤寶只要有小豬的陪伴,情緒就會緩和很多,很想媽媽時,雖然還是會忍不住掉眼淚,但是抱著小豬,從來都不會哭得很難過。我知道這個毛茸茸的玩具給孩子帶來了一定的安全感,是離開我之後她找到的一種慰藉。
回去後,孩子對小豬好像更情有獨鍾,可能是這個小豬陪她渡過了她最難受的時期,有種相依為命的感覺,以至於在家裡睡覺或者玩遊戲,也會對小豬不離手。
孩子爸說:這孩子怎麼老是抱著一個小豬啊?她就不能和別的孩子玩嗎?我說:讓她抱著吧,等到她自己覺得安全了,她就不會整天抱著它了。事實證明我是對的,孩子抱著小豬不撒手的情況持續將近了一個月,這一個月裡,她對小豬的依賴程度是以前完全沒有過的,直到有一天,老師告訴我,彤寶已經不再需要小豬了,她已經適應得很好。我知道這是她熟悉了託管班的老師和同學,熟悉了那裡的生活後,她自然就把小豬放下了,這也正是她自我安全感的一種建立,她已經成功克服了分離焦慮症,已經長大了。對孩子的這種成長,我很欣慰。
孩子的分離焦慮症,是入園的必經過程
孩子初上託管班,或者幼兒園,因為對環境的陌生,沒有了家人的陪伴,會存在嚴重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入園的一個必經過程,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時間長短會不一樣,但這都是正常的。
那什麼是分離焦慮症呢?
分離焦慮症即嬰幼兒於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是嬰幼兒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多發病於學齡前期。
在早託班或者孩子剛上幼兒園,會經常看到有的孩子號啕大哭,甚至在地上翻來滾去,有的孩子哭起來是沒完沒了,嗓子都哭啞了,孩子的這種哭天喊地要媽媽要爸爸的場景,真是讓人心疼。很多父母是轉個身,就在學校一邊偷偷抹眼淚,有的甚至想衝進去把孩子抱回家,孩子哭得太傷心了,家長的心理往往也很難受。
孩子的分離焦慮,可以有效緩解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症,難道就只能是讓孩子這樣一直哭下去,直到他適應嗎?顯然這種做法,讓家長心碎了。而此時給孩子準備一個她常用的小玩偶就能很有效地安撫孩子的這種分離焦慮。
一個熟悉的玩偶,可以給孩子帶去安全感,當他們需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探索和學習的時候,這個熟悉的玩偶會給他們無窮的勇氣,也能安撫孩子的緊張、焦慮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熟悉的玩偶代表媽媽,這是孩子的一種假象,當孩子不能找到自己媽媽的時候,會把這種感覺轉嫁到自己熟悉的玩偶上,已達到心靈上的慰藉,讓他們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否則孩子的焦慮情緒就會一直存在,甚至有的孩子這種情緒會持續一學期乃至更長的時間。
抱著玩偶不撒手,孩子會產生依賴嗎?
孩子抱著玩偶不撒手,你可能會和我老公一樣認為孩子不合群或者長不大,甚至擔心孩子產生依賴。但是沒有哪個孩子是一夜就長大的,當他們真正長大獨立之前,他們需要經過一個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裡,可以給孩子選擇一個他熟悉的玩具或者玩偶給他作伴。對自己玩偶的特別依戀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認為:2到5歲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心理發展需求,開始不再對玩偶過分依戀。
所以家長不用太擔心,只要給孩子時間,讓他們好好過渡就可以了。
另外,當孩子睡覺一定要自己的玩偶,看不見就哭鬧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不可制止孩子,甚至一把將孩子的玩偶奪走,這樣都是在傷害孩子,要知道玩偶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心理慰藉。尊重他們,他們會慢慢不再依戀的。
我們深愛孩子,不忍與他們分離,但是父母和孩子卻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的是給孩子成長路上的幫助,給他們時間,他們一定會努力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