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龍應臺女士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和孩子從親密無間的關係,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開始分離。孩子將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面對這個世界的真實。
這就好像是分裂的細胞一樣,兩個細胞之間的連接點會越來越少,直至完全分離。
分離是人生中的「必經之路」,父母要讓孩子接受這個現實,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做到獨立。
笑笑是一名3歲的小女孩,在家裡的時候她就是調節氣氛的可愛小寶貝,她的笑容最讓父母心醉,所以給她起了個小名叫做「笑笑」。
可是笑笑在去幼兒園的時候,卻笑不出來了。這是她第一次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分開這麼長的時間,在幼兒園門口和爸爸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就已經嚎啕大哭,成了一個小淚人。
爸爸媽媽也忍住了淚意,狠心放開了女兒的小手,任由她被幼兒園老師抱進學校裡。看著哭得撕心裂肺的笑笑,父母都有些不忍心。
可是想到這是孩子必須要面對的過程,夫妻倆還是轉身離開了幼兒園。但是他們並沒有走遠,反而繞到了幼兒園圍欄的後方,透過欄杆查看笑笑的狀態。
只見笑笑趴在老師的懷裡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一直哭喊著「我要爸爸媽媽」,看得笑笑媽媽心都揪了,她多想衝進幼兒園裡把笑笑抱在懷裡好好安慰啊。
「都怪我,一直把笑笑放在身邊,現在離開了爸爸媽媽,才會哭得這麼傷心。」笑笑媽媽對自己的丈夫說,「如果以前能夠讓孩子接受和我們分開就好了,至少現在就不會是這個樣子,哭得我的心都疼了。」
丈夫摟了摟笑笑媽媽,然後輕聲安慰她說:「沒有辦法,孩子總是要長大的,我也捨不得女兒,但是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分離之中度過,如果笑笑無法接受與父母分離的事實,她就只能是一隻沒有辦法獨立飛翔的雛鳥,無法面對世界的風風雨雨。
①孩子對去學校產生排斥感
有的孩子因為無法和父母分離,到了上學的年齡之後,必須要強制性地送孩子上學。這會導致孩子對於去學校上學產生排斥感。
孩子不適應學校裡的環境,就無法真正做到在學校裡進行學習以與同學之間產生正常的人際交往。
長期如此,對於孩子的個人發展會產生重大的不良影響。
②孩子無法真正獨立
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和父母分離,這意味著孩子無法真正獨立。
一個沒有獨立思想、獨立意識、獨立能力的孩子,無論他的年齡多大,他都會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也一般需要別人的照顧才能夠生活下來。
這就會導致孩子今後無法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必須依附他人才能夠生活。
③影響父母的正常生活
孩子沒有辦法和父母分離的話,不僅僅會影響到孩子自身,父母身上的壓力也會更大。
因為父母必須暫停自己的工作或是在工作的時候也要帶著孩子,孩子的需求就是生活中的最重要、最優先需要滿足的事情。
如果父母長期如此,影響的是自己正常的生活,所以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接受分離,學會獨立。
①孩子的獨立性比較差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分離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性比較差,離開了父母無法照顧好自己。
這通常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讓孩子即使已經到達了應該上學的年紀,還像襁褓中的嬰兒一樣,需要父母的照顧。
②孩子的內心對父母有依賴感
有的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比較低,只有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安全感才會得到滿足。這就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依賴感,一離開父母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會出現偏激的方式尋求自己內心的安全感。
①在孩子「獨處」時不去打擾
李躍兒老師曾提到:「兒童有一種天性——只要條件允許,他們會一刻不停地朝著獨立的方向邁進。
因此,孩子的本性並不是不能分離。當孩子對分離感到過於痛苦時,可能是因為大人破壞了他們獨處的習慣,沒有給他們建立依戀他人的認知。」
所以在父母發現孩子出現獨處的情況時,不如靜靜地在一旁等待,別去打擾孩子,直到孩子從獨處的狀態中回過神來。
這樣可以有效讓孩子減輕對於「分離」的痛苦。
②孩子需要除了父母以外的交際
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所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的目的是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想要讓孩子正視「分離」,接受「分離」,父母要從小讓孩子和其他的人群接觸,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世界裡不只有父母。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學會習慣。
當孩子擁有了除了父母之外的交際時,他對父母的依賴性也會逐步減少的。
父母只有讓孩子正視並接受「分離」的現實,孩子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對於分離的態度如何呢?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