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建立得不好的孩子,長大也無法很好獨立!這位媽媽後悔了

2020-10-03 科普帝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更獨立些,甚至早早地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但遺憾的是,我們通常錯誤地理解了獨立,認為它是一種時間或空間上的脫離,卻不想反而在孩子內心留下了恐懼或不被關愛的陰影。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獨立更多是人格成熟後由內向外散發的一種狀態,不能人為塑造,且獨立與安全依戀是一體兩面,通常,幼時個體的安全依戀建立得越好,長大後他的人格獨立,兩者成正比。

下面這篇文章,是一位粉絲媽媽的投稿,這裡面有她的育兒感悟和觀察,深深地打動了我,希望你也能夠有所收穫。當然,我們也歡迎更多的朋友發來你的育兒心得,與大家共享,一起成長。

一味要求孩子獨立,不過是父母冷漠的藉口

兒子小樹14個月時,我帶他到遊樂園玩。小樹剛剛學會走路不久,還有點跌跌撞撞,時不時會摔倒,且遊樂場裡飛奔的大孩子眾多,我擔心他被碰到,便跟在他身後跑來跑去。

忽然,聽見「咚」的一聲,我尋聲望去,是一個比小樹稍大一些的小男孩,從海洋球池的邊緣摔了下來。小男孩癟了癟嘴,沒有哭,抬起頭看了眼遠遠坐著的媽媽。媽媽的眼光並沒有在他身上多做停留,更沒有起身的意思,小男孩便轉身又到其他的地方去玩。

之後的短短十幾分鐘裡,小男孩因為年紀小,身體還不夠靈活,摔了不下四五次,但是一次也沒有哭,他的媽媽似乎很滿意。

看著我圍著兒子不停跑來跑去,小心翼翼的樣子,她忍不住跟我分享起了育兒經:「小男孩就要早早獨立,你不用那麼跟著他,沒事,摔破了過幾天就好了。我們家孩子我從來都不管他,你看他都能自己爬上那個旋轉臺了。」

我笑了笑,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她,正好小樹跑開了,我又急忙跟了過去。

過了一會兒,我們出了遊樂場,小樹看見商場裡的觀光小火車,又開始兩眼放光,拉著我要去坐,我便又陪他一起坐小火車。

剛剛的小男孩也想坐小火車,他的媽媽交了款,就讓他一個人上了火車,自己在原地等著。

我有點驚訝,畢竟小男孩看上去只有一歲半的樣子,把他一個人放在小火車上,真的可以嗎?

火車緩緩地開動了,我牽著小樹的手,陪著他興奮地手舞足蹈,不停地發現商場裡的新鮮玩意兒。

同時,我也注意到,另一個小火車廂裡的那個小男孩有些茫然地一直看著我們,一開始吵著要坐小火車的興奮一點一點黯淡下去,眼睛裡帶著一些失落。他靜靜地坐在車廂裡,等著火車開回原點,像是完成了一場任務,默默地下車了。

缺乏愛的滋養,獨立不過是冷漠的表象

這件事一直在我腦海中徘徊不去,尤其是那個小男孩看向我們的眼神我一直忘不掉。一個如此年幼的孩子,看著其他的孩子被媽媽寵愛呵護,而自己卻只能孤單一人。

這種失落,要比我們小時候看著別人拿著漂亮的糖果,而自己卻沒有要嚴重得多得多。小小的孩童,對愛的渴望是那麼天然,那麼強烈,以至於沒有媽媽的陪伴,連遊戲都失去了快樂的味道。

我不知道他心裡會不會懷疑,媽媽是否不愛他,我也不知道當他面對媽媽的冷漠時,那些逐漸累積起來的失落甚至對索求媽媽關注的放棄,會在他心裡種下怎樣的種子。

以「不關注」、「不回應」、「不幫忙」、「不陪伴」的方式,要求一個孩子過早的「獨立」,使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對於一個只有一歲半左右的幼兒來說,是那麼的殘酷。

沒有得到過愛的孩子,如何懂得去愛?他內心的貧瘠,會成為一生都難以填補的缺口。

我相信,這位媽媽的做法,短時間內確實會收到貌似「獨立」的成效。比如孩子摔倒了不會哭、可以獨自一個人去完成一些事,而這些,與他同齡的孩子大部分都無法做到。

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如何對他,他便如何對你。你對他冷漠不近人情,就不要怪他在你傷心難過、困頓無助時無動於衷。

那些表象上的獨立,其實也是危險隱藏的信號。當一個孩子習慣了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自己的困境沒有退路,即使真正的危險來臨,他很難會選擇尋求幫助。他會首先自我懷疑與否定,然後獨自去面對,此時對於父母而言,則往往是追悔莫及。

幼時得到的安全感越多,長大才會越獨立

那些看似獨立的孩子,真的獨立嗎?

在電視節目中,經常會報導一些留守兒童5歲就可以自己做飯、洗衣,幫著父母照顧弟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

對於這些,我們清楚地知道,這種獨立背後無不透著心酸,且父母的長期缺位帶給孩子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

內心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被愛所捆綁和束縛,更容易落入有心人設計的溫柔陷阱,或是對愛人產生強烈的控制欲望。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無私的愛與關注,是他認識世界、發現自我的最好渠道,更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來源。

隨著安全感所產生的,是積極樂觀的性格和自信心,以及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成就的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動力和方式。

小樹15個月大時,我因為一些事情不得不讓奶奶帶他回老家照顧了近一個月,期間回去看望過他一次。但這一次的分離帶給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儘管小樹並沒有以哭鬧的方式表示抗議,而是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在我接他回家的時候,小傢伙似乎是有意和我生氣,眼睛始終迴避著我,不肯讓我抱他。隨著這種生疏感而來的,是原本活潑愛笑、頑皮機靈的他,變得不再那麼愛笑,甚至在我看來,從前的聰明伶俐也有所退化。

這是我所沒有想到的,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至今已經時隔半年多,小樹每天依然要抱著我的胳膊入睡,只要身邊沒有人,便會不安地醒來。儘管我一再努力,但他的分離焦慮始終存在。

讓孩子離開父母,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去生活,並沒有實現讓他心理上更加獨立的效果,儘管他表現得不哭不鬧,十分適應。但這一段經歷帶給他的影響需要我付出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夠彌補。

我始終相信,獨立所指的並不該是簡單層次上的行為獨立,不依賴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快速適應新環境等。

如果這些獨立伴隨的是消極的自我放棄,因為習慣了無所求援,所以只能隨遇而安,那麼寧可不要。因為,它所打壓的是孩子真實想法的表達。

真正的獨立,應該是思維方式上的獨立,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格、統籌全局的魄力。

這種獨立是建立在一定的年齡閱歷之上,在父母給予了孩子充足的、平等的愛之後,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規律,一步一步讓孩子擁有自己選擇的能力,並逐漸得體退出才能夠收穫的碩果。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立生長的意願

其實,對孩子而言,逐漸脫離父母的懷抱,走向獨立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就像每一種植物都會隨著時間生發繁茂一樣,是我們無法阻擋的自然規律。

當孩子學會了爬行,他便第一次開始脫離了父母的懷抱;

他學會了走路,總是要自己去探索更多新鮮的地方;

他漸漸對自己吃飯產生濃厚的興趣;

他開始拒絕你的幫助,一定要自己操控一輛玩具小汽車……

這些都是孩子不斷走向獨立的訊號。不阻礙他的獨立,也不過早地強迫他去獨立,追隨孩子成長的腳步,即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時光如白駒過隙,小小的孩童便終將長成翩翩少年,他一步一步掙開父母的手,去走向屬於自己的世界。而在他童年裡得到的愛越多,他的內心將愈加豐盈,他的個性也愈趨向於穩定。無論境遇如何,他將從童年裡美好的經歷中獲取能量和動力。

獨立與童心從來都不是對立面,它是可以並存在於一個人身上的兩個閃光的品質。我多麼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在長大成年之後,不僅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更擁有一顆能夠始終發現世間美好的赤子之心。


相關焦點

  •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離不開這3次分離,別因為心軟害他無法獨立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所謂安全感,指的是孩子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信任,是相信即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自己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和其他人交往。像樂樂這樣無法離開爸爸媽媽,不信任學校、同學還有老師,無法融入集體安心學習,反而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
    做兩件事可以幫助他安全感發展得更好:第一點:建立生活規律。寶寶要開始建立規律,包括吃睡玩的規律,為什麼要建立這些規律呢?因為這些規律就是讓寶寶知道我是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之下長大好,他會開始去調整他的生物鐘,會開始去適應。到底什麼時候要吃飯,然後什麼樣的一個狀況的時候,應該要怎麼樣做反應。這個時候寶寶正在進行一種連接。
  • 「長不大」孩子的背後,是需要「被滿足」的媽媽 | 如何為孩子建立早期安全感
    文|劉月(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應該是那個去理解,照顧,和滿足孩子需求的一方,而不是反過來,讓孩子去適應父母。
  • 建立健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開始
    世界上的孩子各有各不同,有的孩子獨立自信落落大方,而有的孩子卻十分依戀父母,尤其是媽媽,做什麼事都想圍繞在媽媽周圍,一刻也不想離開。只要父母離開一會兒,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更有甚者不吃不喝。對這種孩子,父母們很是頭疼。
  • 靠3招建立親子互信,孩子也擁有安全感
    如果您有從單親家庭長大的朋友,一定隱隱約約覺得他們很沒安全感吧?這是因為家裡少一個人,從小凡事得獨自多擔著,而照料自己的父母親,又工作、家庭兩頭燒,難免有情緒壓力等問題,面對這些狀況,孩子當然會快速長大、比較「靠自己」,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不用感到羞愧!因為自己是單親第一代,特別了解這些孩子的感受,所以在生下DAHLIA以後,「如何減輕小孩的不安全感?」
  • 孩子的安全感怎麼培養
    所以她現在特別後悔當初的舉動,如今她全職在家,正是為幫助和陪伴孩子,把他缺失的安全感一點點找回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孩童之道》,有這樣幾句話:「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 他所住的是完全的樂土。他所以要流淚,並不是沒有緣故。」孩子缺乏安全感有哪些信號呢?作為家長我們要敏感,以便及時找到方法來回應孩子。
  • 幫孩子建立安全感,要在3歲之前做對這些事
    2003年,當這些孩子成長為26歲時,再次對他們的性格進行評價,結果發現長大後的他們性格依然如此。 0~3歲的寶寶是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若這個階段父母給到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麼長大後的他將不再會向自己的另一半或外界尋求安全感了,他能夠適應分離,能有自主獨立意識,以及有較好的承受能力。而在這個漫長的培養過程中,媽媽的角色更為重要。因此,3歲以前母親應儘可能地多陪伴在孩子身邊,這也是兒童教育專家的普遍共識。
  •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做好這3點,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常常會描述到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在這之中,安全感就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或許爸爸媽媽無法理解這種感情,但確實他又在人生活之中無形存在。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也表示:安全感對於孩子本身的成長較為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注意安全感的培養,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 孩子安全感不足?媽媽做錯了什麼?
    我們可以推測,這位媽媽,小時候也被這樣對待過,她自己應該也有著一個冷漠的家庭環境,她小時候的情緒,也沒有被看到過,因此,她無法感受,此時,她的孩子此時是怎樣的感受。這就是一種安全感缺乏的家庭環境,媽媽無法感受孩子內心的情緒!而當我們在小時候沒有經歷這種被愛的溫馨感覺時,我們自然就沒有給予的能力,就會表達成冷漠的人格,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這類型的人格。
  •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4、粘媽媽 如果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缺乏安全感就會有粘媽媽的情況,所以說會表現出粘媽媽,因為在一個家庭裡面媽媽是最能夠給孩子安全感的角色
  •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長要把握好這幾個關鍵,這關係著孩子的一生
    也許很多父母從不在意孩子小的時候,會認為長大以後不記得小時候的事情,所以會把小孩子小時候比較容易帶的階段放在老人身邊或者去忙於工作,總是忽略了陪在孩子身邊,去給孩子該有的愛,其實,每個人的安全感都源自於小時候的原生家庭,小時候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直接決定了孩子長大以後是否會擁有安全感,而對一個孩子來說,安全感的建立,往往在三歲之前,就已經有了答案,比如孩子第一次啼哭
  • 孩子長大後為什麼和媽媽越來越不親?這4種媽媽要自我反省一下
    身邊有的孩子,小時候總是離不開媽媽,即使有時媽媽態度不好,孩子也還是最愛媽媽,非常親暱,但孩子長大後,和媽媽的距離越來越遠,有了隔閡,再也不親了,一般這個時候,媽媽喜歡說一句話「越長大越不聽話,翅膀硬了」!
  • 關注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以及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有這幾種明顯的表現,父母早知道,孩子早開心。4 家庭關係不和諧即使嬰兒都能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負面情緒,家庭不和諧的因素導致孩子感覺爸媽無法保護自己,沒有依賴和靠山孩子就容易缺乏安全感。建立安全感的3個方面:1 建立規律,預先告知各項事情的安排程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需要制定合理的規律,讓孩子每天的生活步入一個安全的軌道,適應自己的生活方式。
  • 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建立?
    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是我們內心中追求的一種美好的感受。有安全感的孩子,內心會覺得我是可愛的,別人是愛我的,爸爸媽媽都很愛我,容易產生信賴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在傷心,害怕,哭鬧的時候爸爸媽媽及時的出現和安撫,是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式,父母就是孩子的加油站!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 早分床真能讓孩子獨立嗎?孩子長大了之後,我卻後悔了
    回想起孩子小時候跟我是無話不說無話不談,每天都活蹦亂跳的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而且每天晚上還都喜歡纏著我睡覺。自從在電視上聽了一些所謂專家的理論說:「做家長的要儘早的給孩子分床,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 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
    有一位寶媽提到做了媽媽之後最煩惱的問題是,不管如何努力,對於做媽媽還是有很多焦慮,比如怕寶寶生病,怕自己做不好媽媽,擔心寶寶能力不足輸在起跟線上等等,尤其在刷完朋友圈,看到各種超級曬娃後,更堅定地認為對孩子照顧還不到位,依然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夠好的媽媽
  • 爸爸媽媽別吵了!愛吵架的父母如何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需要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營養。在孩子出生後4個月到3歲的時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是孩子與父母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孩子將不知道怎樣獨立。原來,這個家庭裡爸爸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爸爸一個人撫養女兒長大,可是爸爸平時工作也比較忙,爺爺奶奶幫著照顧。從孩子的表現看,孩子的安全感是明顯不夠和缺乏的。
  • 父母總跟孩子哭窮好不好?這位父親說得很好,孩子的精神不能窮
    放學回家,女孩拉著媽媽的手 撒嬌的說:媽媽,我同學小芳她媽媽給她買了條裙子,特別漂亮,我也想要買一條。女孩跟媽媽撒嬌,要媽媽給買漂亮的裙子 媽媽一聽,表情立刻嚴肅起來:孩子,不能隨便攀比,咱家的條件你比不起的。
  • 孩子沒有安全感?這位媽媽花式向孩子表達愛的方法值得借鑑
    關欣從小生活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後來爸爸媽媽還離婚了。她沒有安全感,也不太懂得表達愛。最近看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深受啟發。它主要是教父母從看見孩子、懂得孩子、滋養關係、愛的溝通、情緒平和、家庭和諧這六個方面,去給與孩子愛與安全感。
  • 童年的「安全感」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長如何為孩子建立安全感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這樣說「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願望」安全感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父母在培養孩子時應該首要關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凌霄的妹妹很小的時候意外去世,母親陳婷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把所有責任都歸結到凌霄身上。每天對凌霄非打即罵,從來不去考慮凌霄的感受,造成很小的年紀就極度缺乏安全感;經常整晚睡不著覺,好不容易睡著又總是做噩夢,長時間下去,他患上了抑鬱症,成年以後每天都在靠藥物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