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安全感不足?媽媽做錯了什麼?

2020-08-27 大腦裡的新鮮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上午,當我們一家人正沉浸在這個寧靜和諧的野餐的氛圍中時,走來了另外一家四口,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兒子,弟弟可能4歲,哥哥大概9歲。

突然,弟弟在走到我們附近時,絆倒了一個石頭,摔倒了,此時弟弟並沒有哭,也沒有立即起來,他似乎在等著什麼東西,媽媽看到弟弟摔倒,趴在那裡,然後就喊了起來:「自己起來」,語氣中的言外之意:「這麼小的事,自己爬起來」。

此時,哥哥的動作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用腿「蹭」了一下弟弟,言外之意是活該的意思。

媽媽看到弟弟還是一動不動,繼續喊著:「自己起來」,此時弟弟開始反抗:「不起來」。

爸爸似乎對此事毫不在意,他只是關注著趕快要跟哥哥去踢球,哥哥在跑開去踢球前,還「特意」走到弟弟身邊,用他的智能手錶,拍了一下弟弟的手臂。似乎在指責弟弟:「讓你不起來,媽媽是不會來扶你的」。

此時,弟弟開始哭了起來,而媽媽還是不斷的重複那句話。聽到弟弟哭得越來越厲害,她甚至開始威脅,你再哭我就走了,在威脅了2-3次後,見沒有效果,弟弟還是一直哭,媽媽果真走開了,走到了5米開外的地方一直站著。

弟弟開始撕心裂肺的哭起來,而媽媽就一直在5米開外的地方那樣站著,而我們一家三口,就在離弟弟不到2米的地方,看著,聽著這一切的發生。

而我,一直在思考著,這裡面的問題所在!

扶還是不扶?

媽媽似乎完全沒有辦法,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樣的場景,讓我想起了我在辰辰還小的時候,對於孩子在玩耍時,不小心摔倒的話,父母要不要第一時間去扶的問題。

幾年前,當我對育兒,對兒童的心理髮等各方面都懂還不懂的時候,我依從我自己的信念及判斷的處理這樣的事情,首先,作為一位爸爸,我希望我的兒子能養成獨立自強的性格,因此,在早年的時候,我也是主張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不要一下子就去扶他。

這種想法表面上看,似乎是成立的,但在我懂得更多兒童心理髮育特徵後,我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安全感情緒依戀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作為大人,當你特別傷心,特別委屈,或者特別孤獨的時候,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你的第一需求是什麼?

我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時候,我們特別希望此時能有個人可以靠一下,可以訴說一下,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當一個悲傷委屈情緒能被看到,能被接納時,這個情緒就不會成為我們的問題了。

當我們處在這樣的情緒中時,在情緒的籠罩下時,我們一定不會首先想著要堅強,我們首先是要面對情緒,疏解掉情緒,當心靈的這種脆弱情緒有了一個出口時,有了一個堅實的肩膀可以靠一下時,我們就開始有了面對情緒的力量,於是才會有所謂的意志力等。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小孩?

因此,孩子在受傷的瞬間,正如大人一樣,他此時的情緒是極其安慰的,很多時候,並不需要我們大人做什麼,而只是能夠看到他的痛苦,僅此而已,一旦一個痛苦被接納,這種痛苦的情緒就會自動消除。而如果沒有被消除掉,相反是積壓在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前文這個小孩的表現,開始反抗,跟媽媽對著幹。

一個小孩跌倒了這件事,然後哭起來,它實際上,是一類事情的表徵。

它表徵為,當孩子在生活裡面,碰到任何讓他覺得痛苦或者恐懼的事情時,他會大哭起來,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任何人都會有這種情緒反應,小孩也好,大人也好,都一定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

只是,對於大人來說,我們不會哭出來,因為我們的理性成熟了,我們會在內心以各種方式告訴自己:「哭是沒有用的,沒人會來幫你,沒人會來扶你,只有自己堅強起來才有用」。而實際上,在我們這樣對自己說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深深的渴望,我們的苦,能夠有一個朋友可以訴說的。

這就是情緒,它一定存在那裡,如果你沒有把它發自內心轉化掉,它一定在一直幹擾著你。

所以,大人在生活裡面「跌倒」了,沒有哭出來,那是你壓制著這股情緒,它會一直積累,直你到奔潰或者爆發出來。

沒被看到的情緒

而跌倒的小孩,之所以哭,他在表達著他最真實的內心需求,他希望得到安慰,得到認同,得到同情,得到愛,他當下受傷的心,需要被看到。

這位弟弟之所以一直趴著不起來,他是在等著媽媽過來看到他「受傷」了,內心受傷了,特別是,還不斷的受到哥哥的欺負,他此刻更受傷,更委屈,但是媽媽相當冷漠,他看到了哥哥多次欺負弟弟,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不要弄你弟弟了」,然後就沒了,似乎哥哥欺負弟弟這樣的事,好像是家常便飯一樣,不值一談。

而弟弟的這個舉動,被石頭絆倒了,然後也一直趴著不起來,這是一個模式了,這個模式,不來自於當下這個事件,而來自於弟弟長期以來在生活中被對待的方式,他在期待媽媽!

他在期待媽媽能看到他,很顯然,這位媽媽並不懂得如何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的內心。

他一直以來,沒有被看到的情緒,在此刻支配著這位弟弟,他的情緒此刻需要被看到。

他有著一位冷漠的無法感受他的情緒的媽媽,弟弟長期以來的情緒,沒有被看到,沒有被接納到,因此,一旦他在生活裡面,碰到任何麻煩 ,都會引發他的這個沒有被轉化掉的情緒,使得他產生這種異常的對抗行為 :「你不扶我,我就不起來」,「你不來安慰下我,我就一直跟你對著幹」等等行為

我們可以推測,這位媽媽,小時候也被這樣對待過,她自己應該也有著一個冷漠的家庭環境,她小時候的情緒,也沒有被看到過,因此,她無法感受,此時,她的孩子此時是怎樣的感受。

情緒,應對的是大腦裡面的神經元之間相互連結的神經遞質,當一個小孩長期處在一個情緒荒蕪的家庭氛圍下時,它就意味著,這些連結沒有被接上,也就是對應著各種情緒的缺失,比如被愛的感覺,被呵護的感覺,被抱的感覺等等,都會缺失。

這就是一種安全感缺乏的家庭環境,媽媽無法感受孩子內心的情緒!

而當我們在小時候沒有經歷這種被愛的溫馨感覺時,我們自然就沒有給予的能力,就會表達成冷漠的人格,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這類型的人格。

這種人格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正如這位弟弟,他會在生活裡面,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向媽媽發起挑戰,以求獲得媽媽的關注與愛,如果一直都得不到,甚至在家庭裡面,還受到其他負面的影響,比如這裡有哥哥的欺負,而他又得不到爸爸媽媽的公平對待,那麼這個小孩未來的心理,極有可能會出現對人際的恐懼與疏離。

他也會是一位冷漠的爸爸,無法擁有良好的人脈關係,無法感受其他人的感受,他會更多的只關注自己的感受,更多的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更多的對抗不公等等等過激的人格。

因此,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由於他在日常生活裡面積壓了過多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沒有被媽媽看到,因此,孩子往往會表現得越叛逆,越暴躁,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會表現得更粘媽媽,他在內心是極度渴望媽媽的,但是媽媽卻不能給到他安全的感,因此,媽媽一旦離開,他反而會極為恐慌,大吵大鬧等。

當媽媽離開後回來,又會死死粘著媽媽,生怕媽媽走了!

孩子越缺媽媽,就會越粘媽媽!

情緒需要被「看到」

我們都希望孩子未來能獨立堅強,擁有一個健康積極的人格。但在這之前,孩子的情緒,首先需要被看到,如果情緒的這一關都過不去,那麼所謂的堅強只是表面而已。

就好比我們大人,很多了有了情緒,由於小時候的情緒沒有轉化掉,長大後,理性讓我們不要哭出來,與此同時,我們卻不懂得如何去化解掉這些負面情緒,積壓在心理,然後越積壓越多,最終爆發。

這種情緒的影響,是一生的,一旦孩童時期,長期成長於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中,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就極有可能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

因此,在孩子受到傷害,情感需要有個依靠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第一時間,讓孩子的恐懼情緒或者情感訴求有一個出口,有一個依靠,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極度需要安全感的小孩。

因此,孩子摔跤或者碰到任何其他挫折,我們第一時間所要表達的,是情感關心,而情感關注表達在你的身體語言上,比如可能僅僅只是扶他起來,抱一下他,問一下他,那裡痛了,幫他摸一下等等情感關懷。

這幾個動作做了,他的情緒得到了關注,他就一下子好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這樣會不會寵壞了」。

有個做法,供大家參考,如果孩子受傷後,哭得是發自內心的,那這種一定要及時反應。另有一些,孩子是故意的,是有意的,想要達成某些他自己的要求的,然後假裝那樣,作為父母,我們是可以感受得出孩子的這些真假情緒的,如果是孩子故意耍孩子氣的,這時候,家長就會立場堅定,界線分明。

故事後續

這位弟弟哭到最後,大概有5-6分鐘吧,妻子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同時覺得我們家辰辰也一直在看到,她覺得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於是妻子靠近了那位弟弟,問他是不是摔疼了,弟弟聽到了關心,開始安靜了下來,停止了哭鬧,妻子不愧是PET講師,一出手,就搞定了。

而辰辰眼看媽媽要抱弟弟,發出了小小的抗議聲,意思就是「那是我自己的媽媽,不能抱陌生人,只能抱我」。

這位弟弟安靜後,他的媽媽就走了過來,此時哥哥踢完球,還特意走到弟弟身旁,用手指了指弟弟的頭,同時還說了一個詞「傻B」。

養出這樣的哥哥,我真替這對父母擔憂。

而辰辰也看到了這位哥哥的所作所為,還對我說:「爸爸,剛才他指著弟弟頭說弟弟傻B」。

我對辰辰說:「這位哥哥這樣對弟弟是不對的,弟弟以後也會這樣子對他,就好比,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分享食物給別人,別人也會分享食物給你」。

在分享玩具,分享食物這點上,辰辰是很懂得這樣做的,於是他表示出明白我所說的表情。

這就是養育,它是需要我們父母用心的,甚至需要我們首先能突破我們自身身上的一些問題的,否則,這些問題會不斷的輪迴下去,苦的是所有的後代!

安全感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一生的關鍵大事,比任何事情都大,基本決定著一個人的一生軌跡,因此,在這一點上,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一定要認真對待的。

相關焦點

  • 孩子黏人就是安全感不足嗎?
    老人都說這孩子太膽小了,哥哥嫂子跟我說可能是孩子安全感太差了,會影響將來的獨立性,讓我千萬要好好注意。我和孩子爸爸都是上班族,休息時間也真的都很盡力陪她了,是不是我們哪裡做的還不夠或者做錯了什麼?這是瑤瑤媽媽提出的育兒困惑。瑤瑤的情況在2歲左右的孩子中並不少見。
  • 孩子安全感不足其實是有信號可尋的,培養孩子安全感這樣做最合適
    「安全感」這個詞對於重視教育的家長來說並不陌生。但老師們所說的&34;家長真的有重視起來麼?要知道安全感是寶貝一生幸福的保障。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一個人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者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在確定感和可控感。
  • 柳葉眉的小賣部 | 我做錯了什麼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越來越多的父母們開始注重起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關心孩子的安全感有沒有缺失,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有的時候卻也容易關心則亂,錯把一些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也當成了缺乏安全感,從而產生不必要的顧慮。但是你真的知道孩子什麼表現是有安全感,什麼表現才是沒有安全感呢?孩子非常需要安全感,可是近年來,「安全感」這個概念已經過度泛化,成為了一個「溺愛」、「縱容」、「無原則」的集合,也變相成為一種對媽媽的道德綁架,搞得媽媽們不敢拒絕孩子,生怕「破壞了安全感」。
  • 如何修復孩子被破壞的安全感?
    晚上睡覺時,摟著我的脖子,一直問:「媽媽,你還要去外婆家嗎?你不要去外婆家了,我不讓你去外婆家。」再後來,只要誰提起外婆家,二寶就大哭。看到二寶這樣,我覺得這件事我一定做錯了,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1.什麼是安全感?擁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 孩子有依戀物是安全感不足嗎?傅園慧的經歷,讓謠言不攻自破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你好,我家孩子每天都要聞著一件衣服睡覺,好幾年了,現在破爛不堪,擁有依戀物是安全感不足嗎?需要帶去看心理醫生嗎?」這是前兩天收到的一條粉絲私信,語氣焦慮。其實孩子這類看起來不好的習慣,未必有那麼嚴重,孩子有「依戀物」≠安全感不足。有依戀物是正常的成長表現之前看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以「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出圈的洪荒少女傅園慧,就有一個依戀物。
  • 孩子安全感不足,將直接影響其他各項能力的發展,為什麼呢
    ,首先就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安全感建立好了其他的一切才有可能。母親是全職在家帶娃,一有怨氣就撒到孩子身上,平常也不怎麼帶孩子出門,所以孩子性格非常膽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什麼東西也不敢碰,也不參與,就只是躲在媽媽的懷裡,看來就是安全感不足的原因。
  • 清華學霸、三個孩子的媽媽李一諾:安全感是一切學習和發展的基石
    提起李一諾,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她是清華學霸又是留美博士,同樣還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及一土學校聯合創始人。李一諾在視頻中談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它們分別是,有關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及孩子對情感的認知及學習。
  • 孩子更黏媽媽,未必就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媽媽們在這幾方面做錯了
    孩子更黏媽媽,真就是孩子不懂事嗎?媽媽們可別冤枉了孩子,造成這樣的結果也很可能是媽媽們自己做錯了。幾次之後,小侄女就學「聰明」了,就是因為受不了媽媽突然離開又突然回來,因為她不確定下一次媽媽什麼時候就又走了,所以只要看到媽媽就只要媽媽抱,媽媽做什麼都要媽媽抱著,不管怎麼說她就是不撒手。其實小孩子都是很聰明了,他們自然是愛媽媽,可若媽媽們自己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給孩子講道理他們也是聽的。
  • 寶寶膽小怕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建議媽媽這樣給孩子安全感
    關於孩子的安全感,我想起了:這幾天總是在下雨,晚上帶孩子在鄰居家玩,突然電閃雷鳴,一個大閃電把兩個孩子嚇得趕緊跑進了媽媽懷裡。鄰居媽媽說她從小就怕閃電,也很怕黑,小時候農村的茅廁都是建在院子裡的,所以她晚上很少去上廁所,不是憋著,就是讓媽媽拿個便器放家裡。
  • 小孩不好睡,我做錯了什麼?致家長:孩子發展需要完整,不是完美
    翻開媽媽的行事曆,好幾個月密密麻麻的紀錄,幾點幾分孩子睡了、幾點幾分吃了什麼。孩子好不好睡,是天生的第一,孩子好不好睡其實跟天生基因/氣質很有關係,隔壁家的孩子睡得好,有時不代表父母「做對了」什麼事,很可能只是比較幸運生到重眠的孩子。
  • 讓媽媽們焦慮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鬼?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秘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 「我怕,我不要」安全感不足,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
    其實孩子膽子大還是膽小,除了跟環境有關外,跟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也有很大關係。君君的媽媽在生活中,遇到孩子不聽話,常會跟君君說:你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奶奶家。不想看到你了。但妹妹一回去,孩子就變得跟往常很不同:緊緊地黏著她,愛發脾氣,不跟別的小朋友玩,就連平時會做的事都不願做了。孩子還會一直問:你什麼時候走?你一會就走了嗎?我不想睡覺,害怕醒來就看不到你了。意識到對孩子的心裡有這麼大的影響後,妹妹把孩子帶到自己身邊。
  • 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建立?
    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是我們內心中追求的一種美好的感受。有安全感的孩子,內心會覺得我是可愛的,別人是愛我的,爸爸媽媽都很愛我,容易產生信賴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在傷心,害怕,哭鬧的時候爸爸媽媽及時的出現和安撫,是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式,父母就是孩子的加油站!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 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愛?
    父母的這些話會讓孩子感到害怕、 自責,會變得沒有安全感。沒安全感的孩子大多是什麼表現?要麼非常黏人,要麼太過獨立;要麼怯懦,要麼膽大到不顧自身安全;會十分迷戀物質滿足;不願意接受不同的意見;不能接受失敗。
  • 這些舉動,一直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劉同學媽媽安全感是什麼?如何建立?在兒童心理學研究領域,說孩子有安全感,是指其與父母之間建立起了安全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這個概念,是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最早提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次,而是要給孩子提供多種感覺刺激,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和存在,孩子才能更好地得到安全感。那麼安全感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呢?快來了解一下。
  • 孩子吃手、粘人、入園焦慮都是安全感惹的禍!到底什麼是安全感?
    從事教育與心理諮詢工作十幾年來,聽到最多的詞彙就是安全感缺失,寶貝粘人說是安全感缺失、幼兒園焦慮明顯也是安全感缺失、吃手依然被說是安全感缺失。成年後,焦慮、抑鬱等情緒來源也被冠名以安全感不足的名義。不知從幾何起,「安全感」成為一切問題的根源。
  • 安全感是孩子信任世界的基礎,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在滿足了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帶著穩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廣闊世界,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帶著自信心去和小夥伴打交道,融入學校生活裡,在小夥伴和學校裡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相反,如果孩子有過度的不安全感,將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導致精神障礙,甚至神經症。
  • 「兒童安全感」是什麼?丨把孩子單獨留在家是無知還是懲罰?
    孩子單獨睡,是不是安全感容易缺失?「安全感」這詞頻繁地出現在育兒生活中。有些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無時不刻的陪伴≠安全也許只培養了「媽寶」不少育兒雞湯認為媽媽無時不刻的陪伴是讓孩子擁有「安全感」的關鍵。
  • 孩子是個磨人精,學會這3招,孩子才能充滿安全感
    在你的家中,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一出「諜戰片」,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媽媽匆匆忙忙避著孩子趕去上班關門的聲音。為什麼有的孩子當媽媽在家的時候非常的磨人?難道是媽媽做錯了什麼嗎?其實並不是孩子在小時候喜歡膩歪在媽媽身邊,是因為他們喜歡媽媽身上的氣味,對此非常熟悉,有任何的不愉快,都願意去跟媽媽分享。所以孩子在跟你磨人的時候,不要過多的責怪,慢慢去安撫他,很快就會好了。
  • 四歲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怎麼辦?
    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 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