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上午,當我們一家人正沉浸在這個寧靜和諧的野餐的氛圍中時,走來了另外一家四口,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兒子,弟弟可能4歲,哥哥大概9歲。
突然,弟弟在走到我們附近時,絆倒了一個石頭,摔倒了,此時弟弟並沒有哭,也沒有立即起來,他似乎在等著什麼東西,媽媽看到弟弟摔倒,趴在那裡,然後就喊了起來:「自己起來」,語氣中的言外之意:「這麼小的事,自己爬起來」。
此時,哥哥的動作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用腿「蹭」了一下弟弟,言外之意是活該的意思。
媽媽看到弟弟還是一動不動,繼續喊著:「自己起來」,此時弟弟開始反抗:「不起來」。
爸爸似乎對此事毫不在意,他只是關注著趕快要跟哥哥去踢球,哥哥在跑開去踢球前,還「特意」走到弟弟身邊,用他的智能手錶,拍了一下弟弟的手臂。似乎在指責弟弟:「讓你不起來,媽媽是不會來扶你的」。
此時,弟弟開始哭了起來,而媽媽還是不斷的重複那句話。聽到弟弟哭得越來越厲害,她甚至開始威脅,你再哭我就走了,在威脅了2-3次後,見沒有效果,弟弟還是一直哭,媽媽果真走開了,走到了5米開外的地方一直站著。
弟弟開始撕心裂肺的哭起來,而媽媽就一直在5米開外的地方那樣站著,而我們一家三口,就在離弟弟不到2米的地方,看著,聽著這一切的發生。
而我,一直在思考著,這裡面的問題所在!
媽媽似乎完全沒有辦法,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樣的場景,讓我想起了我在辰辰還小的時候,對於孩子在玩耍時,不小心摔倒的話,父母要不要第一時間去扶的問題。
幾年前,當我對育兒,對兒童的心理髮等各方面都懂還不懂的時候,我依從我自己的信念及判斷的處理這樣的事情,首先,作為一位爸爸,我希望我的兒子能養成獨立自強的性格,因此,在早年的時候,我也是主張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不要一下子就去扶他。
這種想法表面上看,似乎是成立的,但在我懂得更多兒童心理髮育特徵後,我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作為大人,當你特別傷心,特別委屈,或者特別孤獨的時候,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你的第一需求是什麼?
我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時候,我們特別希望此時能有個人可以靠一下,可以訴說一下,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當一個悲傷委屈情緒能被看到,能被接納時,這個情緒就不會成為我們的問題了。
當我們處在這樣的情緒中時,在情緒的籠罩下時,我們一定不會首先想著要堅強,我們首先是要面對情緒,疏解掉情緒,當心靈的這種脆弱情緒有了一個出口時,有了一個堅實的肩膀可以靠一下時,我們就開始有了面對情緒的力量,於是才會有所謂的意志力等。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小孩?
因此,孩子在受傷的瞬間,正如大人一樣,他此時的情緒是極其安慰的,很多時候,並不需要我們大人做什麼,而只是能夠看到他的痛苦,僅此而已,一旦一個痛苦被接納,這種痛苦的情緒就會自動消除。而如果沒有被消除掉,相反是積壓在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前文這個小孩的表現,開始反抗,跟媽媽對著幹。
一個小孩跌倒了這件事,然後哭起來,它實際上,是一類事情的表徵。
它表徵為,當孩子在生活裡面,碰到任何讓他覺得痛苦或者恐懼的事情時,他會大哭起來,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任何人都會有這種情緒反應,小孩也好,大人也好,都一定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
只是,對於大人來說,我們不會哭出來,因為我們的理性成熟了,我們會在內心以各種方式告訴自己:「哭是沒有用的,沒人會來幫你,沒人會來扶你,只有自己堅強起來才有用」。而實際上,在我們這樣對自己說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深深的渴望,我們的苦,能夠有一個朋友可以訴說的。
這就是情緒,它一定存在那裡,如果你沒有把它發自內心轉化掉,它一定在一直幹擾著你。
所以,大人在生活裡面「跌倒」了,沒有哭出來,那是你壓制著這股情緒,它會一直積累,直你到奔潰或者爆發出來。
而跌倒的小孩,之所以哭,他在表達著他最真實的內心需求,他希望得到安慰,得到認同,得到同情,得到愛,他當下受傷的心,需要被看到。
這位弟弟之所以一直趴著不起來,他是在等著媽媽過來看到他「受傷」了,內心受傷了,特別是,還不斷的受到哥哥的欺負,他此刻更受傷,更委屈,但是媽媽相當冷漠,他看到了哥哥多次欺負弟弟,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不要弄你弟弟了」,然後就沒了,似乎哥哥欺負弟弟這樣的事,好像是家常便飯一樣,不值一談。
而弟弟的這個舉動,被石頭絆倒了,然後也一直趴著不起來,這是一個模式了,這個模式,不來自於當下這個事件,而來自於弟弟長期以來在生活中被對待的方式,他在期待媽媽!
他在期待媽媽能看到他,很顯然,這位媽媽並不懂得如何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的內心。
他一直以來,沒有被看到的情緒,在此刻支配著這位弟弟,他的情緒此刻需要被看到。
他有著一位冷漠的無法感受他的情緒的媽媽,弟弟長期以來的情緒,沒有被看到,沒有被接納到,因此,一旦他在生活裡面,碰到任何麻煩 ,都會引發他的這個沒有被轉化掉的情緒,使得他產生這種異常的對抗行為 :「你不扶我,我就不起來」,「你不來安慰下我,我就一直跟你對著幹」等等行為。
我們可以推測,這位媽媽,小時候也被這樣對待過,她自己應該也有著一個冷漠的家庭環境,她小時候的情緒,也沒有被看到過,因此,她無法感受,此時,她的孩子此時是怎樣的感受。
情緒,應對的是大腦裡面的神經元之間相互連結的神經遞質,當一個小孩長期處在一個情緒荒蕪的家庭氛圍下時,它就意味著,這些連結沒有被接上,也就是對應著各種情緒的缺失,比如被愛的感覺,被呵護的感覺,被抱的感覺等等,都會缺失。
這就是一種安全感缺乏的家庭環境,媽媽無法感受孩子內心的情緒!
而當我們在小時候沒有經歷這種被愛的溫馨感覺時,我們自然就沒有給予的能力,就會表達成冷漠的人格,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這類型的人格。
這種人格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正如這位弟弟,他會在生活裡面,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向媽媽發起挑戰,以求獲得媽媽的關注與愛,如果一直都得不到,甚至在家庭裡面,還受到其他負面的影響,比如這裡有哥哥的欺負,而他又得不到爸爸媽媽的公平對待,那麼這個小孩未來的心理,極有可能會出現對人際的恐懼與疏離。
他也會是一位冷漠的爸爸,無法擁有良好的人脈關係,無法感受其他人的感受,他會更多的只關注自己的感受,更多的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更多的對抗不公等等等過激的人格。
因此,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由於他在日常生活裡面積壓了過多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沒有被媽媽看到,因此,孩子往往會表現得越叛逆,越暴躁,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會表現得更粘媽媽,他在內心是極度渴望媽媽的,但是媽媽卻不能給到他安全的感,因此,媽媽一旦離開,他反而會極為恐慌,大吵大鬧等。
當媽媽離開後回來,又會死死粘著媽媽,生怕媽媽走了!
孩子越缺媽媽,就會越粘媽媽!
我們都希望孩子未來能獨立堅強,擁有一個健康積極的人格。但在這之前,孩子的情緒,首先需要被看到,如果情緒的這一關都過不去,那麼所謂的堅強只是表面而已。
就好比我們大人,很多了有了情緒,由於小時候的情緒沒有轉化掉,長大後,理性讓我們不要哭出來,與此同時,我們卻不懂得如何去化解掉這些負面情緒,積壓在心理,然後越積壓越多,最終爆發。
這種情緒的影響,是一生的,一旦孩童時期,長期成長於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中,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就極有可能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
因此,在孩子受到傷害,情感需要有個依靠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第一時間,讓孩子的恐懼情緒或者情感訴求有一個出口,有一個依靠,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極度需要安全感的小孩。
因此,孩子摔跤或者碰到任何其他挫折,我們第一時間所要表達的,是情感關心,而情感關注表達在你的身體語言上,比如可能僅僅只是扶他起來,抱一下他,問一下他,那裡痛了,幫他摸一下等等情感關懷。
這幾個動作做了,他的情緒得到了關注,他就一下子好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這樣會不會寵壞了」。
有個做法,供大家參考,如果孩子受傷後,哭得是發自內心的,那這種一定要及時反應。另有一些,孩子是故意的,是有意的,想要達成某些他自己的要求的,然後假裝那樣,作為父母,我們是可以感受得出孩子的這些真假情緒的,如果是孩子故意耍孩子氣的,這時候,家長就會立場堅定,界線分明。
這位弟弟哭到最後,大概有5-6分鐘吧,妻子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同時覺得我們家辰辰也一直在看到,她覺得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於是妻子靠近了那位弟弟,問他是不是摔疼了,弟弟聽到了關心,開始安靜了下來,停止了哭鬧,妻子不愧是PET講師,一出手,就搞定了。
而辰辰眼看媽媽要抱弟弟,發出了小小的抗議聲,意思就是「那是我自己的媽媽,不能抱陌生人,只能抱我」。
這位弟弟安靜後,他的媽媽就走了過來,此時哥哥踢完球,還特意走到弟弟身旁,用手指了指弟弟的頭,同時還說了一個詞「傻B」。
養出這樣的哥哥,我真替這對父母擔憂。
而辰辰也看到了這位哥哥的所作所為,還對我說:「爸爸,剛才他指著弟弟頭說弟弟傻B」。
我對辰辰說:「這位哥哥這樣對弟弟是不對的,弟弟以後也會這樣子對他,就好比,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分享食物給別人,別人也會分享食物給你」。
在分享玩具,分享食物這點上,辰辰是很懂得這樣做的,於是他表示出明白我所說的表情。
這就是養育,它是需要我們父母用心的,甚至需要我們首先能突破我們自身身上的一些問題的,否則,這些問題會不斷的輪迴下去,苦的是所有的後代!
安全感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一生的關鍵大事,比任何事情都大,基本決定著一個人的一生軌跡,因此,在這一點上,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一定要認真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