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齊心抗疫的日子裡,許多的家庭中,都需要一家人24小時待在一起。半個多月下來,也算是對家庭關係的一次考驗。可謂幸福家庭快樂多,煩惱家庭吵鬧多。
我們家鄰居是一對年輕的父母,平日裡小兩口子就把吵架作為彼此溝通的一種方式。居家抗疫的這段日子裡,似乎爭吵的更加激烈了。大清早,我正在家裡看書,鄰居家漸漸增大的吵鬧聲讓我沒辦法看下去,吵著吵著,他們家小女孩的哭鬧聲也夾雜進來,那哭聲伴隨一句大喊刺入我的耳膜,「爸爸媽媽別吵了!」......
聽到孩子的哭聲,我覺得好心疼,有一種衝動想敲開鄰居家的門。問問他們,知不知道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呢?這種行為會嚴重損害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到底是什麼呢?
安全感是孩子需要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營養。在孩子出生後4個月到3歲的時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是孩子與父母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孩子將不知道怎樣獨立。
曾經處理過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一個小女孩,已經上二年級了,每天上學都要在學校門口大哭一場,拉著爸爸的手不願意進校門,每天早上都要他爸爸把她推進學校裡。原來,這個家庭裡爸爸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爸爸一個人撫養女兒長大,可是爸爸平時工作也比較忙,爺爺奶奶幫著照顧。從孩子的表現看,孩子的安全感是明顯不夠和缺乏的。
同時,從上面例子中,大家也發現了,在安全感的獲得方面,媽媽的作用要大於爸爸。因為小孩子在三歲之內,她會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孩子要獨立,就要從這個一體中獨立出來。關鍵是在心理上和媽媽安全的分離。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所造成的重要影響。
第一、媽媽的情緒穩定
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媽媽一定要注意穩定自己的情緒。在講座中,我經常會進行現場的統計,問問現場的媽媽中,有多少人覺得自己的情緒是穩定的。結果常常最多只有一個媽媽舉手。
特別是在媽媽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用網絡上的經典流行語就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許多媽媽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很難穩定自己的情緒,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不知何時就會爆炸。這樣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多負面影響。使孩子難以專注於自己的學習,處於一種應對狀態而幹擾自身的發展和成長。
第二、夫妻關係穩定
夫妻關係的穩定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有一天早上,在我學校門口有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哭著鬧著不進學校,爸爸給孩子做了半天工作,孩子還是哭哭啼啼的鬧個不停,怎麼哄都不行。爸爸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孩子邊哭邊說「昨天晚上,你和媽媽說要離婚,我都聽見了......!」。
小女孩聽到爸爸媽媽要離婚的對話,也許他們只是說氣話,可是孩子非常害怕和擔心。因為爸爸媽媽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爸爸媽媽要分開,那孩子會感覺整個世界都坍塌了,非常沒有安全感。
第三、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長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計較結果如何,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才能積累經驗,獲得自信,對建立安全感有重要作用。
大家想一想,我們成人在做事的時候,面臨一項從未做過的任務,心裡會感覺怎麼樣呢?沒譜、有點害怕和擔心是不是?孩子也是這樣,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越多,就越踏實,越自信,感覺越安全。反之,我們看到有些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啃老的巨嬰,這樣的孩子從小被父母包辦代替的太多,她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是不是離開父母,我什麼都幹不成?」,這樣的孩子,內在害怕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所以,即使長大成人,仍然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好啦,今天就講到這裡吧,希望以上的內容對父母們有所幫助。最後,期待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是小棠老師,深耕於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致力於用愛喚醒媽媽,喚醒世界。歡迎大家關注、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