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以為常的舉動,一直都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2020-08-20 曾奇峰


作者:一葉舟


孩子缺乏安全感,我該怎麼辦?


好友蘇打來電話,狀態很差。沒寒暄幾句,就急切地拋出了問題:


「我兒子特別缺乏安全感,你說我該怎麼辦?我要怎麼才能幫到他?」


蘇的聲音都在顫抖了,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膽小、怯懦,一離開自己孩子就大哭大喊。我仿佛看見這個沒安全感的孩子此刻正瑟縮在媽媽的懷裡低聲抽泣,而這個無助的媽媽顯然已經被嚇壞了。


她的兒子我是見過幾次的,一點也不像是尋常六七歲男孩的那種鬧騰,外表文弱安靜,性格是內向又固執。


上一次見面是在親子聚會中,他想要的小挖掘機被另一個小孩先拿到了,而他一句話也不說,就那樣直直地盯著自己媽媽的臉,緊緊拽著媽媽的手。


他媽媽頓時就明白了孩子是想讓她替自己要回挖掘機。


蘇開口跟拿挖掘機的小男孩說了,可他卻拿著挖掘機調皮地跑開了。



這下可好,蘇的兒子生氣地甩開媽媽的手就跑了,似乎是在責怪媽媽沒本事。蘇穿著高跟鞋一路追過去,又抱著哄了好一陣才一起回到座位。


她給我打電話,是因為當地的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園,但兒子又哭又鬧,就是不想再去幼兒園了,一遍遍說「要跟著媽媽上班」。


蘇也被氣哭了,反覆跟我念叨,


「我全心全意照顧他,這還不夠好嗎?不是說缺少了陪伴孩子才會沒有安全感嗎?為什麼我幾乎忘我地陪著他,可他還是沒有安全感?到底要我做什麼,他才會更好一些?做個女人太難了,當媽太難了……」



孩子的安全感下降了,父母就安全了


這並不是蘇一個人的感受,有太多的家長都帶著這樣的疑問,也發著這樣的感慨。


男人女人確實都不容易,但當媽更是挑戰。



我也理解,蘇現在的這些感受,並不是沒有來由。


蘇是80後,出生的那天,父母給她取了一個小名,叫「領兄」。寓意很簡單,父母就是想讓她「領來一個兄弟」。


蘇跟我們幾個親近的朋友說,


「我知道,我都不配擁有一個獨立的稱呼,甚至都不配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父母的期待。」


其實這也是我們許多父母正在做著的事,把自己的無力、無奈都捆綁在一個更弱小的個體身上,還寄予濃厚的期望。


蘇從記事起,就記得爸媽總是吵架,而幾乎每一次吵架,都最終會吵到「兒子」的話題上。她那時總是默默在院子裡對著月亮許願,求月亮婆婆趕快賜給自己一個真的「兄弟」。


她還以為,如果「領來了兄弟」,父母就不會吵架了,她也就可以叫自己想叫的名字「朵朵」了。


然而,兄弟後來的確是來了,父母卻仍然總是吵架,也沒有誰記得她曾經想被稱呼為「朵朵」。父母那些細思極恐的幹涉,嚴重破壞了孩子的身心界限(點擊)



於是她一直以來都很怕別人會不喜歡她,一直刻苦學習,不敢像弟弟一樣對父母撒嬌,結婚時就找了外人看來大不如她的丈夫,工作時又怕自己是新手會幹不出成績,就找了一家小的公司「蝸居」了起來。


她就怕差了哪一點,會被世界拋棄。


可事實上,捨棄自己的感受,也並沒有換來別人的尊重和愛惜。


於是問題的癥結是,她就像一些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一樣:怕被世界拋棄、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怕適應不了新變化……


可讓她最害怕的是,因為沒有養育好兒子,失去了最後一絲「價值」。現在看起來兒子其他的都還好,就是沒有安全感。


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極其需要媽媽時時在場。


而她六歲的兒子極其「懂事」,認同了媽媽的這個邏輯:是的,我的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我離不開媽媽。


小小的他知道,只有自己的安全感下降了,時時需要媽媽的陪護,媽媽才會多點安全感。


當不安全感烙進人格


還有很多的孩子,他們從父母的身上學會了不安全感,又為了父母,維持著那份不安全感。


就習以為常的夫妻吵架來說,那個被迫處於其中的孩子只能承受著這個不穩定的漩渦,並學著在漩渦中艱難地尋求生存。


有很多的孩子都在父母的爭吵中恐懼地哭泣,而這樣通常都只會讓父母變得更暴躁,甚至把孩子裹挾進這個矛盾中來。



孩子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總是趕快收起哭聲,鬆開抱著媽媽大腿的手,乖巧地擦去眼淚,默默反思今天是哪裡做得還不夠好。


這些被父母嫌棄、遠離的恐懼,烙在身體上,印在成長中,最終變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然後,當孩子們長大,帶著這些感受進入婚姻、進入職場,他們常常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提出正常的要求。哪怕現狀已經糟糕透頂,他們都要以維持關係存在為主要任務。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太過完美,或者說太過需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完美,他們不允許孩子釋放出任何對自己完美形象的攻擊,於是當孩子的向外攻擊始終被壓抑著時,他們也就向內攻擊,安全感也會下降。


遇到了質疑會首先檢視自己,想到了不同的答案會首先考慮對方是不是願意接納,而不是勇敢地認可自己。


在這樣的掙扎中,他們始終無法安心,對自己的價值、對他人的信任,都在一起降低。


面對不安全感,怎麼做


許多的父母都想知道,除了高質量的陪伴,除了儘量不把孩子完全交給隔代撫養,除了儘量不在孩子面前去爭吵,我們還能做什麼,才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當然,前提是也讓我們自己提高安全感。我想,可以這樣做:



·先學會讓自己在「此刻」安心


我們常常不是在「當下」沒有安全感,而是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想法讓我們失去了安全感。


比如我們總會讓「過去」的經歷影響我們對當下的感受,也總是會因為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而忽視當下的感受。


可能過去不被父母關注讓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值得他人的喜歡,擔心未來不會更好又讓我們不敢放棄現在已經危如累卵的局面。


但如果我們能回到自己此刻的感受中並學會勇敢地表達:不喜歡丈夫冷言冷語、不喜歡上司隨意安排工作、不喜歡同事風言風語,以及喜歡孩子專注沉靜的狀態等等,也許局面就會有變化。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和感受


在我們的假想中,孩子都是脆弱無力的,他們擔不住我們的狀態和想法。我們可能一不留神向他們展現了不好的情緒,卻從來不想跟他們解釋我們為什麼出現了這樣的狀態。


他們充滿質疑,卻不敢詢問;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也許我們可以嘗試著與孩子一起去探討家裡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正在經歷什麼、爸爸媽媽需要什麼、爸爸媽媽對未來是怎麼想的,以及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認可和期待等等。


如果是面對更小一些的孩子,我們可能要在培養安全感的過程中,多注意不要總是在陪伴中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或想法,不要總是以我們的思考結果去代替孩子的思考過程。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生活中常會見到一些孩子他們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自己去面對衝突。


而在安全感的建立中,能表達出自己想要什麼、自己怎麼想的、自己感受到了什麼,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現實中很多的妻子,不敢說自己渴望丈夫溫柔以待,不敢說自己其實早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更不敢說孩子已經成長得很棒了可以不必與自己捆綁那麼緊密。


所以,我們需要與孩子一起珍惜生活中的體驗機會,聽到孩子對某件事的感受和想法,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態度,與他們一起理解事情為什麼會發生。


安全感,可以簡單理解為是一種讓自己安心的能力。未來千山萬水,生活也會給我們多種體驗,如何在每一種經歷中讓自己都能尋到一份「安心」,的確是很重要的事。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安全感也許就是:爸爸媽媽一直在這裡,離你不遠也不近。


作者:一葉舟

本文首發於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公眾號,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這些舉動,一直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從小您在我眼中是一個嚴厲的媽媽,你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打我,只要一點點做不好,你就會叫我重新做過,我知道你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每次放學回家都少不了您的嘮叨,總是叫我幹家務,只要一做不好,你就罵我。每當我去同學家玩的時候,看著別人家的媽媽,我總是慕別人。
  • 如何修復孩子被破壞的安全感?
    我只好將兩個孩子都送回奶奶家,一個人回去照顧外婆。因為擔心二寶哭鬧,提前沒跟二寶說。她見我拿箱子,就要跟我。爸爸抱著她去陽臺,我趕緊出門走了。 後來,爸爸說,到奶奶家的第一個晚上,二寶整整哭鬧了一夜,父女倆都沒睡。陪外婆住院期間,我打電話回奶奶家,二寶都是抱著電話哭,很委屈,總是問:「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一個月後,我回來了。
  • 教會你建立、重建嬰幼兒安全感,以及避開那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坑
    其實,我們全家都特別的照顧她。可是,一整天下來,我發現這種特殊照顧反而讓她手足無措。那種狀態很游離,特別不親。Echo是個安全感受到破壞的孩子,我覺得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她和我們隨意起來。我們讀了一本繪本,叫做《我的愛一直陪著你》。
  •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比打孩子還可怕,你家孩子有安全感嗎?
    大家都知道,安全感這種東西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和自身從小所處的環境有關。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受父母的呵護和寵愛一路長大,那麼他的安全感肯定是發自內心的,到哪裡都有安全感伴隨。相反的,如果父母在家愛吵架並且毫不避諱的在孩子面前吵鬧甚至扔東西,孩子內心必定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而且童年的這種缺失,有可能會影響一生,這比挨打更可怕。看看父母是怎麼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的?夫妻之間不和諧孩子放學回家等來的不是香噴噴的飯菜而是爸爸媽媽歇斯底裡的吵鬧,而孩子還小,只會被父母嚇到。
  • 我們做的很多「好」事情可能都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經常被媽媽們提到的一個詞,也是在我們這一代媽媽中特別火熱的一個詞。然而,安全感這個詞卻像懸在大家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讓媽媽們提心弔膽,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媽媽們都問過不少這樣的問題: 孩子一哭我沒抱,會不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睡眠調整會不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特別黏我,是不是沒有安全感 大部分地方在談安全感時都非常學術,讓人聽了也搞不懂該怎麼做,反而會增加人的焦慮感。
  • 家長這些不經意的行為,正在破壞孩子寶貴的安全感,別不自知
    前段時間,朋友帶女兒來我家做客,期間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她女兒時時刻刻都需要媽媽陪。朋友去上廁所,孩子要在屁股後面跟著;朋友和我們大人吃飯聊天,孩子也要陪在身邊,其他小朋友拉她過去玩,她也不過去......旁邊人都察覺到了異樣,但礙於情面,不好說孩子舉止有異,只是婉轉地說「孩子喜歡黏著媽媽」「這孩子跟媽媽太親了」等等之類的。
  • 為什麼都不要我了:有遠見的父母不該做這些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但心理那顆被拋棄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在你心裡紮根,劇中尖尖說子秋最大的願望就是出現在李家的戶口本上,因此他對情感的區分是單一的,特別是尖尖和另一個哥哥在一起的時候,曾經類似被媽媽拋棄的感受撲面而來,說出了那句讓人揪心的話——為什麼都不要我!可見子秋還是及其沒有安全感,那顆種子隨著時間推移反而在慢慢長大,安全感並不是相處久了或者給了你認為的愛就能獲得。
  •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4個舉動,家長要及時陪伴,增進親子關係
    導語: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好,孩子也得到很好的物質生活。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大型遊樂場快樂的玩耍,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只要見到父母不在身邊,出現一些無精打採,甚至和朋友玩耍都沒有精神。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給孩子很好的物質條件,但是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教育,造成很多孩子安全感缺失。
  • 孩子被欺負,父母的幾種做法正悄悄破壞了他們的安全感,別不自知
    可這個小姑娘卻再也不過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了,非要一直賴在媽媽身邊不走。幾個朋友開始還勸說幾句,後來看小姑娘實在不願意過去,就不再說什麼了,其實大家都清楚,這孩子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這個詞聽起來雖然不陌生,但不少家長卻從未重視過,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安全感其實非常重要。
  • 孩子安全感認知誤區你還在犯?孩子怕生粘人,並非缺乏安全感
    文章/妮妮編輯/妮妮安全感會影響孩子對於事情的認知能力,也是孩子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很多家長都對孩子安全感問題極為重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很多家長都對安全感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
  • 破壞孩子安全感的5件事,父母別再做了
    兒時經歷的恐懼、創傷和被忽視會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從而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和行為。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壞卻只是一句話的事。「你再不乖乖吃飯,我就不要你了!」很多家長喜歡用「我不要你了」嚇唬孩子,尤其是不聽話的孩子。
  • 怎麼做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有些行為父母並沒有發現
    戀愛的時候,在情侶吵架時我們常聽到的一個爭論要點就是「我沒有安全感」。其實,安全感不僅在戀愛中重要,在家庭、夫妻關係以致年幼的孩子身上,都能看出安全感的充足與否,為孩子作出了怎樣的改變。今天我們就來說所寶寶所需要的安全感。
  • 一篇講透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建立,被破壞後該怎麼彌補
    文|秘籍君現代父母都知道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教育界裡有句話「養育孩子,六歲前用心,六歲後省心;六歲前省心,一輩子操心」,除去生活習慣、規矩的培養,說的更是孩子的安全感。可見,一對父母再精通教育,如果不重視孩子安全感建立,那麼孩子以後心理難免出問題,反之,一對父母即便再不懂教育,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大概率不會長歪。那麼,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其實,安全感這個詞,在心理學上叫做「安全型依戀」。
  • 只因沒處理好這件事,我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一位寶媽的自責
    「我沒到,一個國慶假期過去了,只因為一件事沒處理好,我就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小景說。小景的兒子現在3周歲了,一直以來都特別懂事/乖巧。平時她上班或者出差,孩子還會和她說「拜拜」,在她回家時,孩子也會上前和她擁抱。
  • 最毀孩子自信+破壞安全感的五句話,家長別再說了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務必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很多父母常說的打擊孩子自信+破壞安全感的5句話,說過的父母千萬不要再說了。姐姐,孩子一不聽話你就對她說「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哪裡來的安全感哪裡來的自信呢?被父母扼殺的自信是用再多的金錢都彌補不了的。
  • 孩子有依戀物是安全感不足嗎?傅園慧的經歷,讓謠言不攻自破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你好,我家孩子每天都要聞著一件衣服睡覺,好幾年了,現在破爛不堪,擁有依戀物是安全感不足嗎?需要帶去看心理醫生嗎?」這是前兩天收到的一條粉絲私信,語氣焦慮。他們把所有東西都認為是有生命的,因此會有對著玩偶說話,有自己喜歡的、破舊卻不願意扔掉的玩偶,媽媽的襯衫,爸爸的領帶……各種各樣的依戀物。有的會隨著成長被捨棄,有的卻一直陪著孩子。正是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依戀物存在的誤區,讓孩子也跟著過度緊張了。
  • 關注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以及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有這幾種明顯的表現,父母早知道,孩子早開心。孩子缺乏安全感,自然是沒有得到父母堅強的依靠;這時候,父母常常會想「我每天都精心照顧他,吃好的、穿好的、時刻擔心他受到傷害,怎麼會沒有安全感?」安全感的獲得並非全部由物質基礎提供,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心理的感覺。
  • 孩子的安全感怎麼培養
    我跟梅子深入了解後才得知,原來有好一段時間,梅子為了懲罰搗蛋的浩浩,故意藏起來,任憑德德喊都不出來,出來的時候還恐嚇德德說,「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這個舉動讓浩浩弟弟有了心理陰影。梅子跟育兒專家諮詢得到的反饋是她兒子缺乏安全感。
  • 孩子的安全感正被吞噬著,你卻渾然不知
    我意識到,不安全感讓他對我產生了一份防禦。他的舉動引起我的好奇,我走到班裡的一個角落坐下,想繼續觀察他。當我看他的時候,發現他也在看我,顯然他對我也很好奇。但是,當我們目光對視的那一瞬間,他會迅速地把頭轉到一側,不再看我。
  • 孩子害羞膽小愛哭鬧,許是缺乏安全感,這樣做來幫孩子重塑安全感
    每天總是哭著喊著不願意上學,拖著媽媽的腿哭個不停,無論媽媽怎麼安慰或者哄著都不挪一步,上個學特別艱難。其實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只要家長處理得好,慢慢的孩子就不會再抗拒上學。這樣其實很不好,在沒有預告下突然離開孩子會讓孩子更加恐懼不安,會擔心父母不要他了,破壞孩子的安全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