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部熱播劇《以家人之名》正在播出,原本是沒看的我,因為剪輯的一個鏡頭心瞬間被揪起來了。
這裡面最讓人心疼的人物就是「小哥子秋」,懂事的讓人心疼。
小時候是媽媽帶著,最信賴最依戀的就是媽媽,媽媽把子秋教育的謙遜懂禮貌,也非常能體諒媽媽的處境,當媽媽打算結婚時,孩子也是接受的,從這個場景中就能看到子秋的「懂事」;相似處境的尖尖就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她不想要後媽,表現的尤為排斥,與子秋有鮮明的對比。
難道子秋就不擔心後爸嗎?我想在子秋心裡也是擔心的,只是「懂事」地藏起來了!
之後更讓人心疼的是子秋心裡的被拋棄感,慢慢熟悉認可的爸爸不會成為爸爸,媽媽也不知道什麼走了,跟著外婆生活。不能說外婆不愛他,但現有的生活條件和外婆固有的觀念沒法讓孩子感受到愛,這個時候拋棄感高於其他感知。
所以,當「爸爸」看到子秋的生活時,爸爸不忍心可一個孩子就這樣過一輩子,他把子秋帶走了,這個時候的子秋比之前「更懂事」!他謙讓妹妹、半夜幫起來洗衣服、幫爸爸的店幹活、看電視獨自在一個角落裡、想吃西瓜有時候等到妹妹給了他才接著;因此,他很保護妹妹,子秋無疑是感恩的。
他幸運的是有接納他、愛他的爸爸和妹妹,他才能慢慢的融入新的環境,開始新的生活。但心理那顆被拋棄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在你心裡紮根,劇中尖尖說子秋最大的願望就是出現在李家的戶口本上,因此他對情感的區分是單一的,特別是尖尖和另一個哥哥在一起的時候,曾經類似被媽媽拋棄的感受撲面而來,說出了那句讓人揪心的話——為什麼都不要我!可見子秋還是及其沒有安全感,那顆種子隨著時間推移反而在慢慢長大,安全感並不是相處久了或者給了你認為的愛就能獲得。這就應證了我們常聽的那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心理需求,是來自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安全感能否產生,來自多方面用因素,有主觀的有客觀的,有物質上的有精神層面的,而家可以說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對孩子來說,家就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直接地方,孩子先在家庭獲得安全感,獲得力量,才能更好地與這個世界抗衡,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
但有些父母可能不知道,你的這些舉動給了孩子極大的不安全感!
一、嚇唬孩子:這是家長慣用的伎倆,當我們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束手無策的時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始嚇唬孩子威脅孩子,「聽話啊,不聽話我讓警察抓走你」!「好好吃飯,不然下次不給你吃零食了」,「別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趕緊寫完作業,不寫完作業別進屋睡覺了」!這是不是很熟悉?有些時候我們會為了讓小孩聽話,按照自己的規則做,就會有各種各樣恐嚇的語言來嚇唬孩子。孩子小很容易信以為真,於是孩子開始患得患失,一點安全感沒有,性格敏感內向、膽小害羞。
二、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家庭是孩子避風的港灣,父母的表情是孩子對這個陌生世界最開始的認識,那是幸福開心的笑,還是猙獰可怕的鬧,孩子是有感知的。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吹鬍子瞪眼睛,當著孩子的面大吵大鬧,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孩子看到這個畫面該是多麼恐慌。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會有兩個極端,可能敏感自卑,可能有暴力傾向,性格孤僻冷漠。
三、跟孩子哭窮:在現在這個物質並沒有那麼匱乏的年代,孩子的生活條件大多數都不錯,至少對比他們的父母會好很多,因此有些爸爸媽媽擔心,這樣的環境會不會讓孩子不懂的珍惜不懂得感恩,所以經常跟孩子哭窮,「那東西有什麼好玩的,那麼貴我們可買不起」;現在的教育也很重視培養孩子的財商,假設你只是在孩子面前哭窮,習慣性的哭窮而不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孩子會壓抑自己的正常需求,內心變得自卑沒有安全。且極有可能會被誘導,形成不正確的金錢觀。
教育是具有早期性和連續性的,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因此致仁教育呼籲大家關注家庭教育,重視家庭教育,讓我們給予好的影響給下一代,並讓這些影響傳承下去。關注公眾號 致仁家庭教育 領取免費課程,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幫助您解決家庭教育上的疑難雜症,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打造適合你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