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運搶票大幕已經拉開。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各大搶票軟體推出的「加速包」服務也加劇了競爭。很多搶票軟體都默認搭售「加速包」及意外險,律師稱這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搶票軟體提供「加速包」服務的有效性、代購火車票的合法性也被質疑。
毫無疑問,在票源緊張的情況下,搶票軟體的加價搶票行為破壞了原本公平的購票環境。從比網速到比技術,這種破壞性的「掠奪」行為鼓了搶票軟體公司的腰包,讓本分購票的消費者不斷邊緣化。
雖說,依照「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搶票軟體當前仍是合法的,行政或刑事處罰並無依據,但這種打擦片球的做法應該得到遏制。
其實,就目前搶票軟體的操作過程而言,與傳統的黃牛倒票行為並無多大差別,無非是利用了網際網路手段。對於傳統黃牛法律尚有明確規定,可一旦依附於網際網路,他們反倒成了漏網之魚。尤其是在緊張的春運,搶票軟體囂張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甚至加載了很多利益鏈,而且存在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
就這一點而言,即便沒有法律規制,相關部門的監管也不能缺席。任由搶票軟體無限制的打擦邊球,很可能最終演變成灰色產業鏈,更加威脅到公共資源的使用。
有專家說,網絡搶票軟體滋生了很多網絡黃牛,利用搶票工具拿票從而牟利。其實,這是搶票軟體與黃牛在資源剝奪上的不謀而合。面對同一個購票環境,技術先進的佔了優勢,而那些沒有技術設備支撐的只能苦苦守候,一遍遍刷票無果,「弱肉強食」的資源搶奪必然與倫理道德相牴觸。
原本可以通過正常渠道搶到票的消費者敗給了搶票軟,也加劇了「一票難求」緊迫感,從而在輿論的渲染中更多的人自願加價購票,其結果就是原本正常價格的車票自己還得加價買回來。最可惡的是這種糟糕的環境也將民眾的情緒直接引向鐵路部門,原本運力充足的鐵路面對瞬時的人流增量也難免捉襟見肘。
有專家預測這種行為將來可能納入「倒賣車票」「非法經營」「破壞計算機系統」等行政或刑事處罰的範圍。但顯然這種呼聲太微弱,發聲的人太少,難免會淹沒在輿論的汪洋中。但反過來想,我們真的要向搶票軟體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