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2日 周三 今天晚上參加了女兒在藝海的家長會,說起家長會,無論校內校外,總共我也就參加過三次而已,「屈指可數」4個字都用不完,說來真的不夠合格。
此次會議由張校長親自主持,有600多名家長參加。只見她始終面帶微笑,條理清晰地將要求與希望用輕鬆的語調傳遞出來,使聽者不會有壓迫之感,極好地把握了溝通的舒適度,我猜想她應該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和專業與人溝通術
講到專業的畫畫課,尤其是最低段的蝸牛班,張校長聲稱配備的都是最有耐心且表演能力很強的老師。聽到這裡我愣了一下,但很快我就贊同了她的觀點。當孩子初次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與一堆陌生的人在一起開始學習畫畫,心理上難免會緊張,但是,如果遇到了耐心而又極具表演力的老師關注著孩子,孩子內心的認同感被激發,從而產生喜愛畫畫的興趣,那麼第一步成功了,接下來就容易多了。
聽到她舉的這個例子,我就想到作為父母管理一個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很小的時候給他一個正確的導向,樹立規矩意識,切不可以「他這麼小知道什麼,今後他會明白的」理由來放任孩子,相信後面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會受苦的,不是成績上的,而是行為習慣上的。
為此,再次聯想到教學,如果把小學階段分成低中高三段,那麼一二年級就是最重要的段,也是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最重要的時期,一旦錯過,後面就一直行走在不斷迎接新的錯誤,還要不斷回頭糾錯的路上,錯錯相逢,永遠沒有辦法做到利利索索走路,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不利的。因此,一年級一定要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不追求成績,但一定要注重養成教育,只要有了這個做保證,好成績就會應運而生。否則就只能像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中的那個人一樣,不管根和葉子的成長,成天念叨的都是:我要的是葫蘆,最終卻一無所獲。
在講座進行到一半時,就有家長不停的發消息:「會議什麼時候結束?這個會到底是開給家長還是開給學生的?孩子到底怎麼上課?具體怎麼收費,錢應該交給誰?」等等一堆的話。其實我想說,認真聽,不必問,答案全在直播中。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又想到了一個詞語:傾聽。在這個躁動不安的社會,人人追求獨特個性的時刻,傾聽便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善於傾聽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當別人發言的時候,我們不著急去詢問或者辯解,而是先要學會傾聽,學會聽聽別人在說什麼,心裡開始思考,然後再做判斷,也許正確率會更高一些,彎路也會少走一些。
當看到張校長嗓子不舒服時,也有不少家長表示了關心,希望她能多喝水,也希望她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講,說實話,這是暖心的一幕。而我在眾人面前卻只能做沉默的那個人,實在是因為我很不擅長在別人面前露臉,這樣是不好。從班主任的角度來看,與這樣類型的家長交集會很少,幾乎沒有存在感;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默默地盡好自己的職責,管理好孩子,不給別人添亂,只要孩子優秀,總會等到發光的時刻。而這樣的被動狀態恰恰就是我現在工作的狀態:做好本職,偏於一隅,默默無聞,反而自有一份心安與滿足,也許是太沒有追求了吧。
今天的家長會歷經1小時20分55秒,張校長全程都在強調品牌與專業性。是啊,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哪個領域,專業性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與信賴。隨著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人們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到高級餐廳吃飯除了享受美味,其實更享受的是一種服務;到機構去學習,想要獲得的是知識與成長,而不是花裡胡哨的噱頭;來到一座城市,不是被高樓大廈所吸引,而是被它的文化內涵所震撼……
於是專業性成了這個時代進步的標誌。如果你想在某一個領域站穩腳跟,那就必須在自己的專業性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會獲得更多的認同與自信,而這往往才是人內心最缺乏的,也是急需補充的部分。一旦擁有,潛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