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突發疫情、市場停擺等綜合因素影響,今年車市整體增速為負。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國內車市零售銷量累計增速同比下滑8.3%,今年上半年連續6個月銷量增速為負。尤其是在2月,銷量同比下滑78.7%,而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不少車企都先後下調了銷量目標。
和去年相比,上汽大眾銷量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波動。根據上汽集團(600104.SH)發布的11月產銷快報,上汽大眾今年前11個月累計銷量約為134.8萬輛。有機構預測,上汽大眾今年全年銷量或將在150萬輛上下。
行業人士分析認為,上汽大眾銷量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尤其是全球汽車行業的晶片供應短缺,很大程度制約了上汽大眾下半年的產能供給;當然作為連續多年處於車市頂端的企業,生產受限或許也是一個很好的喘息間隙。這個即將過去的2020年恰恰是上汽大眾的調整之年,企業從注重「量」向注重「質」轉變,這些因素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汽大眾的終端表現。
疫情影響不可低估
對於往年銷量基數較大的上汽大眾而言,其也受到了疫情不小的衝擊,疫情放大了其庫存體量。有分析人士表示:「去年上汽大眾年底體量大,但庫存相對處於合理區間。年初突發的疫情放大了幾倍的庫存量,影響到了終端的出貨和盈利水平。」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事實上,疫情除了給車市銷售按下了「暫停鍵」,還對汽車生產端也造成了影響。最初是國內市場短時間難以復工復產,之後是海外市場受到衝擊,使得供應鏈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和自主品牌相比,不少合資品牌的進口零部件更多一些,因此受到衝擊更大。」一位關注汽車上下遊產業鏈的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值得關注的是,受疫情影響,全球晶片短缺影響近期在逐步擴大。據了解,疫情使得生產晶片所需的晶圓和半導體產能緊縮,造成晶片產能不足。同時,有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電子消費品市場的需求趨勢一直看漲,因此大量晶片產能向電子消費品客戶轉移。
「受此影響,大陸和博世兩家零部件供應商的ESP和ECU控制單元無法及時供應。下半年全球汽車晶片供應不足給上汽大眾帶來了很大影響。二、三季度時產能緊張,從四季度開始,公司部分車型遭遇了晶片供貨不足而停產。這種影響預計將延續到明年一季度。」上汽大眾內部工作人員表示,上汽大眾在晶片供貨不足的情況下,進行了供貨次序的調整,優先保證大眾品牌的產量,這對斯柯達品牌的產能造成了一定影響。
此外,上述工作人員還表示,2020年是上汽大眾的產品小年,僅有昕銳、威然、途觀X三款全新產品,產品布局周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上汽大眾終端銷量表現。
「大象轉身」產品結構持續改善
「2020年將成為車企調整之年」已經是不少車企高管的共識。「將不利因素消化掉並作出優化調整」、「深化變革,苦練內功」、「注重從『量』向『質』轉變」也成為不少高管今年嘴裡的頻用詞彙。
對於上汽大眾而言,今年同樣是盤整向上之年,尤其體現在清庫存層面。
根據汽車流通協會數據,自2019年開始至今,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均位於警戒線之上,甚至今年2月汽車經銷商庫存係數為14.8。按照慣例,庫存係數的合理範圍在0.8~1.2之間,如庫存指數增高,經銷商經營壓力和風險都會變大。
記者從上汽大眾多家經銷商處了解到,去年經銷商庫存壓力比較大,特別是疫情又進一步放大了庫存壓力,今年以來企業一直在協助經銷商去庫存,現在經銷商庫存已基本恢復到合理水平。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上汽大眾的調整已有初步成果,其成績單中也有不少亮點。如,上汽大眾大眾品牌在前11個月終端銷售124.9萬輛,繼續蟬聯單一汽車品牌銷量冠軍。同時,上汽大眾的產品結構有所改善,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得到了提升。2019年,上汽大眾A+級車銷量佔比為60%,今年這一數據已經提升至62%。
「上汽大眾將2021~2022年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平安證券在分析研報中認為,基於MEB平臺的ID.家族電動車和上汽奧迪項目將成為上汽大眾未來銷量增長點。
據了解,上汽大眾未來1~2年將有10款以上全新產品或者改款產品上市,其中包括ID.4 X在內的三款MEB車型,以及途昂、途觀L、帕薩特、新明銳等產品。「未來3~5年,產品研發和規劃重點將是中高端產品和產品結構的定位上升。」上汽大眾方面表示。
東方證券認為,明年新款途觀、MEB平臺電動車等車型上市,以及奧迪車型的陸續投產之後,上汽大眾也將成為上汽集團未來盈利增長點。
伴隨著 ID.系列電動車的推出,上汽大眾已經落地了全國首家數位化城市展廳 ID. Store X,並推出為新能源車型專屬定製的代理制營銷模式。未來一年半,上汽大眾計劃推出40多家展廳。上汽大眾方面認為,這些都將是企業未來新業務增長點。
用「大象轉身」來形容上汽大眾在產品、渠道、用戶層面的轉變再貼切不過。在2020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能夠下定決心拋棄經營定式,關注用戶體驗、產品結構、經銷商健康度和企業未來戰略,這需要十足的決心。不過,有分析認為企業轉型也將是一個較長周期的過程。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