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長大了,識別人臉的大腦區域也在變大

2020-12-22 果殼網

對於社會性動物人類來說,社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就是要認清別人的臉。不幸臉盲的話,真是會窘態百出。人似乎天生就對人臉的結構比其他圖形更為敏感,小嬰兒出生不久,就會對人臉格外感興趣了。這項技能甚至會「溢出」——你有沒有在牆上、家具上、蔬菜上看到人臉圖形的經歷?

針對這麼重要的認知功能,大腦不敢馬虎,專門指定了一個負責人臉識別的腦區,叫做梭狀回(fusiform gyrus)。此前被科學界廣為接受的事實是,從青少年到成年的發育成熟過程中,人類大腦皮層的體積是逐漸減少的,但最近《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個新研究卻告訴我們,負責人臉識別的梭狀回搞特殊,從兒童到二十多歲的成年,它的體積是不斷增長的!

黃色區域即為梭狀回。圖片來源:wikimedia

大腦成長前傳:斷舍離

科學家們開始有規模地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大腦是如何發育的,歷史並不長,也就十五年左右的時間。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發展,讓研究者不用再巴巴地等著稀有的腦標本,而是可以直接在電腦上看到各個角度的大腦圖片。

早在1999年就有人發現,大腦前額葉的灰質體積從出生開始逐漸增加,12歲左右到頂峰,之後開始不斷減少,直到成年。後來的研究在其他大腦皮層也發現了類似的發育規律,包括與記憶等功能相關的顳葉、腦運動區、腦感覺區等等。

大腦灰質減少乍聽起來不太像件好事,其實不然。

灰質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大腦剖面看起來為灰色的部分,在顯微鏡下,會看到其中許許多多的神經元細胞之間互相連接和溝通,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超級網絡。可以想像,如果網絡連接過於龐雜和混亂,會給信息溝通帶來麻煩。所以大腦會逐漸像剪樹枝一樣修剪掉沒有用的連接,使有用的連接更好成長。磁共振影像上看到灰質體積減少時,大腦實際發生的變化就是神經連接的修剪。這就好比斷舍離,給神經連接做減法,帶來的是更成熟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這一結論後來被不斷驗證,目前已經是廣為接受的關於大腦發育的事實。

但是,關於大腦發育的研究總是不缺意外。在1月發表的這篇文章裡,格裡爾-斯佩克特(Kalanit Grill-Spector)和她帶領的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報導,梭狀回這個腦區的體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大的。

大腦成長新傳:抽新枝

格裡爾-斯佩克特和同事對22名兒童和25名成人做了大腦的形態掃描,以及完成面部識別任務時的功能掃描。通過功能掃描,他們確定了和面部識別相關的腦區,之後用定量MRI的分析方法對這一腦區(也就是梭狀回)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發現,成人組的梭狀回實質體積要比兒童組大12.6%,而且年齡越大,這一腦區的實質體積越大

為了進一步證實從腦影像得到的結論,他們和德國同行合作,研究出了一種方法,把腦影像上看到的區域對應到實際的大腦標本上。通過這個方法,他們看到,隨著年齡增長,梭狀回腦區的確在發生組織增生。為了探討這種變化是否具有特異性,研究者還同時觀察了負責地點識別的腦區,結果發現,這一腦區卻沒有發生和年齡相關的變化。之所以選擇地點識別區,一個原因是地點識別和臉部識別都屬於視覺識別,功能上有相似性,而且地點識別也有明確的對應腦區,之前的研究也經常用二者進行比較。

前面說了,發育中的灰質體積減少伴隨的是功能的成熟,那灰質體積增加又意味著什麼呢?腦區大小和功能的關係從來不是那麼簡單。在這之前,我們已經知道,從兒童到成人,隨著社交圈子越來越大,臉部識別能力也是逐漸提高和成熟的。而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和大腦成熟過程中整體的灰質體積變化趨勢不同,臉部識別功能成熟的基礎,是相應腦區灰質體積的增加。研究者進一步分析說,對這個過程貢獻最大的,是從神經元發出的粗短分支——樹突的增加和生長。就是說,梭狀回中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數量有了可觀的增加。

那麼,為什麼雖然地點識別對於人類來說也很重要,但是其相關腦區的灰質體積卻沒有變化呢?發展心理學和生活常識都告訴我們,社會認知能力是人類發育過程中最晚成熟的認知功能,與社交密切相關的臉部識別能力也比地點識別能力成熟得要晚,結構變化自然也會持續更長時間。 

人臉識別的功能如此重要又如此敏銳,有時會讓我們在不存在人臉的地方發現一張臉。圖片來源:imgur

這個結果出乎研究者的預料,也挑戰了我們對大腦發育的認識。大腦成熟的過程中,灰質有可能減少也有可能增加,神經連接可能修剪也可能新生。不管是加法還是減法,對大腦變化的認識似乎總在超出我們的想像。(編輯:odette)

參考文獻:

  1. Blakemore, S.J. (2012).Imaging brain development: the adolescent brain. Neuroimage,61, 397–406.
  2. Gomez, J., et al. (2017). Microstructural proliferation in human cortex is coup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ce processing. Science, 355: 68-71.

相關焦點

  • 破譯大腦識別人臉原理:人臉識別判斷人貧富程度,準確率53%
    新智元「(ID:AI_era)多倫多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臉能夠洩露我們的經濟地位,這是因為與生活經歷相聯繫的表情會在臉上留下印記。研究者稱:平靜的人臉部表情是一個可以用來判斷人的經濟狀況的因素,並且可以影響人際關係和職場的成功。
  • 百度大腦人臉識別新產品及夥伴計劃發布會在深圳召開 發布8項新品...
    9月26日,人工智慧行業領軍者百度在深圳舉辦了百度大腦人臉識別新產品及夥伴計劃發布會,披露了3項全新發布、5項全新升級的8大能力,全鏈條推動人臉識別技術在身份認證、視頻監控、娛樂互動等細分場景下的落地進程。
  • 基於人臉識別的計算機模型揭示了大腦是如何迅速產生豐富視覺圖像
    這種全新的模型假設當大腦接收到視覺輸入時,他能夠快速地執行一系列的運算。與此不同的是,圖形生成程序是使用這些運算步驟去生成人臉或其他物體的二維圖像。據研究人員聲稱,這種被稱為高效逆轉圖形(efficient inverse graphics,EIG)的模型與所記錄的靈長類動物大腦面部選擇區域的電子脈衝有些相關,這或許表明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與計算機模型的運行方式大致相同。
  • 好玩的數學:快速批量人臉識別、提取和人臉區域的模糊化處理
    在很多包含人像臉部的新聞報導中,很多時候希望將出現的人臉特徵模糊化,這樣的處理,一般在圖像數量比較少,並且每個相片中的人臉數量比較少的情況之下,這個操作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如果照片的數量非常多,每張照片中的人臉數量也比較的多的時候,這個時候處理工作量就非常大了!
  • 百度人臉識別技術又進階啦!佩戴口罩也能「刷臉識人」
    當人與人最舒適的距離是「你離我遠點」時,AI正以一種溫暖的方式靠近你們,帶來特殊的安全感。最後,人臉識別系統一般包含人臉檢測、跟蹤、活體檢測、識別等多個模塊,佩戴口罩對系統中的每個模塊都是嚴峻考驗。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巨大挑戰,百度視覺算法團隊進行技術攻堅,成功解決了戴口罩人臉識別的難題。關於遮擋帶來的信息丟失問題,百度視覺算法團隊讓算法更加關注口罩遮擋外的部分,加強對眼部區域的特徵學習,將佩戴口罩、帽子等遮擋帶來的信息丟失降到最低。
  • 百度大腦開放戴口罩人臉識別AI能力 不摘口罩刷臉通行保障復工
    疫情期間,當戴口罩成為全民出行的「剛需」時,公共場合下快速智能檢測,所有人是否都正確地佩戴了口罩便也成了當下急需的智能技術。早在2月13日,百度就在業內首個宣布開源口罩人臉檢測及分類模型, 該模型可以有效檢測密集人流區域中的所有人臉,並判斷其是否佩戴口罩,目前已通過飛槳PaddleHub對外開源。
  • 「刷臉」開啟的AI熱浪 百度大腦人臉識別新產品及夥伴計劃發布會等...
    提起人臉識別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告別排隊,刷臉就能支付的超市;還是告別黃牛,刷臉就能自助掛號建檔的醫院?其實,「刷臉」的時代早已到來,並且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已經超越你的想像,而這些背後都是強大的AI在支撐。9月26日,百度將來到深圳舉辦百度大腦人臉識別新產品及夥伴計劃發布會。
  • 百度大腦最新發布人臉合成圖甄別能力,人臉識別活體檢測更安全
    當今生活中,無論金融理財、醫療社保,還是登錄社交帳號、刷臉考勤,通過「人臉識別」核驗用戶身份已十分常見。人臉識別中的活體檢測,普遍通過動作檢驗或靜默驗證,證明是「真人」而非圖片,其解決了用列印、翻拍照片、面具等通過人臉識別的問題,但依然有部分用戶上傳AI變臉、換臉等合成視頻企圖矇混過關。
  • 從心理語義學維度看人臉識別
    此外,隨著人的成長和衰老,頭部、面部的結構和特徵也會發生變化,皮膚、輪廓以及毛髮顏色等都是人臉識別的參考因素。因此,在探討人臉識別問題的過程中,學界需要不斷創新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挖掘人臉識別機制。  多視角思考人臉識別機制  人臉識別的本質是複雜的,其研究是現代認知科學的關鍵構成要素之一。
  • 以貌取人 人機大戰裡的人臉識別技術
    刷臉」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它是眼下研究很熱門、發展很迅猛的人身識別技術的一種,即人臉識別技術。你可能會說,不就是看臉識人嗎。沒錯,除了極端嚴重的「臉盲症」患者,我們識別一個人最原始、最自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臉。相信您已經看過了最新一期的《最強大腦》,百度機器人對戰人類的人機大戰,又一次勝利了。
  • 市場嘗鮮戴口罩人臉識別|人臉識別|中關村科學城|姚顯駿|商湯科技
    但目前人臉識別領域能夠盈利的企業還不多,市面上更是流傳企業為拓展市場不惜虧本的聲音。而這項技術涉及的個人隱私風險的問題更不容忽視。需求旺盛在北京通州區,約一千餘平米麵積的售樓處內,從入口到沙盤,再到談客區和衛生間的路徑等6個公共區域都安裝了人臉檢測設備。
  • 市場嘗鮮戴口罩人臉識別|商湯科技|人臉識別|中關村科學城|姚顯駿
    但目前人臉識別領域能夠盈利的企業還不多,市面上更是流傳企業為拓展市場不惜虧本的聲音。而這項技術涉及的個人隱私風險的問題更不容忽視。需求旺盛在北京通州區,約一千餘平米麵積的售樓處內,從入口到沙盤,再到談客區和衛生間的路徑等6個公共區域都安裝了人臉檢測設備。
  • 深扒人臉識別60年技術發展史(附國內人臉識別科技企業名單)
    最近歌神張學友變阿SIR,演唱會上頻頻抓到罪犯,將人臉識別技術又一次推到了大眾的視線中。要說人臉識別技術的爆發,當屬去年9月份蘋果iPhone x的發布,不再需要指紋,只需要掃描面部就可以輕鬆解鎖手機。任何技術一旦進入智慧型手機這個消費市場,尤其是被蘋果這個標誌性的品牌採用,就意味著它將成為一種趨勢,一個智能設備的標配。
  • 人臉識別變看片神器 圖片搜素有毒!
    (原標題人臉識別變身看片神器,助宅男用圖片來搜色情主播)用戶可通過上傳照片來選擇和照片中的人長相相似的色情主播。Megacams 的宣傳文案如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特別的人,他們希望在平臺上找一個面容相似的人滿足他們的幻想。然而,文字搜索並不便捷,還好我們有圖像技術,人臉識別就是尋找他/她的最好解決方案。官方介紹稱,Megacams 的主播庫有 180000 人 ,平均 5000 人會同時在線。
  • 百度「口罩人臉識別」能力依然快準狠 有人要抄作業嗎?
    當人與人最舒適的距離是「你離我遠點」時,AI正以一種溫暖的方式靠近你們,帶來特殊的安全感。最後,人臉識別系統一般包含人臉檢測、跟蹤、活體檢測、識別等多個模塊,佩戴口罩對系統中每個模塊都是嚴峻考驗。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巨大挑戰,百度視覺算法團隊進行技術攻堅,成功解決了戴口罩人臉識別的難題。關於遮擋帶來的信息丟失問題,百度視覺算法團隊讓算法更加關注口罩遮擋外的部分,加強對眼部區域的特徵學習,將佩戴口罩、帽子等遮擋帶來的信息丟失降到最低。
  • 疫情加速百度人臉識別變革:戴口罩也能準確識別,迅速上線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疫情之下,口罩識別有多難,問問你的iPhone用戶朋友就知道了。在「刷臉時代」,戴口罩的人臉識別已然成為一個大問題。傳統的人臉識別算法,已經無法hold住這種大面積遮擋情況,主要難點有三:一張口罩「封印」半張臉,直接丟失大量臉部特徵;短期內無法收集大量戴口罩人臉圖像,算法訓練難度大;
  • 從人臉識別到「無臉識別」,經濟學人主編表示很擔心
    作者:Tom Standageis譯者:張冬君 胡祥傑【新智元導讀】人工智慧對社會的滲透遠比你能看到的更多。但是,不少人對技術的進步是表示擔憂的,比如《經濟學人》副主編Tom Standageis。下文是《經濟學人》副主編Tom Standageis在1843magazine上談人臉識別所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應的文章。如果你收到一條消息,上面直接稱呼你的名字,而發送人是昨晚在酒吧見過你的陌生人,這種情況你會作何感想?大多數人會覺得這讓人毛骨悚然。
  • 人臉識別硬核知識你知道多少?
    人臉檢測是指從一張圖片中識別出屬於自然人的部分圖像區域的一種產品技術,也是人臉識別技術研究的初衷。 人臉檢測最開始的應用是在數位相機上面,數位相機人像模式的基本原理就是對取景框中的影像進行處理,識別出其中屬於自然人的圖像區域,並將相機設置對焦在這個區域上,這樣拍攝出來的圖片中人臉就比較清晰。人臉檢測技術目前有如下兩種發展方向: 1.
  • 「關注」人臉識別技術細節科普:從「流浪地球」的MOSS說起
    歌神張學友的演唱會上,警方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抓逃犯共計55人。歌神:「我為人臉識別技術代言,為自己鼓掌。」唱會人臉識別安檢系統(圖片來源於網絡)這不禁激起了小編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崇拜,也讓小編不禁產生了想要了解人臉識別的好奇心。於是,小編特意採訪了人工智慧方面的有關專家,寫下這篇科普文。
  • 人臉識別將用於尋找走失兒童
    在AlphaGo的升級版——Master,連勝60位世界級頂尖棋手後,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度」,在《最強大腦》的人臉識別中也戰勝人類選手。上周五晚,第四季《最強大腦》在江蘇衛視首播。而全場最大看點則是「人機大戰」,人類「最強大腦」王峰2:3惜敗於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度」。《最強大腦》幕後首席科學團總顧問、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稱:「 小度 在人臉識別領域暫時排名世界第一,從計算的難度來講,甚至可能會超過現在特別火的Alph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