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後期印象派」代表畫家P.Gauguin簡介與賞析

2020-12-13 聞是藝術

高更戴帽子的自畫像

保羅.高更(P.Gauguin ,1848-1903年)

保羅.高更(P.Gauguin ,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雙子座)。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谷同為美術史上著名的「後期印象派」代表畫家。他的繪畫,初期受印象派影響,不久即放棄印象派畫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東方繪畫的線條、明麗色彩的裝飾性。他到法國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島—布爾塔紐,與貝納、塞柳司爾等先知派畫家一起作畫,成為這個「綜合主義」繪畫團體的中心人物。他也到過法國南部的阿爾,與梵谷共同生活兩個月,但卻導致梵谷割耳的悲劇。(詳情《高更與梵谷關係介紹,梵谷和高更驚心動魄62天》)

高更工作中的自畫像

高更在技法上採用色彩平塗,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布道後的幻想》就是這種藝術處理的代表作。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於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其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一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鮮花

這是一幅頗具神秘含義的作品,畫家描繪了一位裸體少女的形象。畫家以夢幻的手法,賦予畫面以寂靜的氣氛,少女無拘無束地躺在原野上,享受著空曠寂寥的自由與愉快。所謂《失去童貞》,意指畫家內心純正的願望,在虛偽醜惡的都市喧囂中早已被玷汙了,然而這個願望正像島上的土著少女一樣潔白無暇。畫面上那隻小狐狸,意味著環境的原始野性。作品色彩單純,呈現出平面感,原始人取代了農民形象,大自然成為人間樂園,顯示了畫家無憂無慮的心境。

對著塞尚的靜物蘋果的女子

高更藝術特點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簡化和色彩的裝飾效果,但還沒有擺脫印象派的手法。後來多次到法國布列塔尼的古老村莊進行創作,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版畫及東方繪畫的風格感到興趣,逐漸放棄原來的寫實畫法。由於厭倦城市生活,嚮往仍處於原始部落生活的風習和藝術,高更不顧一切,遠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上去生活和畫畫,直到去世。高更以極大的熱情真誠地描繪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線條和強烈的色塊組成,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裝飾效果。高更的藝術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他被稱為「象徵派的創始人」。

高更在巴黎時就反對印象派那種「純客觀主義」。他強調繪畫應抒發自己的感受,讓主觀感覺控制畫面。西方評論家稱他的畫法為「景泰藍主義」--大膽的單線平塗色,黑線勾邊。自從19世紀末西方出現了攝影術後,繪畫上要求革新的呼聲更為強烈,對法國古典主義那種細膩的油畫描繪方法,幾乎一致表示唾棄。畫家們要求在畫面上尋找新的藝術語言。他們認為,畫面上的物象不應與實際對象完全相似。凡以線條、色彩和體塊組成的形象,應有畫家自己的情感形態。一句話,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 這一幅《大溪地少女》就具有上述這種單純的"原始之美"的特點。在這裡,透視遠近法沒有了,色彩是經過整理和簡略了的,人物也缺乏立體感,但這一切所構成的色調是令人興奮的。它的裝飾性帶來了一種粗獷的部落生活氣息。海島上的濃鬱色彩和土人們的純樸勞動生活與性格,確實給高更的畫面帶來了特殊的風採。

蓬艾文洗衣婦

高更後期在大洋洲度過的這段時間裡(1891~1893年和1895~1901年在大溪地島;1901~1903年在多米尼克島),是他的創作的最成熟和最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他專心致志地畫大溪地人,畫她們的生活風俗和宗教儀式。他在這個島上找到了能夠最充分地表現玻里尼西亞地方的色彩,找到了不同於歐洲人形象的毛利人的狀貌。這裡的黃色、紅色、雪青色、綠色,搭配得那樣明亮、清晰,就連太陽本身,有時也與其他地方不同。半裸的毛利人的金黃色身體,以及他們身上風格化的裝飾,使他如醉似痴。

小布雷頓沐浴者

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他把虛構和象徵的造型放入畫裡。用平塗的單純色彩加以渲染,加強了繪畫的神秘性和奇異性因素。他還想出一些包含許多意思的名稱,用作繪畫的標題,讓人從圖畫中尋找它潛在的含義。這些色澤鮮明,題目費解而形象又頗具原始野性的明快作品,與其說是把這個奇異世界的生活具體化,不如說是在體現玻里尼西亞這塊殖民地民族的人性。

魯林夫人

高更藝術成就

高更出於對歐洲文明和傳統藝術的懷疑,索性離開歐洲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島和土著人長期生活在一起。他以率真、單純化、近於原始藝術的造型和配色 ,表示大自然提示帶給他的感受和他對島上「大自然的寵兒」的心儀傾慕。出於主觀情感的濃烈,他和再現性創作告別,以某種「暗示」和「象徵」代替敘事性描述,以對平面的自由支配代替了透視、光影、立體、造型燈法則。高更代表作我們《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憑藉島民厚樸的、天真無邪的形象,以畫家那種獨特的單純、粗放、遠古、唯美的裝飾風語言,對生命和宇宙尋求答案,發出一個理性的、恆古的問天。

紅頭髮的女子和向日葵

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裝飾效果。他的作品也不為人們賞識,甚至連印象派大師也斥責他的畫風,他的畫描繪了別人沒有發現的美--質樸的原始美。 他以極大的熱情非常真誠地描繪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高更的藝術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他被稱為象徵派的創始人。野獸派和表現主義繪畫就是在高更和凡高的啟示下發展起來的。

梵谷油畫:《高更的椅子》

解讀:表現椅子的主人高更離去後梵谷的寂寞和孤單。放在空椅子上的書意味著巴黎的藝術界,並且暗示高更的行蹤。高更對梵谷而言,就像是這張畫中所表達的,是黑夜裡的明燈。然而就在梵谷畫了這張畫的同時,兩人的關係亦宣告結束。

《梵谷的椅子》,1888年

梵谷於1888年12月畫了自己和高更的椅子,這張是《梵谷的椅子》,畫中充滿了孤寂的氣氛。

高更畫作多描繪島民原始風俗與儀式,人物造型渾厚豐實,色彩大面積平塗,線條輪廓醒目,富於象徵意味和裝飾效果,對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響較大。「高更不僅是偉大的藝術家,而且是良師益友。高更喜歡讓人明白:一幅好畫應相當於一個好的行為。……當你和他接觸時,你就不能不想到一定的責任。」從藝術史上說,高更是象徵主義的主導性人物,各種原始主義的先驅,風格主義的大師。他具有在思想、感受與視覺形象三者之間保持神秘平衡的能力。

高更 手裡拿著芒果的女子

他厭惡資本主義的文明社會,包括傳統的藝術趣味。他不但對埃及古代繪畫很感興趣,而且嚮往仍處於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們的風習和藝術,被稱為原始人產最高典型。他不顧一切,遠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上去生活和畫畫,直到去世。

高更人物肖像代表作品欣賞:

半裸的兩位大溪地婦女、大溪地婦女、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阿爾的舞廳、黃色基督、裸體習作、遊魂、我們朝拜瑪利亞、大溪地少女、神日/敬神節、母親像、梵谷在畫向日葵、美麗的恩琪拉、永遠不再、雅各與天使格鬥、失去童貞、手拿芒果的女人、芳香的土地、獻給梵谷的自畫像、綠色基督、大溪地,歡樂

獻給梵谷的自畫像

獻給梵谷的自畫像(悲慘世界) 高更作品賞析

這幅高更《獻給梵谷的自畫像》中,你似乎都能聽到高更在冷笑:「哼,沒錯,我去窯子就是為了那個。」但正是這種創作的感覺,讓來到阿爾勒的梵谷決定拒絕那種可疑的愉悅,或者至少限制了自己兩周才去一次。當他們交換肖像時,梵谷把自己畫成佛教的和尚一般(獻給高更的自畫像),頭髮很短,背景是青瓷般的綠,讓人陷入沉思。而高更把自己畫得好像在挑釁,他的頭似乎是一刀一刀鑿出來的,如同非洲或是印加武士的半身像。後牆上有一幅埃米爾·博納爾的肖像,那是他們共同的朋友。肖像下面,高更寫下了富有同志情誼的題詞:「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靜物和芒果

高更靜物和抽象畫欣賞:

向日葵、靜物·曼陀林、素描作品、有水果的靜物/水果盤與檸檬、籃中的花束、高更的椅子、有拉瓦爾側臉的靜物組合

靜物和鸚鵡

大溪地橙子

高更風景畫代表作品欣賞:(高清)

布列塔尼的豬倌、阿里斯康道路、布列塔尼的風景、熱帶植物、大溪地島的牧歌、伊埃納橋附近的塞納河、布列塔尼的乾草堆、海邊田地、大溪地島的牧歌、馬提尼克島的風景、大溪地:在海邊、懸崖上的吹笛人

高更 布列塔尼豬倌

高更 布列塔尼豬倌賞析

1888年《布列塔尼豬倌》這幅畫裡用的是勾黑邊的色彩平塗。這些平塗面是彼此對立的,為的是不依靠中間調子而表現出空間感。有些色彩畫得很隨便,不能反映現實:林子是紫色、橙黃和紅色,山是紫褐色,石頭是粉藍色,房子是白色和藍色,豬是黃色,放豬的孩子穿的是藍色和紫色的衣服。

1881 畫家巴黎的家

總之,這幅畫的整體在形和色上是統一的。它的獨立自主性已經達到這種程度,即為了創造一個具有獨立生命——藝術生命的客體,藝術家的視覺就會不符合現實的視覺,就要從後者中抽象出來。某些次要的細節還很像印象派,不過畫面總的風格已是另外一種,即建立在新理論的基礎上;高更將把這種風格發展下去,並且至死不渝。

他稱這種風格為「釉彩派」和「綜合法」。確實,這裡一片片顏色是像景泰藍(Cloisons)那樣平面分布的。這是走向平鋪形象而不要像塞尚那樣表現空間與體積的相互關係,避免寫實的刻畫而集中注意力於藝術對象的第一步。

椰林下的小屋

布列塔尼的風景 高更 法國 1894年 布面

布列塔尼的風景賞析

這是一幅描繪法國鄉村熱帶異國風情的油畫,是高更返回法國後所創作的一件作品。作品延續了他在大溪地時的創作風格,用線條和強烈的色塊組成,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裝飾效果。他通過紅色、綠色等強烈熱帶色彩之間的對比來表現法國鄉村的迷人風景,從而使畫面展現出濃厚的熱帶異國風味之景。

局部

在形體、線條、色彩等造型要素中,高更對於色彩的使用最為「狂野」。他拒絕承認歐洲傳統油畫色彩體系的「普世價值」,更拒絕「複製自然」。在1895年3月接受《巴黎回聲》雜誌的採訪時,高更說道:「所謂的複製自然是指什麼?別人建議我們要跟隨大師的腳步,但為什麼我們要照單全收?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師,就是因為拒絕跟隨任何人的腳步。布格羅批評我用各種顏色來畫女人,並否認藍色陰影的存在。同樣,我們也可以否認他畫中的棕色陰影。只是不能否認,他的畫布毫無光彩可言。藍色陰影是否存在並不重要。如果明天有位畫家決定用粉紅或紫色來畫陰影,他無需為此辯駁。只要他的作品色調和諧並發人深省即可。」

在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邊上的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區,保存了一個不同於法國文化的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

高更在1886年來到了布列塔尼的蓬塔旺,直到1890年,他經常到這兒。

這幅作品是他剛到布列塔尼半年時完成的作品。柔和、克制的色彩,印象派的筆觸,大色塊和輪廓線。這幅畫的風格已經表現出他繪畫風格從印象派畫風到平面化手法表達的轉變。

局部

這幅作品是1888年的秋天完成的,正是他踏上了去阿爾勒找梵谷之旅前。

高更油畫描繪梵谷畫向日葵的情景

高更對於梵谷所畫的向日葵,有這樣一段描述:

在我的黃顏色房間裡,帶紫色圓環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黃顏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隻黃顏色的壺中,壺放在一張黃顏色的桌上。畫面的一角上,畫家的籤名:文森特。黃顏色的太陽透過我房間裡的黃顏色窗簾,一派生氣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來,想像這一切必定是芳香撲鼻。

《向日葵》

梵谷一直都認為最懂自己的人是摯友高更。曾經高更與梵谷同居,他向友人如此描述梵谷的《向日葵》,這無疑是給梵谷帶來了許多幸福感,這是他最想得到的讚賞。被認可,尤其是被摯友認可,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懸崖上的吹笛手

相關焦點

  •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莫奈是一個偉大的繪畫藝術大師,也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有著高質量的藝術價值,值得欣賞和品鑑。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賞析莫奈的油畫日出作品。莫奈大師曾經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創作了一幅油畫《日出·印象》。這幅油畫生動地描繪了晨霧籠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變幻與運動展現了迷人的景色,以及莫奈用輕快跳躍的筆觸刻畫了光在寬闊的海面上反射與顫動的生動景象。
  • 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畫家|自畫像|繪畫|印象派|後印象派|版畫
    ▲文森特·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之一)▲ 埃貢·席勒(奧地利繪畫巨子)▲ 方丹·拉圖爾(法國畫家)"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埃德加·德加(印象派重要畫家)▲保羅·高更(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愛德華·維亞爾(法國畫家)
  • 天蠍座的法國印象派創始人莫奈Claude Monet簡歷以及作品賞析
    、威尼斯大運河 、睡蓮117副、翁費勒的塞納河口靜物花卉/素描:靜物蘋果和葡萄、一束向日葵、靜物梨和葡萄、素描14P、紫藤、耶路撒冷菊芋花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天蠍座),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有他的推廣。
  •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洛特雷克的水彩畫作品
    法國畫家土魯斯-洛特雷克的人物水彩畫作品,這三幅人物水彩畫作品為《賽馬》、《寇希特斯小姐》、《設計玻璃窗》;土魯斯-洛特雷中文全稱為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其英文全名為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Monfa
  • 塞尚大為尊敬畫家Camille Pissarro簡歷和作品賞析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巨蟹座)畢沙羅是一位較不被大眾所知的法國印象派畫家,然而卻是塞尚所大為尊敬的一位畫家。畢沙羅的畫乍看之下非常平凡,沒有梵谷的熱情與憂鬱,也沒有高更的陽光和原始,但看久了能夠漸漸看出來畢沙羅在沉默之中的特色。
  • 百位世界繪畫藝術大師之法國印象派畫家亨瑞.塞蒂納
    在似像不像中,尋找到平衡的亨瑞·塞蒂納 Henri Le Sidaner,運用圓點繪畫方法作畫,欣賞其作品很是有減壓的作品,以下推薦其高清電子圖片:亨瑞·塞蒂納 Henri Le Sidaner(1862-1939)法國印象派畫家。1862年8月7日出生於法國模里西斯路易港,1870年全家遷往法國敦刻爾克,之後在亞歷山大卡巴內爾的愛科爾美術學院學習。
  • 法國印象派畫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簡介及作品欣賞
    代表作品:《舞蹈課》、《盆浴》、《賽馬》。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巨蟹座) 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重要畫家、雕塑家。原名為埃德加·依列爾·日耳曼·德加。他曾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受到安格爾的很大影響。
  • 梵谷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賞析
    畫家有一個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額、一個強有力的鷹勾鼻子、三角形不對稱的臉孔和那突出的顴骨、下陷的雙頰,他的形象給人以極其深刻印象。梵谷的自畫像,往往成為對畫家心理探索的佐證,是畫家性格特徵的一面鏡子。畫家在描繪自己時,敢於剖析,毫不掩飾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卻又是最為動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於他的「割耳朵事件」發生一個多月之後。此刻,畫家已找到了他內心的自我平衡。
  • 法國印象派畫家,修拉的點彩畫欣賞
    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法國畫家,生於巴黎一個宗教氣息很濃的保守家庭裡,在這樣的家庭裡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代表作品有《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等。
  • 記錄平常生活的印象派女畫家――貝爾特莫裡索
    1874年一群年輕的畫家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裡舉辦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來向官方的沙龍挑戰。包括莫奈、雷諾瓦、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裡索等在內的畫家們不僅有各異的性格和天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具有不同的觀念和傾向。他們欣然接受一些記者嘲諷,封給他們帶著嘲笑味道的稱號——「印象派」。
  •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油畫作品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法國,1839-1906年。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是19世紀偉大的後印象派畫家之一,他以光彩奪目的風景、激烈的肖像畫和複雜的靜物而聞名。他在法國普羅旺斯的窗戶上看到的蘋果畫、紙牌玩家和聖維克多爾山的風景畫是西方藝術中一些最著名的圖像,他成熟的作品以生動的調色板、敏感的筆觸和充滿浮躁和活力的旋轉不穩定的構圖而引人注目,這些作品為立體主義和抽象派繪畫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 【名畫賞析】印象派之父-畢沙羅
    」,出生於聖託馬斯州的夏洛特阿馬利亞,於1903年11月13日在法國巴黎去世。他是保羅塞尚(Paul Cezanne)和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導師,他的榜樣啟發了許多年輕藝術家,包括加利福尼亞印象派畫家露西·培根(Lucy Bacon)。
  • 義大利印象派畫家弗朗切斯科·迪·馬裡諾油畫作品欣賞
    弗朗切斯科·迪·馬裡諾(Francesco Di Marino ,1892-1954年)是一位義大利印象派油畫家。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例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
  • 莫奈的《陽光下的丁香》,是俄國收藏家的第一件印象派畫家的作品
    1890年他接過了家族的紡織事業,1897年他來到巴黎,他的朋友把他帶到保羅丟朗-呂厄的畫廊,在那裡正在舉行印象派作品的展覽。他一下子被莫奈的作品所吸引,當即就購買了《陽光下的丁香》。這是俄國收藏家購藏的第一件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也翻開了俄國藝術品收藏史新的一頁。
  •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谷,油畫作品欣賞
    梵谷早期的畫風以寫實為主,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剛剛來到巴黎的他開始接觸了印象派作畫風格和新印象派的畫家,也慢慢開始了解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梵谷的畫風巨變。在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的經歷讓他創作了《阿爾的吊橋》,其後創作了代表作《星月夜》。
  • 法國畫家泰奧多爾·盧梭簡介以及作品欣賞
    泰奧多爾·盧梭 法國巴比松畫派風景畫家泰奧多爾·盧梭,(Eacute;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 -1867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巴比松風景畫派畫家。盧梭反對程式化藝術,他繪畫自己看到的自然風景。
  • 新印象派畫家保羅·希涅克:始於色彩,忠於點彩
    他曾經拜訪過法國、荷蘭和地中海周邊的港口。他一生熱愛繪畫和航行。所以他學會了在塞納河上一邊航行一邊繪畫,沒過多久,他開始經常在海邊度過夏天。 與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會面更加觸發了希涅克對於繪畫的興趣,點彩畫派領導人秀拉為他指明了方向。 點彩畫派的科學特徵在於畫家不再使用畫筆勾勒,而是使用純色小點堆砌,其目的是組合併混合不同色調,這種混合併不發生在畫布上,而是發生在觀者的眼中。
  • 兩分鐘看懂西方印象派
    還記得吧,莫奈是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畫就屬於印象派作品。在印象派作品中,光線是「最重要的」。 保羅·塞尚就是一位後印象派畫家,他也是法國人。這位畫家最初屬於印象派畫家,但是後來他想把印象派作品畫得更具有立體感,像古典大師的作品那樣經久不衰。
  • 歐洲史:19世紀從新古典主義到後印象派(二)
    到19世紀末葉,從印象派中發展出兩個派生的畫派,一個是「新印象派」,另一個是「後印象派」。新印象派出現於80年代後期的法國,其代表人物有喬治·修拉(1859—1891年)、保羅·西涅克(1863—1935年)等人。
  • 印象派藝術家法語陪同口譯,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難!
    周一接到口譯任務:法國抽象派畫家(peintre abstrait)、印象派畫家(peintre impressionniste )和攝影師(photographe)帕斯卡·瑪爾耶特(Pascal·Maljette)廈門建發縵雲「空中天幕展廳」開幕式的陪同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