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師交流又有新突破。
2019年11月11日-23日,來自英國的107名中小學數學教師來到上海,走進了上海9個區的70多所中小學數學課堂,這是歷年來滬交流的英國教師和專家數量最多的一次,並首次由小學拓展到了中學。
英國教育部官員透露,鑑於中英數學間的良好交流機制,明年起學科領域將進一步拓展到語文。
今年交流團中首次有中學數學教師
2014年,上海市教委與英國教育部國際司相關負責人分別代表中英雙方籤署了兩輪《中英雙方關於數學教師交流的諒解備忘錄》,正式啟動並實施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是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我國第一個由發達國家資助、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教師工作互派項目,項目的緣起得益於2009年和2012年上海驕人的PISA成績,以及上海師範大學與英國教育部及相關機構的合作關係。
英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安德魯·麥卡利表示,項目執行至今,如今已步入了第六個年頭,中英共計互派中小學教師約830人次,超過20000名英國教師在英國與上海教師互動。項目給學生及學校帶來了真正的改變,部分學校七歲學生的數學水平已接近期望值,從而真正提升了學生數學水平的潛力。
英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安德魯·麥卡利。何思哲 攝
在今年來訪的107位中小學數學教師中,有近1/3是中學教師,這也是交流團首次出現英國中學數學教師的身影,說明該項目的合作已順利地拓展到中學領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認為,此次英國教師來訪人數創下歷史新高以及學段的拓展,標誌著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上海市負責人張民選教授也認為,項目對於擴展中國(上海)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國際視野和教學能力、促進兩國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傳播上海教育經驗,提升兩國教育國際交流層次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人四次赴英,每一次都有新收穫
11月14日,參加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的8位英國教師和長寧區的青年骨幹教師們走進了天山第一小學「小螞蟻」們的課堂,通過從釐米到米再到分米的兩節數學課了解那些上海數學老師課堂上的「小竅門」。
在《釐米和米》的課上,數學老師高凌雲從量一段一米長的彩帶開始,引導同學們自己去發現、驗證「釐米」和「米」這兩個度量單位之間的關係。她還從玩迪士尼的創極速光輪、遊泳池深淺等問題的思考,讓同學們把釐米和米的應用與具體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理解長度單位的意義。
英國數學老師代表觀摩天山第一小學裴娜老師《分米的認識》數學課堂。何思哲 攝
看著同學們積極的動手和討論,英國卓越數學教學中心小學部主任黛比·摩根、小學部主任助理伊莉莎貝斯·蘭伯特等幾位英國老師也走到桌前拿起尺子、紙帶加入到他們之中,還不時跟同學們交流方法和心得。
11月20日,海瑟、阿曼達、艾力克三位英國老師直接走上了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七年級的講臺,在讓學生做選擇題時,不是直接回答A、B或C選項,而讓全班學生分別用「抱頭、叉臂或起立」同時作答,看看哪位的動作「與眾不同」。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英國老師授課現場。何思哲 攝
「教育是有規律的,東方西教育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靜教院附校校長張人利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數學學科最適合大規模系統化學習,所以中式的數學教育很有優勢。而西方的教育在綜合性、跨學科以及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方面,更值得中國學習。
未來將開展「熟練普通話」項目
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數學老師張毓弘完整參與了中英之間的交流,2020年2月底,她將成為上海中小學數學教師代表團中的一員,赴英國進行兩周的交流,這已是她第四次赴英。
「每一次去英國都有新的收穫,看到英國的數學課堂由完全的學生走班、老師固定班級,轉變到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生共同提高,這是上海數學的優秀經驗起了作用。」張毓弘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也從英國的課堂上學到了不少好方法,比如英國的數學老師很善於利用教具,她將這一方式引入了天山一小的課堂,孩子們對一些概念的學習理解起來就更快了。
天山一小校長呂華瓊告訴記者,中英間的交流讓教師隊伍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天一小學至今已派出了14人次的數學教師前往英國,在英國的8個城市、20所小學授課,展示了至少80節公開課;在國內,接待了48名英國的教師、校長和專家來訪,展示了103節課,有75名教師參與。
2020年2月底,上海將陸續派出70名小學數學教師及24名中學數學教師赴英國中小學開展為2周的數學教學交流活動。張毓弘也會帶著團隊和課題前往,正是中英項目,讓她從一名普通老師快速成長為了學校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的負責人。
合作交流還將繼續擴展。
據介紹,英國政府已針對該項目制定了未來五年的合作目標,並通過持續撥款予以保障、推動該項目的輻射效應。安德魯·麥卡利表示,中英交流還有更長遠的設想,比如將通過開展「熟練普通話」項目,在2020年使5000名英國學生熟練掌握普通話,同時也將派出英國的語文老師到上海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