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孩子在六七個月就開始「咿咿呀呀」地學說話,一歲就會叫爸爸媽媽。而有些孩子到兩三歲了依然不說話,這時候家裡有些老人就說,「沒事的,上學就會說話了。」
爸爸媽媽,你們覺得孩子上幼兒園就會說話了嗎?
3歲2個月的楠楠是一個「很酷」的小男孩,平時基本「不需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他經常不理人,叫他也好像沒聽到一樣。一出門,就像放飛了自我,到處跑來跑去,大人們不得不追著他的屁股跑,甚是費勁。不僅如此,他還經常自言自語,嘰裡呱啦地說一些別人都聽不懂的話。爺爺奶奶開始覺得他只是說話晚,大一點自然就會了,不需要去醫院看。長大一點或上幼兒園就會說,最後媽媽看到他還是不會說話的話,可能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才不得不帶他來醫院看醫生。最終,經專業量表評估後,結果提示為嚴重溝通障礙,醫生告訴楠楠媽媽:楠楠說話晚、不理人、跑來跑去,是因為他患上了自閉症。
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困難
1.缺乏相互的人際情感關係
缺乏共同的興趣和共情能力,無法發起或回應社交互動。
2.在與人互動中使用非語言交流行為的缺陷
言語和非言語交際能力差,眼神交流和肢體語言異常或手勢理解和使用不足,也有可能出現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語言交流。
3.缺乏發展、維持和理解人際關係的能力
難以調整行為以適應環境,難以與他人創造共同想像或一同遊戲。結交朋友十分困難,或對同齡人缺乏興趣。
固定的興趣及重複的行為
1.刻板的或重複性的肢體動作,單一物體的使用或相同對話
單調的刻板動作,比如排列玩具或擊中物體。來回說同樣的語句,使用獨特的措詞。
2.堅持的相同性,對習慣的頑固堅持,語言或非語言儀式行為
會因生活中的小變化而極度痛苦,過渡困難,思維僵化。儀式般的問候習慣,要求每天遵循相同的路線並吃相同的食物。
3.高度局限、固定的興趣,且強度或焦點異於常態
強烈依戀不尋常的物品,局限或持續重複的興趣。
4.對於感覺刺激的輸入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對環境中的感覺刺激有異常
對疼痛或溫度無動於衷或高度興奮,對某些聲音或觸覺有不良反應。或喜歡過度嗅探,喜歡觀看燈光或隨之移動。
下面就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告訴你,如果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有以下危險信號,就需要帶孩子去醫院做相關篩查,讓醫生來幫助你。因為自閉症越早發現、越早幹預,效果就越好。
12月齡時,對你叫喊TA的名字仍無法給出回應;
14月齡時,仍不指向感興趣的物品或人(例如飛機啊、玩具啊等物體);
18月齡時,不玩「假裝」遊戲(例如餵娃娃吃東西、比小手槍等);
平時避免眼神交流,喜歡獨處;
難以理解別人的感受或談論自己的感受;
語言和社交能力發展障礙;
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單詞或短語;
問問題時,給出與問題無關的答案;
稍作改動便會感到沮喪(比如給每天玩的玩具改動一下擺放位置,孩子就會表現出沮喪的樣子);
有強迫症;
喜歡拍手,晃動身體或旋轉;
對事物的聲音、外觀或感覺有不同尋常的反應。
我們如何判別自閉症的輕重程度?
現在,隨著自閉症的知識推廣科普,很多家長都了解到自閉症的嚴重性,因此一聽到孩子確診了自閉症就感覺天都塌下來了。
其實,自閉症程度也是分等級的,DSM-V根據二個核心症狀來對ASD來進行分級:
有研究統計顯示,併發症在ASD兒童中很常見,並且可能對兒童在日後恢復情況中產生重大影響,如睡眠障礙、癲癇發作、多動症(ADHD)、焦慮症和情緒障礙等。研究還發現,大約30%患有ASD的兒童同時患有智力障礙,其中30%的兒童口語能力不佳。
現在,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越來越意識到,雖然是患有相同疾病疾病,但每一個ADS患者都存在著個體差異,而如何識別這些差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幹預措施的選擇和預後的情況。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對其他家庭成員和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超過一半的家庭報告說,由於孩子的照料需求,父母需要減少工作或停止工作。所以「星星的孩子」不僅需要家庭的付出和關愛,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