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韓信都是秦末漢初領兵打仗的傑出代表,在韓信未出道之前,項羽已經名滿天下了,並自號西楚霸王,在韓信出道後,也正是項羽集團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下面就分析韓信和項羽的帶兵打仗方式和技巧,來分析一下韓信為什麼能夠打敗項羽。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的開國功臣、著名的軍事家,曾被劉邦封為淮陰侯,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就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首先,說說韓信是怎麼被劉邦發現並拜了大將,然後又是怎樣讓大家信服的。
韓信拜將
韓信在當小兵的時候,就喜歡研究兵法,並且自己寫了許多的兵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被蕭何看到了,蕭何就覺得這小子不一般,於是又和韓信交談了幾次,又十分賞識他,覺得劉邦要奪取天下,非他莫屬。於是就把他推薦給劉邦,並說如果不給大將軍的位置,他是不會留下來的,隨後就發生了大家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簡單點說蕭何是因為軍事才能而把韓信推薦給劉邦的。
滅魏國和代國
劉邦兵敗彭城之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劉邦派酈食其說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魏豹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
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闢北方戰場。劉邦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餘,活捉代相夏說、破代。 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
看看這一系列操作,無不體現了他的軍事思想,這是在真正的打仗。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姬姓,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牽強的說吧),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有人評價項羽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巨鹿之戰
章邯殺敗項梁後,認為楚兵不足為慮,於是引軍北渡黃河,大破趙國。趙王以陳餘為將,張耳為相,敗走巨鹿,章邯率領王離、涉間共四十萬圍攻巨鹿。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範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項羽見宋義無心打仗,遲遲不肯發兵,於是就殺了宋義,告將士們說宋義要謀反,他替楚懷王殺了宋義。諸侯始懼。
項羽殺了宋義後,名震楚國,領兵與秦軍大戰,攻打章邯和王離,以一當十,胡聲震天。
總結
雖然沒有舉兩人直接交戰的例子,但以上兩場戰役,就可以看出,韓信在打仗時,用的是計謀和策略,而項羽雖然也有一些謀略,但主要靠的還是勇氣和力氣,說白了就是蠻幹。而我們知道,打仗終究不是顯示個人英雄主義,靠的是團隊作戰,所以計謀和策略會更勝一籌,《孫子兵法》裡都說過:「兵者,詭道也。」
所以韓信能打敗項羽是必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