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紀委監委發布關於網絡反映「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問題的調查結果通報:不存在他人模仿高考考生筆跡作答和調包現象。(8月13日《大河報》)
河南四考生懷疑自己答題卡被調包事件,「靴子」全部落地了。省紀委的通報非常明確,經過筆跡鑑定,三位(另一位已承認答題卡是自己填寫)考生的答題卡都是自己填寫,並不存在調包。公眾關注的一些細節,如答題卡上的塗寫,也是考生自己所為。
調查結果印證了很多網友的分析。事前有不少網友認為,這種事當不得真,更不值得跟著起鬨。從常識判斷,調包答題卡需要從上到下調動一個龐大的團隊,難如凡人登天,幾無可能。選擇此種作弊方式,成本高,風險大,效益低,試圖作弊的人會傻到這地步嗎?
筆者不願相信家長和考生故意撒謊。多年來,由於一考定終生的巨大的精神壓力,高考前後的焦慮已成為普遍現象,出現成績落差衍生出各種猜想不足為怪。答題卡上是不是自己的字跡,二維碼圖案對不對頭,在焦慮的狀態下,出現判斷力和認知上的誤差,似乎在情理之中。
考試的本質就是一個淘汰方式,公平性是其必然要求。即便現實還找不到事實公平的路徑,那麼程序公平是必須要守住的。這些年來,由於嚴密的程序設計,應該說公務員招錄和高招這兩大國考獲得的公眾認可度是較高的。每年的高考招生,都高懸追責利劍,不敢有半點懈怠。紀檢監察部門嚴格監督,宣傳、公安、工信、保密等部門齊抓共管,教育招生部門精心組織,在考試、評卷、錄取等各個環節嚴格按照國家法規、政策和程序進行,再加之信息技術的充分引入,為高考的安全與公平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不是想作弊取巧的人沒有了,而是防範的技術和手段高明了,諸多無孔不入的「孔」被堵上了。針對「試卷筆跡」「二維碼」問題,先前就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可能出現「狸貓換太子」這種情況。考場監控視頻可看清卷面字跡,試卷和答題卡在啟封、發放、回收、押運、入箱、封箱、出庫、掃描、識別等環節均有操作程序規範,全鏈條實時監控。唯一性、一次性的個人信息條形碼,事實上也沒辦法被摘下來重新粘貼。在網上評卷,由機器閱讀識別的條件下,技術上要求條形碼與手寫個人信息必須具備一致性,這是操作人員無法變動的。答題卡掃描時,雙面校驗識別信息與事先存儲在資料庫的信息多方對證無誤,才能過機。沒有感情的信息技術,把作弊封殺了。
高考公平無疑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進步的推進器。如果高考公平走樣了,社會信任也就差不多塌臺了,人才選拔機制也就散架了。因此,維護高考公平不僅是公共部門的自覺,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所願。如果動搖了高考的公平性,或者因為成績沒達到期望就習慣性懷疑高考的公平,就會嚴重打擊孩子們奮鬥的信心,到頭來害己沒商量。
有網友認為這四位家長帶了不好的頭,會誘發盲目舉報成風,浪費公共資源。筆者不以為然,這種省級層面的調查,客觀上只能增強高考體制的公信力,會促使社會更加相信現行高考選拔機制的公正性。以後再出現懷疑答題卡被調包的事,公眾不會輕信,家長也不會再輕信。
文/張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