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訂閱 深元哥說
關注回複數字【404】,獲取往期和諧文章
*這是深元哥的第215篇文章*
1
9月8日,《人物》的一篇關於外賣騎手的特稿刷了屏,相信很多朋友都讀過了,閱讀量和在看瞬間到達了「雙10w+」。
史無前例的討論度,將國內兩大外賣巨頭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時間,黃藍外賣雙巨頭的公關部是焦頭爛額,連發聲明不說,甚至還引得央視新聞下場討論。
咱們的「名嘴」白巖松同志,更是旗幟鮮明,堅決反對「多等5分鐘」的功能。
這篇特稿的威力,堪稱核彈級別。
但我沒想到的是,僅僅72小時過後,這一個關係到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的話題,就悄無聲息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不信你上各大網站的熱搜看看,是不是熱度已經快消失了?
這是今天早上的新浪熱搜前十..
這是今天早上的知乎熱榜前十..
這是今天早上的頭條熱榜前十..
似乎在兩大巨頭髮完聲明後,就似乎一切都沒發生過?
這樣的事,好像不是一次兩次了吧?
心酸,無力...
回看那篇爆文的標題,絕對可以列入今年的新媒體年度十大標題之列。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
我們每個人,當下又何嘗不是困在每一個系統裡?
2
先不說別的,就拿咱們做自媒體的舉例,不也一樣被困在系統裡,成為算法,人工智慧的奴隸?
我做短視頻的同行朋友們,每天享受著996,007的福報,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拍出爆款視頻。
什麼「黃金3秒」開頭啦,什麼反轉結尾啦...總之,一切以迎合那幾億用戶的口味為基準。
而用戶的口味,又是以算法為主導。算法判斷用戶喜歡什麼,就不斷推送用戶喜歡的內容看。
短視頻作為新興的流量窪地,在這個拼奪存量的網際網路下半場,尤其珍貴。
這就導致了許許多多的新媒體公司看中了短視頻這一香餑餑,紛紛下海。
結果自當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不信?看看眾多的短視頻公司,最後虧到媽都不認得,結果還得回到最擅長的公眾號舞臺,寫長文哭訴這幾年下來的慘痛經歷。
比如前幾個月,在朋友圈刷屏的一篇爆文《我是如何在短視頻裡虧掉1000萬的》,引來無數新媒體從業者的共鳴。
運營了大半年的抖音帳號,結果虧了500萬,還把最初從公眾號裡賺到的錢虧個精光。
我們早就在不經意間,成為了算法的奴隸。
3
很多人看完《人物》那篇刷屏文後,紛紛痛斥網際網路巨頭們不近人情,甚至還把馬克思祖師爺拉出來,拿出《資本論》裡的名言批判一番。
文章刷屏後,我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
《人物》的這篇長達幾萬字的文章,說實話,一個字不差看完,也至少半個小時。
為什麼現在這個快節奏,人人覺得抖音快手真香的時代,這篇萬字長文會爆?
其中一點,它擊中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生活的軟肋。
還有一點,就是整個yulun生態的大不如前。
十年前,《困在系統裡》這種文章,比比皆是。當時,我也是正因為讀過諸多這類的報導,才下決心讀新聞專業。
後來到了傳統媒體實習過一段時間,發現這樣的報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
之前實習的那個單位的師兄師姐們,好多後來都辭職不幹了,要麼自己做自媒體,要麼去廣告公司,網際網路大廠發光發熱。
做記者,拿錢少,稿子還大多數時候發不了,多累啊!
再者,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斷在發生。
今天哪個明星出軌,明天又是哪個明星在學習時間管理大法...做媒體的,不是從人出發,而是從流量出發。
現在的出發點是,能讓受眾high起來,流量跑起來,搞到錢就完事兒了,我還費那麼大勁去引起公共關注,引起討論幹什麼?
4
去年年初,我辭職後,去了一趟臺灣旅遊。
在臺灣,除了去了很多地方玩以外,我還認識了很多新朋友。
臺灣的朋友,似乎都很單純。以至於我去臺灣玩的那一個禮拜,每個晚上,我們都會聚在一個朋友家裡,談天說地,無話不說。
臺灣的朋友,很羨慕我們內地的行動支付,共享單車,外賣等等。他們覺得,這些在我們眼裡堪比「新時代四大發明」的東西,實在是太方便了。
相較之下,臺灣顯得慢悠悠的。到一些老店小店吃飯,竟然還只收現金,似乎很多地方,都有那麼一點「欠發達」。
但臺灣的朋友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便利,是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代價的。
臺灣也有外賣業務,主要是food panda和Uber Eat。
我們當時叫了一份外賣,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拿到外賣的那一刻,我笑稱,如果是在內地,這個外賣員估計一天就白幹了。
我當時問了他們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在臺灣,外賣員如果送餐過程中發生了交通意外會怎麼辦?
他們說,之前確實有發生過外賣員的意外傷亡事件。事件發生後,不僅新聞會滾動直播,他們的」立法院「會緊急開會商討,」勞動部「會對出事的外賣平臺進行突擊檢查並且重罰,還會幫助外賣員成立工會...
聽到這,我若有所思...
5
寫到這,我有點餓了,下意識地拿起手機,點了一份外賣,發現快到約定的送達時間了,他還沒送到,我又下意識地點了催單。
可笑不?我也成為了算法的奴隸。
看吧,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一邊在網上為外賣小哥痛哭流涕,同情他們,一邊又因為飽腹的欲望作祟,催著外賣小哥趕緊送達。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人物》的那篇文章,有一個細節我印象特別深。
新一輪的電梯大戰再次上演時,曹導也完成了外賣騎手職業體驗視頻的最終剪輯,她把那個等電梯的畫面剪進了正片,7月中旬,再次向《人物》回憶起那一幕時,她說,當時等在電梯口的自己,「像工蟻一樣。」
為啥我們要轉發那篇文章呢?
因為,我們關心他們,同情他們的同時,其實也是在關心我們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有想說的,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