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在屁股上打疫苗?

2020-12-23 騰訊網

還記得小時候令人聞風喪膽的屁股針嗎?你心中是否有過這樣一個問號:為啥疫苗一般是打胳膊上,不用打屁股上?

撰文 | Tadpole

全球新冠病毒病(COVID-19)疫情日益嚴重。雖然「社交距離」和「保持居家」等策略正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但世界想要恢復以往的秩序與繁榮,疫苗可能才是最終的解藥。

社交距離 | 圖源:Pixabay

疫苗不僅可以免疫病毒,還能安撫人們內心恐慌和焦慮的情緒。

慶幸的是,出色的生命科學技術並沒有讓人們失望。國內外各大研究所和企業,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推進疫苗的研發和驗證。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滅活疫苗以及mRNA疫苗都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部分參與疫苗臨床試驗的志願者們也紛紛曬出接種疫苗的照片,除了讚揚TA們無私奉獻和勇敢的精神之外,還有一個「平平無奇」的細節引人注意——疫苗總是接種在胳膊上。

參加新冠病毒臨床試驗的志願者

除了小時候吃的脊髓灰質炎「糖丸」之外,提到接種疫苗,你聯想的下一個畫面可能就是擼起袖子(有的人還要加上閉眼和咬緊牙關)。但是你是否想過,為什麼疫苗要打在胳膊上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

疫苗是什麼?

疫苗其實是「以毒攻毒」這一策略的產物,它來自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作用的對象也是這些病原體。

注射疫苗(圖源:unsplash)

得益於免疫系統的記憶能力,失去活性或降低毒性的病原體(滅活疫苗 & 減毒活疫苗)、病原體的零部件(亞單位疫苗 & 核酸疫苗 & 載體疫苗)、以及病原體的產物(類毒素疫苗)等,能在不造成原有傷害的前提下,讓人體學會如何對付這些病原體,從而達到免疫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疫苗如何起作用?

面對外界病原體的侵襲,人體演化出了3層保護防線:皮膚、黏膜等物理屏障、免疫系統的先天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以及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人體免疫系統的三道防線(圖源:China Daily)

疫苗依託的正是身體的最後一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當假扮病原體的疫苗進入人體,並被免疫細胞識別之後,會引發一系列針對性的反應。T淋巴細胞主導的細胞免疫分泌各類細胞因子,並介導識別、消滅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而B淋巴細胞主要發揮體液免疫,識別病原體(抗原),分泌免疫球蛋白(抗體)與之相結合。

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接種疫苗之後都「深深」地記住了疫苗的樣子,也就是記住了病原體的模樣。下一次當真正的病原體入侵人體的時候,相關的記憶便能夠幫助免疫系統對抗該病原體,預防疾病的發生。

T細胞與B細胞的形成與免疫反應(圖源:Lasker Awards)

「病原體」疫苗需要被免疫細胞有效地識別,進入人體到達的場所很重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便是接種的方式和部位。

怎麼接種疫苗?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接種疫苗往往是通過注射的方式。

靜脈注射是一種把血液、藥液、營養液等液體物質,直接注射到靜脈中的醫療方法。因藥物被直接輸送到血管中,故發揮功效速度較快。短暫性的靜脈注射即一般常見的「打針」;而連續性的靜脈注射就是俗稱「點滴」的醫療過程,可用來輸入量比較大的液體藥物。

另外,輸血或診斷檢查如X線攝片等也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輸入。

注射部位:常用的有肘窩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或手背、足背、踝部等處淺靜脈。

皮內注射時,藥液被送往表皮與真皮之間。在局部麻醉、皮膚過敏試驗以及預防接種疫苗的過程中都可能用到皮內注射。

注射部位:用於局部麻醉時在目標麻醉處注射;藥物過敏試驗通常選擇前臂掌側下段;而預防接種疫苗常打在上臂三角肌下緣。

幾類不同的注射,其注射的方法細看的話會有很大的不同(圖源水印)

皮下注射,顧名思義就是將藥液注入皮膚之下,也就是真皮以下的組織部位。除麻醉用藥或預防接種疫苗以外,像胰島素這種口服會因腸道內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且需要被迅速吸收的藥物也適合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緣、上臂外側、腹部、後背及大腿外側方。

肌肉注射是一種常用的藥物/疫苗注射治療方法,指通過注射器直接注入肌肉組織內。肌肉注射一般是在不適合靜脈注射、但需要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產生療效,或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相對較大的藥物時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進行肌肉注射,如目標註射部位出現硬結、或感染情況時就不宜進行。

計劃免疫內疫苗接種信息(圖源:好大夫在線)

大家印象中熟悉的胳膊上方注射疫苗可能是肌肉注射、皮內注射或者皮下注射,而這幾種方式也正是接種疫苗的主要途徑。

疫苗經由不同的組織到達血管,再經過循環系統與免疫細胞相遇,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因此「擼起袖子」和「接種疫苗」就總會被聯繫起來。

為什麼不是屁股?

為什麼不是屁股?

至於在標題中出現的臀部注射(屬於肌肉注射)一般比較少見,是為了保證疫苗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需要疫苗能夠介導較強的免疫應答效率。

小孩子聞風喪膽的屁股針(圖源水印)

但臀部脂肪組織多,脂肪層的血液循環較差,從而降低疫苗吸收效率,減少了吞噬細胞(抗原呈遞細胞)與病原體抗原接觸,從而影響了將處理後的病原體抗原轉移給免疫活性細胞,導致注射後產生的抗體滴度低且下降速度快,嚴重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臀部注射相對而言不太方便)

而上臂三角肌部位肌肉發達、血管少、皮下脂肪層薄,以B肝疫苗為例,有報導稱接種者的抗體滴度比臀部接種者高出數倍。因此目前成人接種B肝疫苗等疫苗多選用三角肌部位。

當然,這種說法也並不絕對。對於嬰兒和新生兒而言,三角肌的肌肉分布比臀部要少,反覆注射某些疫苗,反而不能被及時吸收,甚至容易造成硬結和感染等副反應。

害怕打針怎麼辦?

如果有「針頭恐懼症」,你可以選擇無痛注射或者未來可能實現的微針貼片等技術,都能夠免去面對針頭時的焦慮和不安。

除此之外,新型的疫苗接種方式也將給「針頭恐懼症」患者帶來福音。

例如小時候吃的「糖丸」便是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進入消化道之後,疫苗便被釋放,並作用於腸黏膜上的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或淋巴小結等免疫組織,進而介導免疫應答,起到預防的效果。

糖丸疫苗,不過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了(圖源:人民網)

噴劑疫苗則是另一種選擇。這類疫苗多作用於鼻腔,在鼻腔黏膜或呼吸道黏膜引起免疫應答,發揮作用,目前市面上已有針對流感的鼻腔疫苗可供使用。

而此次針對新冠病毒研發疫苗的團隊中,來自香港大學的團隊就打算運用鼻腔疫苗的技術。

鼻腔疫苗(圖源:unsplash)

口服疫苗和噴劑疫苗都有著使用方便、避免使用針頭和注射器,減少交叉感染等優點,但它們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疫苗,為達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大部分的疫苗仍採用注射的形式,目前使用的口服疫苗和噴劑疫苗種類還是很少。

也許在未來,更多更加方便的疫苗接種形式會出現並普及,成為人類對抗各種疾病的利器。

而眼下,希望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疫苗能夠順利通過,嚴謹且複雜的臨床試驗,成為這場災難的解藥。

參考資料

Lombard M, Pastoret PP, Moulin AM. A brief history of vaccines and vaccination. Rev Sci Tech, 2007, 26(1): 29-48.

劉端俊. 疫苗研發的歷史、挑戰和新技術. 中國生物製品學雜誌. 2014年8月第27卷第8期.

張穎. 疫苗開發中的技術進展及新策略. 北方藥學. 2012年第9卷第7期.

甘莉,危軍,甘勇,Degenhard Marx,李健. 新的疫苗技術——鼻腔疫苗. 中國易遙工業雜誌. 2010, 41(4).

朱大年,吳博威,樊小力,生理學(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尼悅,黨安坤,田召芳,王曉玲. 高新技術疫苗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山東畜牧獸醫. 2016年第37卷.

王蘭香. 調整新生兒注射給藥部位及方法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學創新. 2010年6月第7卷第16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biokiwi」。

相關焦點

  • 疫苗為什麼不打屁股?關於寶寶打疫苗,你了解多少?
    1.為什麼要打疫苗? 寶寶出生之後由於免疫系統不完善,幾乎沒有免疫力,一旦受到外界病毒襲擊就會生病。 2.接種過疫苗可以100%不生病嗎? 自從實施免疫規劃以來,我國兒童麻疹、破傷風、B肝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了很多,但是沒有任何一種疫苗可以做到打過之後100%不生病。並且每個孩子之間有差異性,疫苗對每個寶寶的效果也不一樣。
  • 為啥疫苗不往屁股上打?打針的位置有講究!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打針基本是每個人都躲不掉的事情,即使身體健康的人,也免不了出生後陸續接種的一系列疫苗,如B肝疫苗,卡介苗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注射疫苗的時候,都是擼起袖子往大臂上扎,基本上看不到往屁股上打疫苗的。而如果是發高燒打退燒針,則往往要打在屁股上。
  • 接種過疫苗可以100%不生病嗎?關於寶寶打疫苗,你了解多少?
    文|福林媽咪從寶寶出生到寶寶6歲之間,需要很多次的接種疫苗。有一些寶媽提出了關於接種疫苗的一些疑問,我們一起來看一下。1.為什麼要打疫苗?2.接種過疫苗可以100%不生病嗎?自從實施免疫規劃以來,我國兒童麻疹、破傷風、B肝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了很多,但是沒有任何一種疫苗可以做到打過之後100%不生病。並且每個孩子之間有差異性,疫苗對每個寶寶的效果也不一樣。
  • 為什麼小時候在屁股上打針,長大後卻打在胳膊上?看完漲知識了
    很多人都發現,自從長大之後醫生就再也沒在屁股上打針,基本上全部都是注射在手臂上。大家似乎對此也並沒有表示奇怪,畢竟都已經是大了,肯定是要有所顧忌的,公開脫褲子也太不雅觀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關於打針的那些問題。1、為什麼長大後針就不打在屁股上了呢?雖然不排除醫護人員要考慮到成年人患者的感受,才會選擇將針注射在胳膊上。
  • 小孩子打針都打屁股上,為什麼?現在終於知道是什麼原因了
    小孩子打針都打屁股上,為什麼?現在終於知道是什麼原因了人吃五穀雜糧,生病也是在所難免的,因此,很多時候都可能會碰到打針輸液的事情,一般來說,除了輸液和打預防針外,幾乎都是打到屁股上的,這是為什麼呢?相信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的吧!
  • 為什麼我們寧願給人打狂犬疫苗也不願給狗打疫苗?
    提到狂犬疫苗就不得不說狂犬病,目前來說,狂犬病是一種可防不可根治的疾病。流行性廣,病死率極高,幾乎為100%。人得狂犬病通常由病獸以咬傷的方式傳給人體而受到感染。為什麼中國寧願給人打狂犬疫苗也不願給狗打疫苗?
  • 為什麼說,打屁股是一種最罪惡的培訓遊戲?
  • 為什麼打了B肝疫苗卻沒有抗體
    中國是世界上的B肝大國,而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肝的最好措施,接種成功的標誌是B肝表面抗體(抗—HBs)轉為陽性。可是。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疫苗按規定時間接種了3次,但幾個月後複查B肝病毒五項指標(俗稱兩對半),疫苗效果如同泥牛入海無影無蹤——B肝表面抗體始終不產生。
  • 一出生就被打屁股,到底是助產士操作失誤還是
    總是會看到電視裡剛出生的小baby被醫生打屁股,然後小baby們哇哇大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特別是媽媽們看到小baby們屁屁上一塊青色的印記,不禁在想,難道是助產士們打的嗎?   助產士為什麼要打寶寶?小伊科普時間開始了,大家都要看清楚了哦!   為什麼被打屁屁?
  • 寶寶屁股上的淤青是什麼?是被打了嗎?
    生過寶寶的媽媽都會發現,寶寶的小屁屁上會出現一塊淤青,就像是被人打了一樣。前兩天,鄰居媽媽看到孩子屁股上的烏青,懷疑是老公打了孩子,夫妻兩還吵了一架。那麼寶寶屁股突然出現的淤青是什麼?真的是被人打的嗎?寶寶屁股上的淤青是什麼?
  • 收費疫苗,到底打還是不打?
    本文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作者作者丨鴿子醫生 ID:air863免費疫苗打不打,多數家長估計不會糾結,但是收費疫苗打不打,可能就有很多家長難以抉擇,疫苗作為嬰幼兒獲得對病菌抗體的主要方式,可以避免很多兒童因為患上破傷風、百日咳、麻疹等疾病而產生死亡。
  • 屁股上帶屎的小雞為什麼活不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有沒有人養過雞的?如果養過雞的話,我想問一下大家,你小的時候養雞,我們家裡面的老人經常說,如果這個雞屁股上不乾淨,就是說這個雞屁股上如果帶屎的話,這個小雞就活不長,有沒有人聽說過?
  • 打了流感疫苗後,為什麼會發燒?
    打了流感疫苗後,為什麼會發燒?,後臺經常能看到有網友諮詢:打了疫苗發燒了,會不會是因為打疫苗而感染了流感?也曾有藥師朋友諮詢我:注射流感疫苗後高熱兩天,怎麼給病人解釋呢?我知道人們最怕因為接種流感疫苗而得上流感。有這種可能性嗎?會是這個原因導致的高熱嗎?當然不是!用於生產流感疫苗的流感病毒已經在製備過程中被滅活和裂解,已經不具有致病的毒力。
  • 為什麼醫生不建議打HPV疫苗?
    醫生不建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年齡、孕育等因素。另外對抗hpv病毒最好的辦法並不是疫苗,而是我們自身的免疫功能。如果打了疫苗之後有免疫力低下的情況,還是會有宮頸癌的可能的。
  • 疫苗,打還是不打?
    為什麼?這就要說到疫苗的不良反應。糖丸疫苗是減毒活疫苗,所以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有嚴重免疫功能缺陷的新生兒,如果服糖丸前沒有發現陽性的症狀體徵,可能就服用了。服用之後,極個別會發生肢體的麻痺。用家長的話說,我的孩子「不吃糖丸不得病,吃了糖丸麻痺了」。
  • 去年有報廢,今年打不上,為什麼流感疫苗這麼難打?
    進入 11 月,即使過了推薦的最佳接種月份,流感疫苗的需求仍然火熱,「一針難求」的戲碼在各社區持續上演。 不少杭州的朋友想在社區預約接種流感疫苗,已是在可預約的平臺上守了快兩個月,但依然沒搶到預約接種的機會。
  • 女孩打了疫苗沒多久得了手足口病 孩子家長很疑惑
    杭州的李阿姨有個孫女叫蜜蜜,6月份打了手足口疫苗。結果打完第二針沒多久,孩子被確診得了手足口病。打了疫苗沒多久,得了手足口病李阿姨說,孩子今年1歲半,疫苗是6月27號在餘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的,ev71滅活疫苗,也就是手足口疫苗,7月27號打了第二針。
  • 女童被親媽打屁股致死, 孩子不聽話打屁股的危害
    虎毒尚不食子,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李集卻發生了母親打女兒屁股致其傷重夭亡的慘劇。那麼寶寶犯錯到底應該不應該打屁股呢?這裡小編一一為你解答。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常常打寶寶屁股要寶寶記住。打屁股用力較輕時,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肢體的損傷,但是疼痛的感覺會通過神經中樞的傳導,使大腦受到刺激,精神處於緊張狀態。同時,還會使孩子智力發育遲緩,身高受到影響。
  • 被自家的寵物狗咬了,為什麼醫生不建議打狂犬病疫苗?
    一網友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的媽媽被自家的寵物狗給咬了,而寵物狗也打過疫苗,而自己媽媽不放心,想去醫院打狂犬病疫苗,但是醫生卻不建議媽媽打狂犬病疫苗。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被寵物給咬了最好是打狂犬病疫苗,但是有一個前提是,人體人體感染狂犬病,必須是由已經確定攜帶狂犬病毒或發病的動物咬傷後才能傳染給人。但是這位網友說是自家養的寵物,並且已經是已免疫的犬只,因為網友的媽媽也沒有出現狂犬病發作的情況,這樣我們就可能真的這條寵物狗已經免疫並且不會攜帶狂犬病毒。所以,醫生不建議打狂犬病疫苗是正確的。
  • 承德縣A+C群流腦疫苗打不上 影響孩子入學
    在2018年2月10日起孩子應該打A+C群流腦疫苗,我們去了承德縣婦幼保健院,也去過縣城周邊的大平臺衛生院,但是去過上十次均未打成。婦幼保健院現場諮詢回覆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有藥,沒事就來問吧。恰好趕上有藥就給你們打!電話差不多每周都撥打,但是均表示來藥很少都已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