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切入咖啡原料生意的邏輯:上遊種植環節利益分配只佔1%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實習記者 王藝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要做咖啡原料生意的意圖,如今更加清晰起來。4月22日,拼多多宣布計劃推出1000個「多多農園」項目,其中首站雲南省保山市的主營是當地的咖啡種植。

雲南雖佔據中國近99%的咖啡產量,但國際份額僅為1.7%,這裡絕大部分咖啡豆只能作為速溶咖啡的原料,為星巴克、雀巢、麥氏、卡夫等國際品牌供貨,不僅未形成高認知度自有品牌,往往還被以最低價收購。

一組數據顯示,上遊種植生產環節,咖啡豆的價格是每公斤17.1元;中遊深加工環節,處理過的咖啡豆價格成了每公斤83元;而到了下遊流通環節,精加工的成熟烘焙豆或優質咖啡粉,則能賣到1567元一公斤。

咖啡豆的身價在上述過程中層層遞增,且根據JingData的測算顯示,上、中、下遊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1%,6%和93%,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遊環節,幾乎淪為免費勞動力。

「全世界能做精品化咖啡的地方太少了,有海拔、維度和氣候的要求,成熟季也慢。」拼多多副總井然對經濟觀察網等媒體記者稱,保山雖適宜咖啡生長,但當地人沒有信心去把咖啡做成產業,這時便需要企業來幫助他們判斷產業的方向。

拼多多此前開啟了一輪溢價收購咖啡豆的舉動,3月底,拼多多聯合雲潞咖啡、比頓咖啡、景蘭咖啡等6家平臺商家,以40.76萬元的價格,溢價收購了建檔立卡貧困戶42.53噸咖啡豆等原料。

按「多多農園」的規劃,保山咖啡豆將經歷平臺兜底、市場充分競爭,以及形成品牌3個階段。「新農商」可以自由選擇線下收購商或者其他電商渠道;而出現銷路受阻的情況時,拼多多則會聯合平臺商家進行「兜底」。

「溢價收購只是紓一時之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希望將此作為敲門磚,引導農戶主動參與並建立新的機制。」多多大學負責人藍天透露,按規劃,未來3年,拼多多將在雲南培養1000至1500名符合「新農商」機制的新農人。

相關焦點

  • 拼多多如何做扶貧電商?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也能生產咖啡,其中99%的產量來自於雲南省一帶。不過,國內很多咖啡消費市場大多是以進口咖啡為主,而本土所產的咖啡豆大多只是作為速溶咖啡原料進行低價出售。在雲南怒江有好山好水,還有純樸勤勞以種植咖啡豆為生的少數民族(傈僳族),他們所產咖啡豆的品質並不比國外的差,保山的咖啡還聲名遠播。
  • 要致富,先種咖啡樹:拼多多的新農商實驗
    成績似乎可喜,不過這全國95%以上的產量大部分都在為星巴克、雀巢等國際品牌提供原料。大面積種植的也多是適合製作速溶咖啡的品種,產量大而品質平庸。僅有10%左右的商品豆走入深加工領域,也缺乏拿得出手的咖啡品牌。
  • 咖啡店賺93元時咖農只賺1元,終於有人來改造這種利益鏈了!
    在咖啡產業鏈裡,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遊環節佔1%,而下遊流通環節佔93%。這種顯得嚴重失衡的利益鏈,如今有望得到改善了。 低收入的咖農變成「合伙人」 雲南有百年咖啡種植史,佔據中國近99%的咖啡產量,但國際份額僅為1.7%,絕大部分咖啡豆只能作為速溶咖啡的原料,以最低價收購。
  • 阿里拼多多們真能改變農業麼?
    雲南保山是中國主要的咖啡種植區,盛產小粒咖啡,種植面積23.5萬畝,咖啡產量3.5萬噸,佔整個雲南省的四分之一,而雲南佔據著中國咖啡總產量的98%。當地咖啡品質如何,眾說紛紜。當地官員說,保山咖啡頻頻在國際上得獎,足以說明其品質。咖啡從業者們則說,如今市面上的雲南小粒咖啡算不上優質,大部分拿去做了速溶咖啡。
  • 拼多多,拼出來的1.27萬億泥土市場
    而在那30%的盈利蟹農中,只靠養蟹也很可能收入不如出門打工掙錢,必須得再養或者種植一些其他的農產品才能讓自己過得舒服一些。因為你50塊錢買一隻大閘蟹,蟹農很可能只能賺到10塊錢。一般來說一隻蟹的出堂價大約是30左右,扣除20的採購和養殖成本,這些產業鏈裡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主要貢獻者,反而站在了全產業鏈利益分配的最末端。
  • 數讀中國|種1公斤咖啡豆換不回1杯咖啡?不存在!
    「洋咖啡」四十年中國化發展史 40年前,說起喝咖啡,中國人只會擺擺手,我們只喝茶,誰喝那洋玩意兒?如今「不喝咖啡會死星人」的隊伍卻日漸龐大。咖啡在中國市場上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 拼多多開店2個月,我才真正理解拼多多的邏輯
    編輯導語:傳統的電商平臺,是在堆積產品等用戶主動搜索,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模式,讓用戶和平臺之間不再是單純的購買關係,轉變為生活社交新模式。隨著不斷開發的多元流量切入,拼多多也覆蓋越來越多的階層客戶,未來發展是不容小覷的。本文作者通過分享拼開店2個月的經歷,為我們總結了拼多多的邏輯。
  • 拼多多還能一直便宜嗎?深度解析拼多多的「低價能力」體系
    但是天貓的問題出在第二點,天貓流量的分配採取的是競價排名模式,商家要在有限的流量裡進行激烈廝殺,這就帶來了中小商家難以承受的流量費用。阿里將流量劃分為二八法則,數量佔比80%的低層級賣家,只會分到20%的自然搜索流量,而剩下20%的高層級賣家,共享80%的流量。
  • 拼多多深度報告:從供給側看拼多多的優勢、競爭與增長
    2.1.1 C2M 案例之農產品:數據與供應鏈全面賦能,提升品質與價格競爭力 生鮮產品無品牌且傳統供應鏈冗長,是拼多多 C2M 模式的代表品類。拼多多通過源頭 直採、產地直發,節省傳統模式下農產品由原產地途經大宗採購、批發、菜攤零售直到 消費者的各個環節的流通成本,降低終端零售價格。
  • 一隻玻璃杯的拼多多漂流
    加上外部環境的影響,德利在 2018 年只拿下 7.9 億元銷售額,而在 2013 年,這個數字曾經達到的巔峰是 9.5 億元。在一條長長的鏈條裡,想要改變系統現狀,沉重的上遊製造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找到更多需求、更多訂單。
  • 爆款背後, 拼多多的「便宜有好貨」商業邏輯是如何成立的?
    其他電商平臺紙巾月銷售量基本以千計算,而可心柔在拼多多的銷售量為166萬件,植護為319萬件。」來自拼多多方面的數據顯示:兩年時間,上述兩家工廠在拼多多旗艦店共賣出2.61億包紙巾。「爆款」背後,企業的供應鏈及成本結構是怎樣的,拼多多的「便宜有好貨」商業邏輯成立嗎?
  • 多多買菜,能緩解拼多多的焦慮嗎?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拼多多活躍買家規模佔比淘寶的百分比,越來越接近於1,說明其越觸及行業天花板。而2020Q2拼多多活躍賣家數佔比淘寶的數值已經達到92.1%,非常接近1了。在大眾印象裡,賣菜這門生意一直是個起早貪黑的苦業務。被搬到生鮮賽道後,賣菜生意在又苦又累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道路難走的印記。拼多多站上這個賽道,看起來似乎不是好的選擇。但賽道難走,可能恰恰是拼多多選擇生鮮的原因。早在上線多多買菜之前,拼多多的農產品已經初具規模。
  • 賣了20年電腦後改賣鮮食玉米,臺企IT高管轉行拼多多做起了「新農人」
    ▲45歲的吳阿東賣了20年知名品牌電腦硬體,通過拼多多,他將積澱的經驗和技術運用到了田間地頭,成了鮮食玉米的電商拓路者。(攝影 安舜)2塊多一根的鮮食玉米,生意可以做到多大,可以惠及多少人?一座投資7000萬元的穗康玉米加工廠正在萬全區施工,總計數萬畝規模的玉米種植農戶正加入進來。一條從鮮食玉米種植端直連消費端的農產品鏈路加速形成。
  • 在下沉市場,重新反思拼多多
    通俗的理解就是,拼多多是電商版本的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基於信息流,而拼多多則是基於商品流!眾所周知,傳統的電商三要素是「人、貨和場景」。但是,拼多多卻有著自己的商業邏輯。先說需求端拼多多定位於五環之外的消費人群。
  • 多多買菜,能緩解拼多多的焦慮嗎?-虎嗅網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拼多多活躍買家規模佔比淘寶的百分比,越來越接近於1,說明其越觸及行業天花板。而2020Q2拼多多活躍賣家數佔比淘寶的數值已經達到92.1%,非常接近1了。在大眾印象裡,賣菜這門生意一直是個起早貪黑的苦業務。被搬到生鮮賽道後,賣菜生意在又苦又累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道路難走的印記。拼多多站上這個賽道,看起來似乎不是好的選擇。但賽道難走,可能恰恰是拼多多選擇生鮮的原因。早在上線多多買菜之前,拼多多的農產品已經初具規模。
  • 拼多多:果園日活超1100萬,每天送出「1百萬」斤水果!
    為此網友們還表示:如果不是因為拼多多的存在,或許連吃個水果都有點困難。今日拼多多給出了這樣一份數據:多多果園」是2018年5月拼多多上線的一款公益遊戲應用。在這個應用裡,用戶通過社交、互動的遊戲方式種植虛擬果樹,果樹一旦成熟,多多果園就會免費給用戶送出真實的水果。拼多多數據顯示,2018年下半年,多多果園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經超過一百萬斤。
  • 美團滴滴拼多多殺進了最難啃的生意|深氪
    為了留住這些BD,拼多多美團們的合同一籤就是半年以上,結算周期也從月結變成了周結、日結。「如果願意,完全可以跟著開城團隊去全國各地掃」。  原則上,為了保護團長利益、避免惡性競爭,在一個小區,十薈團這樣的公司一般最多安排1-2個團長經營。但巨頭入局後,變得激進且無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