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產業鏈裡,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遊環節佔1%,而下遊流通環節佔93%。這種顯得嚴重失衡的利益鏈,如今有望得到改善了。
低收入的咖農變成「合伙人」
雲南有百年咖啡種植史,佔據中國近99%的咖啡產量,但國際份額僅為1.7%,絕大部分咖啡豆只能作為速溶咖啡的原料,以最低價收購。
據金融數據研究服務平臺JingData測算,整個咖啡產業鏈中,上遊種植環節生豆的價值貢獻約17.1元/公斤,中遊深加工環節烘焙豆的價值貢獻為83元/公斤,下遊流通環節的價值則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個環節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1%,6%和93%,差距懸殊。「咖啡行業利潤率充足,只是和咖農無關。如果現有鏈條不打破,雲南咖農不可能靠種植致富。」雲南熱經所產業專家胡發廣表示。
又到一年豐收季,在國際咖啡價格不振的情況下,雲南高黎貢山村裡滯銷的咖啡豆原料,近期卻被溢價包銷了。與真金白銀一起進山的,是農研隊伍、培訓團隊,以及加工廠的貨車。叢崗村村民胡老德,其一千多斤咖啡豆,也全部被溢價收購。緊接著,胡老德成了一家新農商的「合伙人」。
在此背後,拼多多發起了「多多農園」項目,而雲南保山是其第一站。據悉,3月底,拼多多6家平臺商家,就以40.76萬元的價格,溢價收購了建檔立卡貧困戶42.53噸咖啡豆等原料。此次,拼多多還為叢崗村和赧亢村792名建檔立卡人口,帶來了一套完整的產業升級體系:雲南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農科專家,正試驗最適合該緯度和海拔的高品質咖啡;多家新建咖啡工廠,將在未來3年內幫助村民提供咖啡豆精製化加工;740畝生態種植示範基地中,芒果苗、澳洲堅果等經濟作物,正與咖啡樹複合套種,以提升每畝土地的經濟收益。
「多多農園」的咖啡豆會統一送到工廠精製加工,進行脫皮、等級篩選、深加工等工序,最後加工成精品咖啡豆,未來將圍繞叢崗、赧亢兩個貧困村打造精品咖啡品牌。
新機制有望使農戶收益大漲
這一新模式,是否真的就能帶領咖農靠種植致富?
對於咖農而言,溢價收購只是紓一時之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也不是「多多農園」的最終目的。據多多大學負責人藍天介紹,「多多農園」是希望以此為敲門磚,引導農戶主動參與並建立「新農商」機制。
所謂「新農商」機制,是以檔卡戶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建立農貨上行和品牌培育的新模式。該機制中,拼多多將攜手地方政府,打造以新農人為創業帶頭人,工廠、代運營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務,政府監督、平臺扶持的新農商發展模式,以確保檔卡戶的核心利益。項目初期,拼多多將提供產業扶持和營銷扶持;中期形成較為穩定的第三方「代服務」機制;後期則逐漸退出,合作社全權掌控,並由當地政府確保利益分配依規進行。
叢崗村黎明組的建檔立卡戶們圍著施忠相諮詢有關「多多農園」的計劃
作為「多多農園」保山項目的科研帶頭人,胡發廣認為,按照「多多農園」的既定規劃,村民的收益可以顯著提升。他舉例稱:目前雲南超過95%的咖啡是阿拉比卡的變種卡蒂姆,收購價在10元/公斤左右,而新的試驗品種,市場價格為30元/公斤。雖然後者產量略低,但每畝的產出將有850元至1000元左右的提升。
景蘭咖啡董事長黃偉,也對「新品種」志在必得。黃偉認為,如果形成穩定的高端咖啡豆供應鏈,國內品牌的競爭力也將水漲船高。據悉,明年起,保山市隆陽區的叢崗村將大面積替換種植高級咖啡品種,而多家拼多多平臺新銳咖啡品牌商,已提前預定該批產能。
5年內將有1000個項目落地
如果這一模式得到驗證,受益的就不止是咖農。
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著名扶貧專家李小雲表示:「『多多農園』瞄準了農業產業利益分配、農村人才留存等核心問題,該模式有望推動很多農村發展方式發生轉變,形成偉大變革。將密切關注『多多農園』的進展,希望它能真正變成助力中國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大行動。」
李小雲如此看好這一發展模式,原因在於這是他首次看到有企業瞄準以上這些核心問題。他認為:「『多多農園』開創了以檔卡戶為主體的上行模式,在此機制下,上下遊的利益將形成持續且微妙的博弈與再平衡,博弈的結果無疑在整體上有利於農民。」在他看來,中國真正的農產品品牌很少,「多多農園」的長期目標,應是引導農戶創立一批高品質、高認知的品牌。
好山好水就有好的出產,在叢崗村,當地人喜歡用自家的咖啡加上野生掛蜜調在一起飲用。
據悉,除雲南保山外,首期「多多農園」將有5個示範項目於雲南逐步進行,分別涉及茶葉、核桃、雪蓮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於雲南等8個省及自治州落地1000個「多多農園」示範項目,形成覆蓋西南和西北兩大區域的新業態。
事實上,出於不確定性,很少有民營資本願意投入農產品「最初一公裡」的建設。但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表示:「但挑戰與機遇並存,農業是大產業,也是大機遇。拼多多將堅持一以貫之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通過更多『多多農園』落地項目,持續提升覆蓋產區的土地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助力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實現平臺長期穩定發展。」拼多多方面希望,通過探索農業產業新模式,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裡」和原產地「最初一公裡」直連,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而作為「多多農園」第一站的參與者,胡老德已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氛圍:他的兒子正計劃返鄉,重新種植咖啡。「日子好起來了。」胡老德表示。
叢崗村村道旁的「多多農園」標識。拼多多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的指導下,希望「把利益留在農村,把人才留在農村」。
文圖:羊城晚報記者 馬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