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作弊墜亡:補足心理教育短板,消解學生脆弱的痛點
文/馬進彪
6月6日,山西太原中北大學。補考時,小洋放在桌子裡的手機被監考老師發現。該學生離開後不久,跟母親留言「對不起,不要想我」後墜亡。家屬認為,校方存在過錯。校方稱,考場內未發生衝突。(澎湃新聞6月8日)
考試作弊是不應該的,這在哪個學校都應受到批評甚至是處罰。況且,這名大學生還是在補考時作弊,而補考本身是學校給予的一次額外機會,如果平時考得不好,那說明沒有認真對待學習,對於補考就應當好好複習,利用好這次機會才對。而補考時還打算作弊,顯然是沒有樹立起自信。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名大學生未能對待好學業,又不能善待好自己,不論是對學校還是對家庭都是一起悲劇。家屬認為,校方存在過錯;校方稱,考場內未發生衝突。顯然,就個案來說,責任的認定還需要更多細節的分析。人死不能復生,這位大學生的離去讓人扼腕,但折射出的心理脆弱卻應引起社會的廣普關注。
大學生該有著怎樣的心理承受力,這是一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命題。從過往的新聞中也時常可以看到大學生厭世的案例,他們大多數在平時就表現出過度的敏感,因為一些瑣碎的小事就會表現出對未來的失望,這使他們總生活在不如意的陰影之中,而內心的陽光越來越少,甚至把自己與現實世界完全隔離開來。
2013年某著名大學發生的林森浩給室友投毒案,因瑣事對被害人不滿,最終投毒致室友於死地。從案件全面材料可以看出,林森浩平時就存在相當嚴重的心理扭曲問題,事事表現得既敏感又脆弱,與他人格格不入,不能與環境融為一體。但遺憾的是,師生們並沒有及時認識到這一點,使之釀成了對室友投毒的悲劇。
大學生在校的寶貴期間,應當是專業知識與身心健康共同成長的時期,而在現實中,對他們知識的考量往往成為唯一的重點,而對於心理層面的成長,則處於被忽視狀態,這使一些大學生看上去與常人無異,但心理層面卻未得到良好的社會化發育,而對於應試的考評,卻無法反饋出這個無形的欠缺。
該學生離開後不久,跟母親留言說「對不起,不要想我」,可見他的選擇並不一定來自於手機被監考老師發現的那個此時此刻,而是在潛意識中早有了某種場景下的思想準備。而這樣脆弱的心理,本身也是他無法放棄的精神負擔,而他的決定只是平時脆弱心理積累後的突然爆發而已。
因此,對於這起事件,該學校是否有責任,那需要對個案的具體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未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給予足夠的重視。從這個角度而言,所有的學校都應當對自己有所警醒,在對學生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果不能及時補足這個短板,學生心理脆弱問題的社會痛點就難以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