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復旦講課逼得學生「滿頭汗」

2020-12-15 騰訊大申網

[導讀]「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而畢業時像個『句號』。 」 ———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點出應試教育的弊端

哈佛教授復旦講課逼得「學生」滿頭汗

「案例教學法」不停提問但不給標準答案,現場中國同行嘆拋開升學率去改革有點難

如何?怎麼?為什麼?應該做什麼?……昨天上午,復旦大學光華樓頂層的一個大教室裡,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艾博思的一連串問題,問得在場的「學生」滿頭大汗。這是由上海市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引入的一堂哈佛公開課,由艾博思教授和15位來自哈佛、耶魯等歐美名校的校友們聯合演示。數十位教育領域的權威專家從旁觀摩,在這堂充滿互動氛圍而沒有標準答案的公開課之後,一場更為激烈的關於中國教育的對話登場。

哈佛教授:不停發問逼學生不停思考

艾博思教授留著大鬍子,身材魁梧的他穿著大紅色襯衫,笑容可掬,好像一個上門送禮物的聖誕老人。

這是一堂採用「案例教學法」的課堂,要求學生事先閱讀案例,並在課堂上就案例展開討論。這個案例的主人翁叫艾瑞克,是一個退伍兵,加入公司後被分在香港辦公室,整個案例非常詳細地描述了艾瑞克的職業狀況,全部讀完至少需要兩個小時。

剛開課,「聖誕老人」就給學生來了一個下馬威。艾博思要求,事先讀過案例的「學生」把自己的名字牌豎起來。他隨即環顧四周,立刻眼尖地宣布:有一位女生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牌藏了起來!「這就是哈佛課堂的規矩,如果你沒有做過功課,一走進教室就會很緊張。」「讀過案例的朋友們,你給我們一點意見。」「你覺得艾瑞克做得怎麼樣?」「你是不是覺得艾瑞克應該更外向一點?」「誰來回答我這個問題?」「你不需要舉手,教授有權力去提問教室裡面任何一個人。」

一堂45分鐘的公開課,艾博思教授在環形座位的教室裡不停地四處走動,隨時發問,邀請學生回答,並時刻準備在回答中繼續追問。期間,還有兩位學生被他邀請到講臺上,即興上演了一場情景劇。

問答互動中,這位談吐風趣的教授還時不時運用一些很有趣的肢體語言來鼓勵學生發言,比如,打開身體,做一個R&B歌手的經典手勢。

下課前,本來以為教授會為他的問題做一個總結。但是艾博思不給,「有意思的就在於,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的人,如何看這個案例,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哈佛畢業生:發言佔功課成績的80%

劉琳琳是被艾博思教授邀請到臺上表演情景劇的「學生」之一。事實上,她從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畢業後,就曾經在哈佛讀過MBA。公開課後,她回憶起了自己在哈佛上課的經歷,用「嚇人」二字來形容。「在案例教學課上,你至少要用2到4個小時預習功課,而且一定要主動思考,因為教授在課堂上會一直發問。」劉琳琳回憶說,自己到哈佛三個月後,「有一門課的教授突然跟我說,如果繼續現在這樣的狀態,這門課我就會不及格,因為這門課的總成績中,平時成績佔80%,期末考試只佔20%,教授告訴我,現在三個月了,你的課堂表現是0分,他因此很替我擔心」。「我很驚訝,這門課我聽得很認真,也學了很多東西,怎麼會不及格?」在跟教授交流後,劉琳琳才意識到,上課不僅要認真聽,更重要的是積極發言,「這種思維方式改變以後,讓我永遠會想,對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什麼。」

公開課引發觀摩專家對中美教育模式的討論

有多少學校敢拋開功利大膽試

數十所重點大學、中學的校長們昨天觀摩了這堂公開課。雖然聞名全球的哈佛「案例教學法」並不是一個在任何國家、任何課堂都能百分百應用的方法,但是,在哈佛課堂上所體現出來的中美教育的明顯差異,著實提供了一個切口,引發了在座教育界人士的熱列對話。他們希望,從「他山之石」中,探討對於中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曾經在國內的小學、中學工作,也在美國當過教授。他在美國看到,一個老師讓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然後把每個人講的話,都寫在黑板上,這就是結論」。而中國很多學院也搞案例教學法,「但是我們更希望從老師那裡得到一個結論或者經驗。而哈佛的教法重點不在案例本身,而是通過案例引發學生的創新討論。」

海聞表示,不光是哈佛的案例教學,美國的教學方法都有一個基本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考。「我們的大學也想培養學生創新,但是學生不習慣,因為他從小學一直到中學都是做作業、考試,你讓他現在突然到大學裡自由選擇,他不習慣了。」

聽到此,在座的中學校長有話要說。「在中國,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是通不過的。」上海市進才中學校長王從連說,從一年級到高考,都有一個標準答案。這種「一元化」的教學思路,束縛了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力。「國外同行更強調讓學生體驗的過程,而我們強調速度,教的馬上要會,不允許出錯,」來自徐匯區業餘大學的杜儉老師也感嘆。

但是,王從連也認為,中國課堂上的問題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教育,而更是一種「社會生病,教育吃藥」的惡性循環,「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爭第一,就要分數排名,就要考名牌大學。在這個功利的形勢下,很少有教師、校長敢把功利拋在一邊,把升學率拋在一邊,去進行案例教學法或者其他教學法的探討,因為這種探討很明顯在短時間內會影響升學率」。

[中美教育有啥不同]

講述者:中青報記者、《大小眼看美國》作者陳強

美國教育是教你學會生活

多年前,我到美國密蘇裡新聞學院當訪問學者,當時10歲的女兒陳韻正也跟著去了,在美國上了五年級(小學)和六年級(初中)。她出國前在國內小學讀了4年多,回國後又在福州上初一。我感觸最深的是,中國教育的特點是教學生學會考試,而美國教育是圍繞著教學生學會生活來展開。

我結合女兒的例子,說說美國的中小學是怎麼上課的。上午教英語閱讀、數學、科學、歷史這些主科,下午上的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副科。比如,學校裡有專門供教學用的廚房,同學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烤麵包、做煎餅;有縫紉機,韻正做了一個小枕頭,帶回國作為紀念;有小車間,韻正和她的同學合作,用木板做了一臺手推車……

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和生活息息相關:假設你是個很有錢的人,設計一個你的旅遊規劃,到你最想去的地方,住最好的賓館,要求度假不少於3天。韻正設想自己到邁阿密度假,她上網查了邁阿密好玩的地方和天氣狀況,下載了景點的圖片,在網上訂了來回機票和一個五星級賓館,連每一餐吃什麼都做了計劃,然後把所有信息寫在了一張海報上,貼在班級的牆上,這就是她的作業。還有貸款買車的作業,假定你月收入是2500美元,減去每月800元的基本生活費,剩下的1700元用於自由開支,如果你要貸款買一輛少於5萬元的汽車,應該如何計劃?當然,老師會給同學們一個3年期或5年期的還貸款表作為參考。美國學校平時還十分注重逃生演習,火災、地震、龍捲風、壞人持槍入校等情景都模擬過。

從美國的教育,我們看到了中國學校教育的欠缺。我在中小學階段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數理化挺好的,現在回過頭來看,學過的微積分、立體幾何在生活中基本用不上,最常用的還是小學水平的加減乘除;化學的元素周期表當年背得滾瓜爛熟,現在全忘了。倒是以前不被重視的歷史、地理知識,現在常常作為人際交往的談資。所以,我建議降低基礎教育的難度,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拓寬知識面,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識。數理化高深的內容應該放在大學教育階段,供相關專業的學生去學。

(中青報)

講述者:加州藝術學院研究生、「兔斯基之母」王卯卯

國外的動畫學院咋上課

從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到加州藝術學院研究生,「兔斯基之母」王卯卯的求學之路令人豔羨。眼下正在海外「修煉」的她,對中外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差別感受頗深。

「國外學校注重發揮學生特長,肯定個性。而國內條條框框太多,不管你是三角還是圓形,最後都被要求變成方形。 」王卯卯覺得,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從興趣出發,學生才能如饑似渴地投入學習,積累夠了,想像力、創造力自然水到渠成。

在加州藝術學院求學兩年,五花八門的選修課讓王卯卯大開眼界。光舞蹈課,學院就開設了爪哇舞、印度舞、非洲舞好幾門,甚至還有按摩課、太極課這樣的課程。她所在的動畫專業,要求學生3年修滿60個學分,一般每門課1到3學分不等,由於選修課太豐富,不少畢業生大幅「超額」完成任務。

在王卯卯的課表上,動畫史之類的理論課,一年只有一節,必修課也很少,校方支持學生琢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上學期,她選修了電影學院的Film and Audio課程,學習用16毫米膠片拍攝電影。她打算在畢業設計裡拍攝國內的皮影戲,再進行後期製作。

在王卯卯看來,「而國內大多數課程,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思路,在國外,上課往往更有意思。 」有一節課,教授抱來一摞書,讓每個學生閉著眼翻開一頁,指定一個字。這些隨意指定的字連成了一句稀奇古怪的話,教授以此為題,讓學生做動畫。 「最後,大家提交的作品特別天馬行空。 」

即使是那些看上去「不好玩」的課程,加州藝術學院的教學也別具一格。有一次,王卯卯去聽角色動畫專業的課,老師讓每個人畫一幅「穿睡衣的人,拿著青蛙要吃」的漫畫。畫完後,老師把所有人的作品釘在牆上,讓大家站在3米開外看,「如果這時候,你仍然能看出來畫的內容,那你的畫才是成功的。 」這給王卯卯留下很深印象,因為角色動畫專業專門培養商業動畫人才,商業動畫講求時效性、模式化,不強調個人風格,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很輕易就明白了商業動畫的思路。

在王卯卯看來,「動漫高端人才聯合培養計劃」重視選修課的做法很對路。 「技術課學得再好,沒有思想也只能給人做加工片;觀念、意識的潛移默化,積極主動的創造欲望,其實更難得。 」她覺得,成功的動漫人才,拼的是綜合能力,「就像你已經準備了很多柴火,只要一個火星兒,就能燃燒。 」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講課有啥不一樣 討論為主,工夫在課外
    哈佛暑期課程首次登陸中國  與往常一樣,哈佛大學生命科學學科主任RobertLue教授在自己主講的課程「活的科學——生物學、自我與世界」與學生們進行著課前交流,而與往常不同的是,這堂課開課的地點在中國的復旦大學,他面前的學生,一半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另一半則是復旦大學學生。
  •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中新網廣州12月7日電 (記者 楊薇 郭軍)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明星教授、「公正」通識教育課老師麥可·桑德爾7日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時強調,教育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 哈佛教授遇到中國「尖銳學生」
    2002年8月,哈佛校園迎來了首批60名中國學生。他們當中有11名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其餘則來自地方政府機關。這些學員均是45歲以下、本科以上學歷、地市級或司局級以上國家幹部。甘迺迪政府學院在離校園不遠的查理士河邊為中國學員們租了公寓,學員們的一日三餐也由學院統一安排,大多在政府學院周邊的一些餐館用餐。
  • 復旦最美教授陳果,從被追捧到被學生炮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近些年來,復旦大學的女教授陳果很火。她於1981年2月出生於我國上海,是該校的哲學系的博士。2008年,陳果就職於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一直工作至今。在10年前網絡還不甚發達時,陳果老師在復旦的人氣就已經很高了,她所講的哲學知識深入淺出,很多學生都表示上了陳果教授的課就如同經歷了一番思想的洗禮,非常有意義。隨著短視頻行業的不斷發展,在2017年有學生將陳果老師講課的視頻片段發到了網絡平臺上,迅速掀起了一股「陳果熱」。
  • 網紅復旦大學教授陳果停課謠傳並非空穴來風,只因她的課太不一樣
    偶然的一次機會,也不記得知道是誰把一個視頻傳到微信群裡,是個美女教授的講課,便蠻感興趣地點開視頻看了一下,只見一個美女教授正在給學生講課,她的講課幽默風趣,很生活化,但也充滿了生活的哲理。乍一看,還以為是在做什麼培訓講課。
  • 讓「學生看得明白」,復旦數學教授在空蕩的教室錄製課程板書
    手拿白粉筆「噔噔」敲擊黑板,從定義寫到公式,推演步驟清晰明了,必要時加以畫圖說明,四塊黑板寫滿擦去又寫滿……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沈維孝正在為《複變函數》課程錄製教學視頻。接觸線上教學之初,沈維孝嘗試的是PPT錄屏,但在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李駿教授的建議和中心的技術支持下,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錄製板書。「數學課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點。」在沈維孝看來,板書能將思路展示得清晰流暢,「讓學生看得明白」,這是他從教以來一直堅持板書授課的原因。
  • 「逼」出全英文聽課:大學生喜歡洋教授
    洋教授在大學生中還是很受歡迎的。眾多大學生告訴了記者,他們喜歡洋教授上課的幾個理由。「逼」出全英文聽課全英文授課,是洋教授比國內教授更受學生青睞的首要原因。
  • 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學史的邊界
    王德威在四川大學開講座。1990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2004年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海外華人代表人物,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之深、影響之大,被公認為業界翹楚。主要著作有:《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等。
  • 海寧高三男生全英文論文徵服評委 得哈佛大學教授面授
    他從萬名申請者中殺出重圍 成為嘉興唯一今年18歲的周雨鋒家住馬橋街道,是海寧一中的一名高三學生。一個多星期前,他剛從上海中學參加完「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峰會」回家。「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峰會」是哈佛大學在亞洲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官方暑期項目。
  • 給本科生講課的教授們
    的確,在不少高校,「教授一當,就逐漸淡出本科一線」的做法很流行。姚建宗說,他喜歡給學生上課。站在大學的講臺上,他有種職業自豪感。「那種感覺很莊嚴、很奇妙。我希望我的學生畢業後從事法律工作時,也有這種職業自豪感。」姚建宗不認為老師給學生付出了很多,也不怕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對一些問題也不知道。「好的教學,在互動中共同提高,對講課的人和聽課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
  • 德懷特·珀金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德懷特·珀金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過去在哈佛曾擔任過的職務有:哈佛東亞中心(即現在的費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系主任、哈佛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他擔任現職前的職務是哈佛亞洲中心主任。
  • 復旦網紅陳果怎麼樣了?講課風格有人愛有人恨,常講這兩方面內容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博士副教授陳果,因其不一樣的講課風格,紅遍復旦大學,紅遍全國。她的講課視頻上傳到網上之後,被瘋狂點擊傳播,她因此也被稱為「最美思政課教師」、「最美女神」。她走紅以後,凡是她的課必定是人滿為患,多少學生為了她的課千方百計調課,一些外校的學生也為了一度她的講課風貌,來到復旦大學聽課。陳果,1981年出生於上海,現為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副教授。1999年,剛上復旦大學大一的她,就成為了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
  • 哈佛耶魯公開課緣何走紅?
    連冰玉:開什麼玩笑……我可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學生眼裡的好楷模。不過,在我漫長的求學生涯中,課還是逃過的,而且不止一兩節。姚源:嗯,如果是下面這位老師來講課,我擔保你不會逃。連冰玉:我知道了,這就是風靡中國高校學生、白領階層趨之若鶩的哈佛耶魯公開課。姚源:沒錯。
  • 大學教授的工資有多少?復旦教授曬出收入,網友直言:真難想像!
    現在社會上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但是老師這個職業似乎總是很"清閒",他們跟學生保持一樣的作息,而大學老師的授課時間甚至比學生的上課時間還要短。他們有著很長的假期,又有著工作的穩定性,大家都難免對這個職業感到好奇。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怎麼樣?能不能跟企業的高管相比?
  • 90多歲白髮老教授仍站立兩小時講課
    截圖來源:@梨視頻90多歲白髮教授站立講課乾貨滿滿>15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潘鼎坤教授再登講臺,儘管已90多歲,但他仍站著講課。1951年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潘鼎坤便與講臺結緣,直至90高齡,依然在為大學生做「我愛微積分」等專題講座。
  • 【新聞】復旦-哈佛眼科強強合作——第二屆眼科雙邊學術交流會成功舉辦
    學術交流緊緊圍繞著眼科疾病和相關研究的前沿,主要目的是促進臨床眼科和基礎研究的新理念、加強信息交流,並基於建立中美眼科醫師間的進一步合作以取得更好的全人群眼保健服務。  這是繼2010年10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眼科系主任Joan Miller教授帶隊組團7名眼科專家首次來訪、2012年11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眼科系副主任及Schepens眼科研究所所長Reza Dana教授帶隊9名眼科專家來訪後的再次大規模代表團來訪。
  • 復旦女神教授陳果,被「炮轟」,到底做錯了什麼?
    因為一則講課的視頻,復旦陳果在網絡上爆紅,視頻中的她,灑脫的大波浪,鮮豔的大紅唇,一手插兜,一手拿著粉筆在黑板上板書,一眼看去,就頗有一股與眾不同、率性而為的味道。有這麼一位老師,一個從穿衣打扮到言談舉止都與眾不同的老師站上了講臺,不再單一的向學生們灌輸知識,而更像朋友一樣和學生們暢聊詩詞歌賦,人生理想,教導學生們要與黑暗和解,與自己和解,為原本死板的課堂帶來一抹亮色。
  • 高考保送復旦,調劑到小語種,畢業時,她收到哈佛4所名校offer!
    我的故事從我通過保送生考試進入復旦開始,那時剛被調劑進入小語種的我,從不敢想像會在復旦成為一名辯手、一位跨學科研究者,會去英美兩國交換並立志獻身教育事業。當然,我更沒想到能在畢業之際,收穫來自哈佛、賓大、哥大、康奈爾四所常青藤院校六個項目的碩士錄取。可以說,我的復旦生活是一場蛻變。
  • 復旦大學教授歷時三年編著適合青少年閱讀古詩文
    這問題困擾了不少家長,也苦惱了同樣給孩子選書的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教授。於是他歷時三年,編著《你應該熟讀的中國古詩》《你應該熟讀的中國古文》。為切合青少年的閱讀古典文學的需求,他甄別和挑選文辭優美、感發人心的古代詩歌263篇、古代散文90篇,加以注釋和賞析。
  • 著名古代文論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顧易生辭世
    東方網8月20日消息:美國東部時間18日下午2時57分,著名古代文論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顧易生於美國辭世,享年89周歲。   得知顧先生辭世的消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第一時間在微博上發布消息並深表哀悼。「顧先生的研究廣涉中國古代文史諸多領域,上起先秦,下及近代,範圍跨度非常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