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暑期課程首次登陸中國
與往常一樣,哈佛大學生命科學學科主任RobertLue教授在自己主講的課程「活的科學——生物學、自我與世界」與學生們進行著課前交流,而與往常不同的是,這堂課開課的地點在中國的復旦大學,他面前的學生,一半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另一半則是復旦大學學生。
這是在復旦大學舉辦的「哈佛暑期項目」中的一節課。6月22日正式啟動以來,多位哈佛大學的教授面向哈佛與復旦兩校31名學生共開設了3門課程,學生經過考核後可獲得哈佛大學的正式學分。據介紹,這是哈佛大學首次把哈佛的學分課程搬到中國來上。
暑期課程在哈佛並不是新鮮事,劉慧華介紹,哈佛大學有專門的暑期學院,有 100多年的歷史,RobertLue教授還當過4年哈佛暑期學院的院長。
討論為主,教師工夫在課外「活的科學」這門課主要討論人類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話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生薛晨軼告訴記者,該課程每堂課都會有3~4名學生進行演講,教授規定每人事先要準備兩個討論問題,發到網上供其他學生準備。
中國青年報記者旁聽了一天的課程,當天的主題是愛滋病的生物醫學原理及其防治。Lue隨身並沒有帶講義,看起來也很輕鬆,用他的話說,他的工夫都花在了課外與學生共同的準備上。「課前我會和學生一起來討論該如何準備這次演講,但我不會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我會告訴他們可以閱讀哪些材料,並提供一些建議,比如哪些話題或許是有意義的,但我絕對不會給學生結論。」修習該課程的學生告訴記者,Lue自己摘選了學科前沿的文獻,發給學生每人兩大本數百頁的閱讀材料,每堂課要求的閱讀量相當可觀。
演講者主要討論了中國、美國以及印度三大國在防控愛滋病時面臨的不同問題與處境。課堂上,美國學生顯得更為積極,幾乎每次率先發起提問和討論的都是哈佛學生。中國學生在逐漸適應了這樣的氣氛後,也開始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在討論中國防控愛滋病的現實問題時,中國學生更是發言踴躍,社會歧視、媒體導向、政府各項防控政策都成為討論的話題。
薛晨軼表示,自己平時的課程也會有學生演講的環節,但大多都是作為學期末的考核形式,平時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尤其是基礎課,基本都是老師講。即便有問題我們也是向老師提,不太有機會給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更出乎薛晨軼意料的是,每位學生完成演講之後,Lue都會以郵件的形式對其點評並給出修改建議,「這一點讓我很驚喜。」
重思不重算,課程關注學生參與度「在哈佛我也有600人的大課,我只能像做講座一樣在上面從頭講到尾。但如果條件允許,我就希望能讓學生更多地在課堂上參與,這次暑期培訓的班級規模正合適。」Lue這樣表達了自己對課堂學生參與度的重視,「知識應該是他們自己從閱讀和討論中尋找到的,而不僅僅是我告訴他們的。」
RobertLue表示,中國學生在討論課上的表現超乎他的預計,「他們都表現得很好!相比之下,美國的學生會閱讀更多我推薦之外的文獻,中國學生則更加專注,對文獻的掌握也更深入。」他表示,在課程開始之前有人告訴他,可能中國的學生會不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學生做得非常好。
在此次項目的「生命科學和醫學上重要的統計學」課上,學生的參與不但得到了授課教師的重視,還得到了高科技的保障。劉慧華博士介紹,該課程開課伊始,便發給每個學生一個無線投票器,在每堂課上教師會準備一些問題供學生選擇,學生按下投票器,結果立刻會顯示在大屏幕上,「這樣很直觀,教師能夠清楚地知道學生們的接受程度,知道哪些還需要進一步講解和討論,同時這也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復旦大學數學學院2006級的溫凱表示,這門統計學課程主要介紹了在生命科學領域統計學如何發揮作用,例如怎樣評估一種新藥是否安全有效,如何判定某些疾病的傳播風險等等,「老師講課都是用案例來帶,和我們平時的統計課很不一樣。這門課讓學生感覺統計學其實不只是在算,它首先需要你全面地考慮實踐應用,這樣更能激發人的興趣。」和自己學院的統計學課程相比,兩者在教學風格上有著不少區別,「我以前上的統計課比較注重算,就是對公式的理解和運用,課後的作業也多是以計算證明為主,而哈佛這門課在計算上教的其實比較淺,老師更多的是通過案例來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作業不是只要一個結果,而是需要你通過得到的這個結果去分析你面臨的是怎樣的一個情況,並提出解決方案。」實習生劉昌榮 本報記者 周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