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講課有啥不一樣 討論為主,工夫在課外

2020-12-15 搜狐網

  哈佛暑期課程首次登陸中國

  與往常一樣,哈佛大學生命科學學科主任RobertLue教授在自己主講的課程「活的科學——生物學、自我與世界」與學生們進行著課前交流,而與往常不同的是,這堂課開課的地點在中國的復旦大學,他面前的學生,一半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另一半則是復旦大學學生。

  這是在復旦大學舉辦的「哈佛暑期項目」中的一節課。6月22日正式啟動以來,多位哈佛大學的教授面向哈佛與復旦兩校31名學生共開設了3門課程,學生經過考核後可獲得哈佛大學的正式學分。據介紹,這是哈佛大學首次把哈佛的學分課程搬到中國來上。

  暑期課程在哈佛並不是新鮮事,劉慧華介紹,哈佛大學有專門的暑期學院,有 100多年的歷史,RobertLue教授還當過4年哈佛暑期學院的院長。  

討論為主,教師工夫在課外

  「活的科學」這門課主要討論人類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話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生薛晨軼告訴記者,該課程每堂課都會有3~4名學生進行演講,教授規定每人事先要準備兩個討論問題,發到網上供其他學生準備。

  中國青年報記者旁聽了一天的課程,當天的主題是愛滋病的生物醫學原理及其防治。Lue隨身並沒有帶講義,看起來也很輕鬆,用他的話說,他的工夫都花在了課外與學生共同的準備上。「課前我會和學生一起來討論該如何準備這次演講,但我不會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我會告訴他們可以閱讀哪些材料,並提供一些建議,比如哪些話題或許是有意義的,但我絕對不會給學生結論。」修習該課程的學生告訴記者,Lue自己摘選了學科前沿的文獻,發給學生每人兩大本數百頁的閱讀材料,每堂課要求的閱讀量相當可觀。

  演講者主要討論了中國、美國以及印度三大國在防控愛滋病時面臨的不同問題與處境。課堂上,美國學生顯得更為積極,幾乎每次率先發起提問和討論的都是哈佛學生。中國學生在逐漸適應了這樣的氣氛後,也開始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在討論中國防控愛滋病的現實問題時,中國學生更是發言踴躍,社會歧視、媒體導向、政府各項防控政策都成為討論的話題。

  薛晨軼表示,自己平時的課程也會有學生演講的環節,但大多都是作為學期末的考核形式,平時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尤其是基礎課,基本都是老師講。即便有問題我們也是向老師提,不太有機會給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更出乎薛晨軼意料的是,每位學生完成演講之後,Lue都會以郵件的形式對其點評並給出修改建議,「這一點讓我很驚喜。」  

重思不重算,課程關注學生參與度

  「在哈佛我也有600人的大課,我只能像做講座一樣在上面從頭講到尾。但如果條件允許,我就希望能讓學生更多地在課堂上參與,這次暑期培訓的班級規模正合適。」Lue這樣表達了自己對課堂學生參與度的重視,「知識應該是他們自己從閱讀和討論中尋找到的,而不僅僅是我告訴他們的。」

  RobertLue表示,中國學生在討論課上的表現超乎他的預計,「他們都表現得很好!相比之下,美國的學生會閱讀更多我推薦之外的文獻,中國學生則更加專注,對文獻的掌握也更深入。」他表示,在課程開始之前有人告訴他,可能中國的學生會不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學生做得非常好。

  在此次項目的「生命科學和醫學上重要的統計學」課上,學生的參與不但得到了授課教師的重視,還得到了高科技的保障。劉慧華博士介紹,該課程開課伊始,便發給每個學生一個無線投票器,在每堂課上教師會準備一些問題供學生選擇,學生按下投票器,結果立刻會顯示在大屏幕上,「這樣很直觀,教師能夠清楚地知道學生們的接受程度,知道哪些還需要進一步講解和討論,同時這也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復旦大學數學學院2006級的溫凱表示,這門統計學課程主要介紹了在生命科學領域統計學如何發揮作用,例如怎樣評估一種新藥是否安全有效,如何判定某些疾病的傳播風險等等,「老師講課都是用案例來帶,和我們平時的統計課很不一樣。這門課讓學生感覺統計學其實不只是在算,它首先需要你全面地考慮實踐應用,這樣更能激發人的興趣。」和自己學院的統計學課程相比,兩者在教學風格上有著不少區別,「我以前上的統計課比較注重算,就是對公式的理解和運用,課後的作業也多是以計算證明為主,而哈佛這門課在計算上教的其實比較淺,老師更多的是通過案例來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作業不是只要一個結果,而是需要你通過得到的這個結果去分析你面臨的是怎樣的一個情況,並提出解決方案。」實習生劉昌榮 本報記者 周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復旦講課逼得學生「滿頭汗」
    」 ———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點出應試教育的弊端哈佛教授復旦講課逼得「學生」滿頭汗「案例教學法」不停提問但不給標準答案,現場中國同行嘆拋開升學率去改革有點難如何?怎麼?為什麼?應該做什麼?……昨天上午,復旦大學光華樓頂層的一個大教室裡,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艾博思的一連串問題,問得在場的「學生」滿頭大汗。
  • 哈佛教授遇到中國「尖銳學生」
    2002年8月,哈佛校園迎來了首批60名中國學生。他們當中有11名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其餘則來自地方政府機關。這些學員均是45歲以下、本科以上學歷、地市級或司局級以上國家幹部。甘迺迪政府學院在離校園不遠的查理士河邊為中國學員們租了公寓,學員們的一日三餐也由學院統一安排,大多在政府學院周邊的一些餐館用餐。
  • The Dean's List——寒假哈佛交流項目匯總
    MIT的課堂輕鬆有趣,教授誇張的表情,配上風趣的語調,活潑地仿佛不是在講課。總的來說,不管是耶魯,哈佛,還是MIT,都有大量豐富充實的課程供學生選擇。而其中的很多課程,都是要求學生「能文能理」,讓同學們印象頗深。
  • 於布為教授:醫學學術討論不能像小孩過家家一樣
    在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2020年年會上,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第六屆會長於布為教授針對「基層麻醉科的醫生如何去培養教育」,重點談了兩方面問題:於布為教授第一方面問題第二方面問題,麻醉科基層醫生的成長要積累更多經驗,但基層醫院往往還受限於另一問題,由於醫生手術能夠開展的種類相對偏少,因此除麻醉協會、醫藥教育協會組織的下基層講課等活動以外,應鼓勵類似辦科主任培訓班一樣,每年有2-3天的集中理論培訓,以及到大醫院參觀等。
  •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哈佛公正課教授:教育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中新網廣州12月7日電 (記者 楊薇 郭軍)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明星教授、「公正」通識教育課老師麥可·桑德爾7日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時強調,教育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 給本科生講課的教授們
    的確,在不少高校,「教授一當,就逐漸淡出本科一線」的做法很流行。姚建宗說,他喜歡給學生上課。站在大學的講臺上,他有種職業自豪感。「那種感覺很莊嚴、很奇妙。我希望我的學生畢業後從事法律工作時,也有這種職業自豪感。」姚建宗不認為老師給學生付出了很多,也不怕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對一些問題也不知道。「好的教學,在互動中共同提高,對講課的人和聽課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
  • 清華教授談哈佛教育最大特點:敢問、敢說、會「忽悠」
    她在中國上的中學,後回到美國上哈佛大學。她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剛開始在國內讀高中時,數學還常常不及格。那麼她有什麼資格能過入讀哈佛?是她的思辨能力。她在國內最喜歡的課居然是政治課,還常常跟政治、文史哲各科老師辯論。加上閱讀涉獵廣泛,有獨特的視角,令她輕鬆斬獲了哈佛面試官的青睞, 而其他一些學風嚴謹的學校卻對她不感興趣。
  • 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學史的邊界
    1990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2004年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海外華人代表人物,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之深、影響之大,被公認為業界翹楚。主要著作有:《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等。
  • 哈佛學生的一天竟是這樣的……哈佛大學到底需要怎樣的學生?
    哈佛大學官網是這樣解釋的:在我們的招生過程中,我們給予每個申請人同樣的關注。我們希望錄取的學生是一個優秀的教育者。他們可以在學習生活中激勵他人,啟發他人,共同進步。當哈佛大學的招生官在閱讀和討論你的申請材料時,很多問題會浮現再他們腦中,用來判定你究竟是不是要他們找的人?
  • 哈佛大學教授有話說,「學霸」們取得的成功靠的不是智商
    哈佛大學工商學院的教授柯偉林說:「成為學霸的孩子靠的不是智商,靠的是學習力,只有學習力才能讓孩子提升學習效率,真正掌控學習。」作為一個母親,我對那種被稱為「學霸」的孩子是非常流口水的,無奈自己的孩子沒法成為真正的學霸,因此對於學霸孩子真的是天生的有好感,會想這些孩子怎麼這麼聰明呢,經常感嘆人家這個智商真的不一樣,都一樣的學一樣的老師教就是有差別。
  • 著名統計學家唐納德·魯賓教授加盟清華數學中心
    著名統計學家唐納德·魯賓教授加盟清華數學中心首講《實驗設計》課程清華新聞網9月21日電 世界知名統計學家、美國哈佛大學統計系前系主任唐納德·魯賓(Donald B. Rubin)教授入職清華大學,全時加盟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9月19日晚,魯賓教授在第一教室樓首次面向全校師生講了一場公開課。
  • 遼大78歲教授堅持講課被稱最敬業老師
    12時40分, 78歲的方老師蹣跚著腳步走進教室,脫去衣帽,取出備課筆記,信手捻起一隻粉筆,不消一刻鐘的工夫,兩張黑板上就布滿了整整齊齊的電路圖。  此時,距離上課還有半個多鐘頭,這是方老師本學期的最後一堂電工技術課。
  • 遼寧大學78歲教授仍講課 被評「最敬業老師」
    12時40分, 78歲的方老師蹣跚著腳步走進教室,脫去衣帽,取出備課筆記,信手捻起一隻粉筆,不消一刻鐘的工夫,兩張黑板上就布滿了整整齊齊的電路圖。此時,距離上課還有半個多鐘頭,這是方老師本學期的最後一堂電工技術課。
  • 京領藤校科研 | 桃李遍藤校的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來了!
    >,目前擔任哈佛大學金融與企業管理終身講席教授。 Cohen教授在哈佛商學院講課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 尚德國際MBA開展「大咖課」活動,學員與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在線互動
    (原標題:尚德國際MBA開展「大咖課」活動,學員與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在線互動)
  • 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
  • 加大伯克利分校教授:全面發展是哈佛錄取關鍵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David Card,當地時間30日在波士頓聯邦法庭中指出,根據自己的統計模型做出的研究分析,並未發現哈佛大學招生程序有歧視的證據;他指出,具備全面發展(well-rounded
  • 【學記】未躡天根豈識人 :楊儒賓老師 「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總結 | 何青翰
    自10月起,楊儒賓老師分別於10月10日、10月24日、10月31日、11月7日、11月14日,完成五次專題講座,共計16學時,講述內容涵蓋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儒家修身工夫以及相關思想史問題。10月18日下午,人文學院在新齋104室舉行清華大學偉倫特聘訪問教授聘任儀式,由萬俊人院長為楊儒賓教授頒發聘書。
  • 哈佛明星課,你知道多少個?!
    每到這個時候,哈佛的學子們就容易在One Harvard+部分MIT的整個課程海洋中感到頭暈眼花。今年由於疫情,課程轉為線上,沒有了交通時間等問題,也為學子們增加了在更多學院上選修課的機會。除自己專業課外,大部分的同學們或許想在短暫且寶貴的學期時間裡去體驗不同學院,不同學校之間的跨學科課程,好把學費掙回來,且大部分專業的學子們除專業課外也有很多自由上選修課的機會。
  • 【黃教授經典】課外活動與美國名校申請(全文)
    ,也不願意去做高質量的課外活動。有些學生做完功課以後還有時間,也知道需要做課外活動,但因為沒有很好的引導,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做課外活動。結果,花了很多時間在課外活動上,但成就乏善可陳。這是我每年輔導畢業生準備大學申請作文時碰到的大問題。結論:優秀的學生一定有很高的GPA和標準化考試成績,同時又有出色的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