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談哈佛教育最大特點:敢問、敢說、會「忽悠」

2020-12-13 騰訊網

  李稻葵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見多識廣,常常發表在教育上的見解。李教授在哈佛讀了7年書,也曾輔導過很多哈佛本科生,近距離接觸過這些美國學生,他發現:我們中國學生發言不夠大膽,很怕自己問出「低級問題」;而哈佛的學生總是自命不凡,不懂就問,想說就說;敢問、敢說、會「忽悠」 ,他覺得,這是美國精英教育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風格 …

  中國人往往把哈佛當成美國的教育典範。的確,哈佛大學在美國的高等教育裡,是具有代表性的。

  我自己在哈佛大學讀了7年的研究生、博士,也曾經輔導過許多本科生,近距離接觸過他們,他們可能是最能代表美國精英青年的一群人。

  曾有一位猶太女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1990年,她為了獲得更高榮譽級別(Summa Cum Laude)的畢業生頭銜,要完成本科論文撰寫。一般「學生狗」都是隨便套個T恤牛仔褲,但她總穿著價格高昂的外套,背著名牌包,化了精緻的妝容;而第二個給人的印象則是她什麼都不懂。

  我那時的工作是在經濟系的本科畢業生撰寫論文時,為他們解決計量經濟學技巧和電腦技術問題,她對這些基礎學科幾乎一無所知。但她什麼都敢問,一點不羞赧,完全沒有怕被人鄙視的感覺,更「無釐頭」的是她還敢於向別人提要求。當時的計算機數據都存儲在臉盆那麼大的磁碟裡,厚重的磁碟需要擱在磁碟機上操作,可她經常不動手,都是我們為她「賣力」。

  每當看到實驗室裡散落著一堆磁碟,旁邊擱著一個手袋,我們就知道「大小姐」來了……後來隨著人事變遷,我也就慢慢淡忘了她。

  第二個孩子是我的一位親戚。她在中國上的中學,後回到美國上哈佛大學。她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剛開始在國內讀高中時,數學還常常不及格。那麼她有什麼資格能過入讀哈佛?是她的思辨能力。她在國內最喜歡的課居然是政治課,還常常跟政治、文史哲各科老師辯論。加上閱讀涉獵廣泛,有獨特的視角,令她輕鬆斬獲了哈佛面試官的青睞, 而其他一些學風嚴謹的學校卻對她不感興趣。

  上了哈佛之後,她更是如魚得水——代表所在書院參加划艇比賽;周末更是忙的腳不沾地,參加各種聚會、交流會,連老爸來都要預約時間;她在校園裡行走時,經常是三步一聲「Hi」,五步一個擁抱,似乎認識全校的人。畢業時她已經寫出了兩部劇本,其中一部獲得了某好萊塢製片人的錄用。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哈佛生都這樣雄心勃勃,自如的遊走在各種人際關係裡,我曾經遇到過一位哈佛生,他的父親是美國聯邦巡迴法院的大法官,也是哈佛校友。他本人畢業後,就在哈佛校園附近當起了按摩師,類似於我們的北大生賣豬肉,不過在美國這可不是什麼大新聞,大家似乎都能理解認同。

  話說回來,我的這位親戚也曾向我坦言,哈佛的學生整體上和其他常青藤聯盟的大學,包括耶魯、MIT、普林斯頓的學生有點不太一樣:哈佛生總是自命不凡,總有一股子幹勁、衝勁,而且敢問敢說——不懂就問,想說就說。我恍然大悟。這可能是美國精英教育最具代表性的風格。

  這種教育風格能夠與東方教育風格融匯嗎?

  我最近負責清華大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學術項目,目標是培養國際上一批了解中國,對中國有感情的未來領導者。有近一半的學生來自美國。上了幾周的課之後,巨大的文化差異就顯現出來:那些非美國孩子抱怨連連,說美國學生提問太多,老師講課都變得斷斷續續。所以現在我把課程分為兩部分,前半段要求等我把觀點完整地講完,剩下的時間敞開來提問、辯論。算是中西教育的一種調和吧。

  那麼,第一個女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四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在電視上看到她正在演講——而她的身份是Facebook的營運長!她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雪莉·桑德伯格!

  說起來,我也是她的半個老師。如果20年前,你問我,桑德伯格以後會不會與有出息?我會斷然否定,可事實呢?她不僅是哈佛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還是福布斯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

  因此我一直在反思,我們對美國精英教育的理解是不是有偏頗?在我們的傳統教育裡,學生從小就被要求要畢恭畢敬、謹言慎行,問了「低級問題」就要感覺羞愧,缺乏勇往直前、敢問敢說的精神。

  而哈佛大學不僅是典型的美式教育,更是培養領導型人才的地方——領導者並不一定需要高深的專業背景,重要的是不懂就要敢於發問,敢於在眾人面前表達觀點,動員團隊裡的各色人等認同自己,鼓舞大家努力前行。這就是領導力的體現。

  關於「敢於發問」、「敢於表達自己」 這個話題,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林曉東教授也曾做過一項調查,他請35位美國大學教授來談談他們教過的中國學生常會遇到哪些問題、建議他們提高哪些技能… 和上面李稻葵的文章一起閱讀,會有更加具體的啟發 ...

  前不久,我請35位美國大學教授回答了兩個問題。這些教授執教於美國各地不同類型的大學,所教授的課程涉及科學、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們的回答可以比較全面地代表美國教授的普遍看法。

  第一個問題:在你們的課堂上,中國學生經常遇到哪些困難?

  第二,你會建議中國學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從而讓他們在學術上獲得成功?

  歸納這些教授們的答案,有三種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

  第一:良好的寫作能力;

  第二,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三,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特別是跟教授和同學。

  下面,我們對這三種能力進行更為詳盡的分析。

  1、良好的寫作能力

  「坦率的講,寫作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國學生覺得難,每一個學生都覺得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Siegal教授這樣回答。我完全贊同他的這一觀點。

  但為什麼中國學生覺得寫學術文章尤其難呢?西北大學經濟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給我們啟發,「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都很勤奮刻苦,他們也很聽話。我布置的任何作業他們都會盡全力完成。然而,他們只是把我告訴他們的或者書上說的寫下來,他們太習慣於複述別人的觀點,卻不能說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觀點。」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麼覺得寫作難。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我們在本科的時候沒怎麼寫過這樣的東西,老師也沒教過該如何寫學術的文章。」從學生們交上來的論文來看,他們確實需要提高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好多學生要麼無法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麼不知道如何佐證自己的看法。看來,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學階段繼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特別是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語的能力限制了他們的寫作水平?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很多教授。他們都說,英文水平確實會有所影響,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因素:大量閱讀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常常抱怨教授們布置的閱讀材料太多了。確實,在美國讀大學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閱讀量動輒就上百頁。一個歷史系的教授告訴我,每兩周讀一本厚厚的大部頭著作對她的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範德比爾特大學工程學院的Jonnason教授說,「要想寫得好,首先要多讀。一個讀過50本書的人肯定比只讀過2本的人寫得好。」

  此外,不少美國教授指出,工作經驗和社會經歷的不足也導致了中國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很難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其實,必要的社會實踐和經歷不僅是文學創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學術寫作同樣也有很大的幫助。

  2、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問卷回答中指出,中國學生在課上需要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那裡聽。他們需要有質疑能力,需要問問自己哪些證據可以證明或者證偽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觀點。對於中國學生習慣以考試成績高低論優劣的思維模式,這些教授們頗有微詞也頗為擔心。他們認為考試分數決不是唯一尺度,學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評判學習效果重要指標。

  史丹福大學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創新,你的美國教授肯定願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協助你。但是,這需要你有尖銳的看問題的眼光去質疑已有的知識,而不是重複那些別人已經發現的理論。」一位紐約大學的教說, 「中國學生很善於總結,但不善於批評、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我們如此重要? 這是因為提問讓我們可以把閱讀從靜態的、單向的看變為動態的、雙向的交流,是一個深度理解的過程。提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可以思考所讀內容的表達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邏輯,是否還有其他更為恰當的傳遞信息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簡單的記錄和抄寫只能是膚淺的理解,而提問或者批評指摘才能帶來深入的思考。

  提問除了對理解學術文章大有裨益,對於有效的社會性交流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問可以幫助交談雙方發現共識所在,這在協作或者團隊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問有利於控制話題的走向。還是以課堂討論為例,通過提問可以幫助你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上來,實現了成功的話題轉移還擔心自己無話可說嗎?

  事實說明,許多中國學生覺得參與課堂討論難也跟他們不會問問題有關。第三,提問可以讓交流的目標更加明確,讓交流的過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雞同鴨講的狀況。

  3、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亞利桑那大學的Levin教說在答卷中抱怨, 「不論我怎麼鼓勵我的中國學生,他們就是不說話!在我的課上,最安靜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國學生。他們不說話,我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聽懂了我講的內容。」伯克利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Gomez反饋說,「我的中國學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後才找我溝通。其實,他們應該早點來跟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們似乎很少在課外與教授們接觸,他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機會更好地進行溝通啊。」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麼他們在課堂上這麼安靜。他們的觀點不外乎以下幾種:

  「從小我的父母和老師就告誡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再講出來。」

  「在沒想清楚就說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淺薄的表現。」

  「當我發現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事實上,當時你發現自己想的跟別人不同時,恰恰應該說出來。

  說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幫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並幫助你迸發新的想法。我曾經這樣鼓勵班裡的學生表達他們的想法:發言的時候,沒有人指望你說出一個盡善盡美、毫無瑕疵的觀點和看法,何必擔心呢?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頭腦風暴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會極大地豐富每個人的視野和頭腦,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機會嗎?

  我建議那些不善於參與課堂討論的中國學生先嘗試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訴他們自己有什麼困惑,或者把在課堂上沒有機會說的話都說出來。這樣的一對一交流會大大增加你的自信,並轉化成參與課堂討論的動力。

  我舉一個例子,有個叫小洪學生以前從來不跟教授們交流,在我的建議下,他跟自己的一位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教授進行了30分鐘的談話。

  事後聽小洪說,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聽他談了自己的研究計劃,並給予了深入的指導。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發表的一篇相關文章給小洪,請他閱讀並指出文章裡存在哪些問題。這是小洪第一次嘗到跟教授個別交流的甜頭。逐漸地,他有了信心,開始在課堂上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上面談到的三種能力對於培養有創造性、有適應性的學生尤其重要。中國的教育界需要進一步關注並思考:我們的學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學習時表現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和成功?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提高學生所需要的這些能力?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們必須反思是否為培養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準備。

  來源:南航雜誌、林曉東專欄

  主編丨昍 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評價哈佛教育的最大特點:敢問、敢說、會「忽悠」……
    她在中國上的中學,後回到美國上哈佛大學。她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剛開始在國內讀高中時,數學還常常不及格。那麼她有什麼資格能過入讀哈佛?是她的思辨能力。她在國內最喜歡的課居然是政治課,還常常跟政治、文史哲各科老師辯論。加上閱讀涉獵廣泛,有獨特的視角,令她輕鬆斬獲了哈佛面試官的青睞,而其他一些學風嚴謹的學校卻對她不感興趣。
  • 哈佛與清華有什麼不同?
    比如在political concepts這門課上,我會困惑於liberal,freedom,independence,autonomy這些在中文裡統一為「自由自治」的概念之間的異同,從而去了解不同層次、不同語境裡的「自由」;在women and the body這麼課上,我驚訝於長久以來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價值、態度、生活方式,無一不是媒體潛移默化操縱的結果。
  • 清華特聘教授:清北都是三流大學!
    現在頂級的位子,應該是哈佛與沃頓。1983的沃頓應該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學院連一流都談不上,甚至是被認為是一群二流學者拿著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搖撞騙。我的母校羅徹斯特大學在我念書的時候(1974),應該是一流大學在做頂級大學的夢,現在是一流大學在往下降。我現在擔任講座教授的杜蘭大學應該是一流的尾巴,杜蘭從來沒有做過頂級的夢,想都不敢想,連一流都岌岌可危。
  • 哈佛大學教授:談真正的教育是什麼?看完豁然開朗
    「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以下是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
  • 從我個人的求學經歷談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
    17歲去美國讀書,25歲時被哈佛大學聘為青年院士。後來我又通過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和擔任助教參與教學的機會,對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有些個人的體會,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在談哈佛大學的教育之前,我想先從我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說起。因為從某些方面看,它給我的教育與後來哈佛大學所給我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01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的家;我最初的老師是我的父母。
  • 清華特聘教授:現在的清華、北大、浙大,剛剛進入世界的三流水準
    在1990年,芝加哥統計過,90%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與芝大有淵源,所有知名商學院的會計學與金融學的當家學者(是講座教授,但通常不是系主任),與芝加哥大學有淵源。這幾年,芝加哥大學的經濟與商學,一流沒有問題,頂級可能就不是公論了。現在頂級的位子,應該是哈佛與沃頓。1983年的沃頓應該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學院連一流都談不上,甚至是被認為是一群二流學者拿著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搖撞騙。
  • 清華教授談「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作者為此走訪了清華大學王希勤教授,請他談談對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看法。清華大學王希勤教授需要培養傑出的思想家和科學家魯白:王教授,您在多年前擔任清華電子系系主任的時候,對高等電子工程教育的教學體制改革,進行了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實踐。
  • 清華北大和哈佛差距有多大?鄭永年:缺少原創性東西
    鄭永年教授作為國內專注於研究國內轉型和國外突破的知名學者,在接受記者的訪問時,也曾被問道這樣的問題。那麼在他看來,清華北大同哈佛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他說,缺少原創性東西。 要討論清華北大同哈佛的差距,其實我們更該了解的應該是清華北大同哈佛的差別,清華北大作為中國國內的最高等級學府,培養的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人才,其教育實力當然不在話下。而哈佛也是如此,但是二者根本的不同還是在教育方式和學習理念方面。
  • 美國教授: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北大清華浙大從「三流」提升為「二流...
    十年前,中國大學是沒有資格談SCI的。現在,前五名的學校,清華、北大、浙大、復旦、南大在SCI的數量上,現在已經能在亞洲佔一席之地,拿到美國比比,也不見得丟人。中國有人海優勢,再往後,這個成績會更好。但這種比法再往後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人家二流學校,不跟咱比這個。
  • 清華特聘教授:為什麼我們的一流大學在國際上才進入三流大學水準?
    在1990年,芝加哥統計過,90% 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與芝加哥大學有淵源,所有知名商學院的會計學與金融學的當家學者(是講座教授,但通常不是系主任),與芝加哥大學有淵源。這幾年,芝加哥大學的經濟與商學,一流沒有問題,頂級可能就不是公論了。現在頂級的位子,應該是哈佛與沃頓。1983的沃頓應該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學院連一流都談不上,甚至是被認為是一群二流學者拿著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搖撞騙。
  • 哈佛大學教授:右腦發達的孩子通常有「3」個特點,佔了一個也好
    新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程不時:右腦比左腦更值得被開發,要把握住程不時教授對於中國的航空事業奉獻了無數的心血,他對於右腦的開發有著獨到的認知和總結:「我很鼓勵年輕人多去開發利用你們的右腦,通常應試教育會強調左腦的開發,但是在開發了右腦之後,會帶動你的左腦
  • 浙大講座教授:清華北大有點二流的味道,浙大是扎紮實實的三流
    現在頂級的位子,應該是哈佛與沃頓。1983年的沃頓應該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學院連一流都談不上,甚至是被認為是一群二流學者拿著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搖撞騙。我的母校羅徹斯特大學在我念書的時候(1974年),應該是一流大學在做頂級大學的夢,現在是一流大學在往下降。我現在擔任講座教授的杜蘭大學應該是一流的尾巴,杜蘭從來沒有做過頂級的夢,想都不敢想,連一流都岌岌可危。
  • 《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領導課》序:教育改變命運,我們改變教育
    建於1908年的哈佛商學院以案例教學法聞名全球,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也被全球所有商學院廣為使用。據統計,在美國500家最大公司裡擔任最高職位的經理中,有1/5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是全美第一所大學商學院,創立於1881年,比哈佛商學院還早27年。
  • 申青奧大使許吉如到哈佛交流 寫萬字教育感悟
    申青奧形象大使許吉如  近來,網上流傳著一篇題為《明理在哈佛》的文章,對比中美兩國頂尖大學清華和哈佛的本科生教育。作者許吉如是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生,2013年,她成為清華大學第一個公派至哈佛大學學習的本科生。許吉如也是南京申辦2014年青奧會的形象大使,助力申青奧成功後,如今,她又帶著對中美兩國教育的思考,回到南京,為青奧儘自己的一份力。  成清華首位公派哈佛的本科生  在哈佛學習期間,許吉如選擇了開給博士生的政治哲學課,最後拿到A-的好成績。
  • 談清華校訓
    談清華校訓胡顯章什麼是清華校訓?它是怎樣產生的?有過怎樣的變化?怎樣體會它的內涵與價值?這些不僅是清華人應該知悉的問題,也是社會人關注和議論的問題。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被傳為佳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它不僅深刻影響了一代代清華學子,而且當畢業生走向社會後,仍然會成為他們激勵自我、影響社會的精神標誌。2004年中國青年報和新浪微博「我最欣賞的十大校訓」評選中,清華校訓居首。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讓3歲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早教,有3個特點
    可到底怎麼學、學什麼,千萬別聽培訓機構忽悠,一不小心成了韭菜,來看看哈佛教授伯頓懷特怎麼說。伯頓懷特曾在哈佛幼兒園主持過一個13年的研究項目,他發現那些快樂並且優秀的孩子,都有自己明確喜歡的事情,而且有忙有閒,時間充裕。伯頓懷特對這些優秀孩子研究一番後發現,他們得到了好的早期教育,但不是大家所想的上早教班、興趣班。
  • 科學家談教育:如何培養有創造性思維的孩子?
    獨行快、眾行遠,出精品、立典範導語:小智讀書之再品《沁園春·長沙》的故事刊發以後,一些朋友和粉絲非常關注,一些教授學者參與其中,給KIDS陪伴&成長計劃以巨大支持和鼓舞。今天我們刊發是中南大學服務科學與服務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周雄偉教授的互動思考,希望更多的家長朋友積極行動起來,加入我們的KIDS計劃!
  • 【附小·教育】哈佛大學「幸福教授」:成功不會給孩子一輩子的快樂
    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他整理出許多具體的研究結論,可以幫助自己變得快樂,因此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練習實踐。 班夏哈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他觀察到,現在各國人才的最大危機就是:年輕人的憂鬱和專業工作者的崩潰,教育必須「停止製造單面向人才」。
  • 哈佛大學教授憂心中國教育: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學士
    哈佛大學華裔教授丘成桐憂心中國的教育:大學生現在的水平越來越差,不僅教養在下降,連學習能力都在下降。最好的中國大學畢業生,被錄取到哈佛讀研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基礎都成問題,會連正常的考試都對付不了,因為不懂真正的數學思維。北大自豪的「傑出博士生」寫的畢業論文,連香港中文大學的本科生論文都趕不上,卻被北大的教授們吹為神童,鼓勵他申請到哈佛大學當教授。
  • 哈佛大學畢業生談:哈佛的「最後一課」
    原題:哈佛的「最後一課」 在美國幾乎每一所大學,畢業典禮都是一場「重頭戲」。它們講究排場,大多還蘊含著歷史與傳統。這在哈佛這所美國最古老的大學裡自然展露無遺。我們會以各自舍院為起點開始遊行,排成一列縱隊,穿過劍橋的街道,再「殺」回哈佛園(Harvard Y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