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青奧形象大使許吉如
近來,網上流傳著一篇題為《明理在哈佛》的文章,對比中美兩國頂尖大學清華和哈佛的本科生教育。作者許吉如是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生,2013年,她成為清華大學第一個公派至哈佛大學學習的本科生。許吉如也是南京申辦2014年青奧會的形象大使,助力申青奧成功後,如今,她又帶著對中美兩國教育的思考,回到南京,為青奧儘自己的一份力。
成清華首位公派哈佛的本科生
在哈佛學習期間,許吉如選擇了開給博士生的政治哲學課,最後拿到A-的好成績。許吉如說,有機會感受中美兩國頂尖大學本科生不同的學習方式,才是她最大的收穫,也是她能和大家分享的。
「國內大學一般一學期10門課左右,但在哈佛大學,一般學生一學期只選3~4門。如果想選更多,要許多人籤字才行。」許吉如的英語能力是公認的,但對她來說,在美國學文科,還是要在語言上下功夫。晚上一般12點才能休息,要考試的時候,得堅持到凌晨三四點。
第一學期,她選了三門課,「印象最深的是那門博士課程,因為我是交換生,而且是在中國長大,知識基礎跟博士生有差異,但因為很感興趣,做了教授給的知識問卷後,竟然被同意加入。」
對比本科生教育,寫下感悟
以專業課的標準開設通選課(本科素質教育通選課,即「通識教育」);加大外語(不僅限於英語)教學的力度,包括增設二外種類;繼續加強「星火計劃」「思源計劃」等本科生培養項目的建設,促進不同專業背景同學之間的交流,培養寬闊視野,彌補院系之分及宿舍分配的一些弊端……
2013年暑假,在哈佛大學學習了一學期的許吉如,寫下了近萬字的《明理在哈佛》,分享自己的感悟。
清華大學英美文學教授曹莉,長期從事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推動與研究。她第一次看到許吉如的文章,源於校長陳吉寧的推薦。
那是在清華大學2013年暑假的年度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吉寧跟參會的部門、院系負責人分享說,他收到了許吉如的郵件,覺得文章寫得不錯,也推薦給全校各院系的主管領導看一下。「讓我驚喜的是,許吉如在哈佛的觀察很全面,能看出來是個有心人。她的文章為學校正在進行的本科教育,特別是通識教育的討論與改革帶來了參考和契機。」曹莉說。
近日,許吉如回到南京,加入青奧組委會,目前在新聞宣傳部協助工作。「我想多體驗一些組委會的日常工作,為比賽時的服務打好基礎。」她透露,自己將會在今年3月主持青奧的青年文化節。許吉如說,2014年是她的畢業季,也是青奧年,從4年前申青奧到現在加入組委會,自己也能感受到「和青奧共成長」。以後研究生的方向,也打算確定為公共外交方面,鎖定青奧為課題,探討如何通過此類賽事營造城市、國家形象,並思考公關外交對政治外交的促進作用。
同時,她還要完成清華老師布置的「作業」,續寫《明理在哈佛》。(金鳳 黃豔)
來源:現代快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