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試藥!)
本文理論依據:《外科證治全書》、《現代中醫臨床辨病治療學》
你好, 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講,文老師,你可不可以把文章中提到的藥材,賣給我,後者快遞給我?
還有人問,文老師,我給你錢,你來幫我宣傳一下我們的產品吧。
更有人說,文老師,既然大家都信任你,你不妨賣一些中醫藥相關保健品。至少,我們放心啊……
所有這些事,你記住,只要文老師還活著,它們就絕對不會發生。
因為文老師要做的,只是一件事兒,即傳播和科普中醫知識,讓大家理解中醫、體會中醫,為中醫的發展,創造更堅實的民間基礎。廣大中醫愛好者,通過看我的文字,能有所得,有所悟。
除此之外,任何與之無關的事兒,文老師不感興趣,不會做,也沒時間做。
而且,文老師還要告訴你,文章中所提到的配伍、方藥,不是專門說給某個人的,而是為了向大家科普中醫技術裡最核心的東西——方劑。我們通過學習核心的東西,可以最直接地體會中醫這門學問。因此,它們只可以借鑑參考,不可以隨便套用。
好了,閒言少敘。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抽空跟你說說慢性溼疹這個事兒。
這也是不少讀者,在後臺諮詢過的問題。
啥叫做慢性溼疹啊?就是說,這個病反覆發作,過了急性期和亞急性期,開始長期折磨你了。患者病程一般比較長,而且皮損顏色比較暗,瘙癢劇烈,有的人皮損部位甚至粗糙增厚、乾燥脫屑,舌淡苔薄,脈細而弦,或者說偏數。
這個現象,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我在最初學習中醫的時候,在老師的指導下,背誦過一首方劑組成。歌訣如下:
四物加首烏,二冬加丹皮,僵蠶爬桑枝。
十五個字,把一首比較實用的配伍背下來。
其中的四物指的是四物湯去白芍(也有的時候是白芍換赤芍),首烏,就是制何首烏。二冬,就是麥冬和天冬。這個配伍的原型如下——
生地黃12克,當歸9克,川芎6克,天冬、麥冬各15克,僵蠶、制首烏、丹皮、桑枝各9克。水煎服。
這個配伍,是我跟師學習的時候,看老師用過的。那時候,我跟我老師出門診,最多的時候一天裡頭能碰上四五個慢性患者。
對醫者來說,每一個患者,都是一道考題。可是這個考題要是反覆出現,醫者心裡頭也就掌握竅門了。醫術的提高,就是這麼來的。
面對反覆出現的慢性溼疹患者,我老師就直接把他常用的方子說給我了,即上面我給您展示的那個。
我老師告訴我,你用心記下來。等以後,我不說具體藥味了,直接告訴你養血定風湯,以及個別藥量的調整情況,你下筆直接寫,就可以了。
於是啊,我就自己編個口訣,把它背下來了。
這個配伍針對的,就是血虛風燥型的慢性溼疹。
你記住啊,這個溼疹啊,發作在皮膚上,日久,它就會傷及皮膚陰血。陰血傷了,沒有血液來濡養皮膚,就好像田地沒有甘泉滋潤一樣,皮膚就開始變得特別乾燥。
皮膚乾燥,就容易生風。生了風,就容易瘙癢。所以溼疹發展到慢性程度了,一般都容易體現為血虛風燥的特點,表現出來就是瘙癢劇烈,抓撓的時候脫屑,皮膚粗糙肥厚,色素沉著,或者有苔蘚樣改變,脈偏數。有的人抓撓後會滲水。
這個時候,就得養血、清熱、祛風、止癢。
生地黃12克,當歸9克,川芎6克,天冬、麥冬各15克,僵蠶、制首烏、丹皮、桑枝各9克。這個配伍,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這是養血定風湯化裁。養血定風湯,說起來,也是在四物湯基礎上化裁而來。其中生地、當歸、川芎、制首烏養血活血,生地兼能涼血清熱滋陰,天冬和麥冬,包括丹皮,可以清熱滋陰。桑枝和僵蠶,可以祛風止癢。
這個配伍,有時候可以加減赤芍、雞血藤、蒼朮、白鮮皮等等。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借鑑、參考吧。如果你也恰好受到此類疾病的困擾,可以把我這篇小文章收藏起來,日後有機會,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我個人感覺,它是很和法度的,有一定現實意義。溼疹的其他階段,尤其是一開始溼熱較盛的是時候,得用清熱利溼的辦法。如果誤用涼血滋陰潤燥之法,那就壞了。
最後,還得說一句,你看文老師的文章,一定要看裡面的門道。理解這裡的含義,會少走很多彎路。比如說,慢性溼疹,越是到後來,你越是要控制飲食,少吃辛辣油膩的,少吃熱性的。為啥?你都血虛風燥了,用藥上得用滋陰涼血清熱之法,但你的飲食卻一如既往地辛辣肥厚,你告訴我,你這病得這麼治?吃藥,是治病。飲食,也是治病,而且是更高級的治療。對此,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啊。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