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這個詞彙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原因當然是來源於其對人體健康可能帶來的危害。而對於具體人們所處環境的PM2.5濃度限值,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概念,只是覺得越低越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對於PM2.5而言並沒有所謂的安全值。沒有所謂的安全值,是指PM2.5濃度即使很低,也有發現因PM2.5而引起的健康受損的病例。這也側面驗證了,越低越好的說法。
談到我們常說的PM2.5濃度限值75g/m,則是來自於2012年發布並於2016年實施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 3095—2012。該標準中將原先沒有的PM2.5納入了環境空氣汙染物基本項目濃度限值中。其中明確規定了:年平均時間,對應一類區15g/m,對應二類區35g/m;24小時平均:對應一類區35g/m,對應二類區75g/m。一類區和二類區的區別在於,前者包含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其他特殊保護區,而後者包含居民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工業區和農村地區。所以,PM2.5的75g/m這個限值就來源於此。
同時,PM2.5的75g/m這個限值其實是與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漸進目標是接軌的,但只符合於過渡值-1。WHO對於PM2.5的漸進目標中:準則值要求高於過渡值-3,高於過渡值-2,高於過渡值-1。同樣涉及長期暴露的年平均值及相關短期暴露的24小時平均。
WHO相關PM2.5年平均值:
過渡值-1,35g/m
過渡值-2,25g/m
過渡值-3,15g/m
準則值,10g/m
WHO相關24小時平均值:
過渡值-1,75g/m
過渡值-2,50g/m
過渡值-3,37.5g/m
準則值,25g/m
理論上來說,PM2.5濃度越低,越向準則值靠近,長期死亡風險及短期死亡風險就會對應降低。當然,除世界衛生組織的漸進目標之外,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墨西哥等國均會有各自的PM2.5濃度限值要求。
其實,我國近年來在大氣環境治理方面可謂相當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的天空正在逐漸變藍,空氣正在逐漸變好。但看看WHO的漸進目標就會知道還存在著相對的差距。所以,環境空氣品質監測、限排、治理等各項工作任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