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馮婉華
嬰兒期的生長十分迅速,需大量各種營養素滿足其生長的需要,但由於各器官的發育尚未成熟,故易發生營養缺乏性疾病。嬰幼兒,特別是小嬰兒,是發生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高危人群。其生長快,戶外活動少,容易導致體內維生素D不足從而使鈣、磷代謝紊亂,骨質鈣化不足導致骨骼發生病變,甚至還可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因此補充維生素D確保嬰幼兒的健康成長顯得極為重要。
維生素D是一種類固醇衍生物,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類。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利於新骨形成和鈣化。此外,還有促進皮膚細胞生長、分化及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
維生素D種類繁多,而對我們人類來講最重要的是維生素D3(膽鈣化醇)和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前者是由人體表皮和真皮內含有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後者由植物中含有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簡單來講,D3主要是由人體通過陽光照射皮膚合成的;另外,D3還可來自少數動物性食物中,如奶製品、深海魚類、動物肝臟、蛋黃等。D2則主要是在植物中得到,如酵母、麥角、覃類等含量豐富。無論是D2或是D3,均無生物活性,需在體內進一步代謝轉化才能發揮作用。
當寶寶缺乏維生素D時,體內鈣、磷代謝紊亂失常,早期多為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煩躁不安、睡覺易驚醒、哭鬧不止、出汗多、枕禿等。嚴重時出牙晚,牙齒不整齊、滷門閉合延遲,胸部呈雞胸、漏鬥胸狀、肋骨串珠、龜背。四肢出現「手足鐲」、X型腿、O型腿等改變,嚴重影響到寶寶的身心健康。
日光照射不足:人體中維生素D的來源有90%都是來自於日曬,寶寶長期過多在室內活動造成內源性維生素D生成不足。城市化高樓大廈阻擋了日光照射,大氣汙染吸收了部分紫外線,氣候寒冷日照短,紫外線弱;衣物覆蓋過度導致與陽光隔絕等等,都可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
食物中維生素D的攝入不足:膳食來源的維生素D不到10%,難以滿足機體的需要。食物加工、烹調破壞或儲存不當,寶寶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導致攝入不足。
寶寶生長需要量的增加:寶寶生長速度過快而未及時補充,尤其是早產兒,雙胎兒、低出生體重兒出生時維生素D,鈣,磷儲存少出生後生長快易導致佝僂病。
其他方面的影響:疾病導致的吸收障礙、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等引起的維生素D缺乏等。
所有的嬰兒(包括全母乳餵養嬰兒)、兒童和青少年自出生不久起每日至少補充維生素D400U。不同地區,不同季節可適當調整劑量。一般可不加服鈣劑,但對有低鈣抽搐史或以澱粉為主食者補給適量的鈣劑是必要的。
①警惕維生素D中毒
維生素D並非多多益善。適量補充維生素D,可以促進機體對鈣和磷的吸收和代謝,維持骨骼健康,預防軟骨病和佝僂病等。若把握不好度,過量服用輕者會出現頭痛、噁心、腹瀉、口唇乾列、皮膚瘙癢等症狀,長期過量嚴重者則會引發高鈣血症和腎功能衰竭等。維生素D可耐受最高攝入量,1歲以內嬰兒為800U/d,嬰幼兒1200U/d,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1800U/d,青少年以及成人2000U/d。
②生活中多曬太陽
接受陽光的皮膚包括面部(避免陽光直接曬到眼睛)、手臂、腿、臀部等。曬太陽的時間平均戶外活動應在1-2小時/天。需要注意的是,6個月以內小嬰兒不要直接陽光照射以免皮膚損傷。在家裡隔著玻璃窗曬進來的太陽光是沒有用的哦,最好是選擇戶外進行曬太陽,必要時做好防曬措施。曬太陽的兩個最佳時段是上午的8點到10點,下午的4點到5點。
③膳食餵養的重要性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挑食不偏食,均衡營養。多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魚類(鱈魚、沙丁魚、大馬哈魚等),動物肝臟(豬肝、鵝肝等),蛋黃,牛奶,奶油奶酪和蘑菇等。
④要定期去醫院進行保健,避免過度用藥
維生素D不能盲目補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發生異常情況要及時就醫。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何豔玲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