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白居易,用文字徵服日本人,被譽為「日本文學大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是我國河南鄭州新鄭人,這一稱號是在晚年美其名。唐代偉大現實主義人士,後被人們稱之為「詩魔」。
大多數有才華的人都在朝廷謀個一官半職,白居易也不例外,他最高的官位是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翰林學士,是我國古代的官名,在唐代是以儒學士起草聖旨但是這種學士是沒有名號的。到了唐玄宗時期,翰林的學士成為了皇帝的心腹,從而提升至宰相這一重要的官位。
而左贊善大夫的全稱應該是太子左善贊大夫,主要在太子府供職。它的品級只有正五品,主要負責好言相勸,善贊即告訴太子是非分明,好與壞的如何區分。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實屬一個閒雜的職位。
唐朝的詩歌就如同現在的流行歌曲,雖然如此,要想得到在詩歌界混得風生水起,白居易自幼就非常刻苦,讀書嘴都生瘡,手起老繭,最值得一提的是,年紀輕輕頭髮就白了。恰逢白居易出生在一個亂世,戰火繚繞民不聊生的生存環境,在宿州度過了艱難的童年。
在那個年代想要出人頭地唯獨刻苦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白居易在806年開始走上仕途。好景不長,由于越級上奏加之後續被人誹謗,貶至江州。
直到後來又被派遣到蘇杭等地任職,杭州刺史期間為國為民做了很多成就。修築水渠建大壩,為了便利疏通水陸,開鑿河道修建道路。
晚年的白居易最後是在洛陽度過的,整日裡閒的很,就差進入養老院養老了。經常在龍門一帶活動,吟詩成為了他每天必做之事。白居易天資聰慧,他的作品有3800篇之多,是唐代詩人中保存作品最多的一個。例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等等。
後人為了紀念白居易,在白園修建了林園,小編有幸去參拜了白居易老先生。有趣的是,其中的一塊石碑上寫著:「偉大詩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你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
白居易的詩文能夠在日本流行開來,主要的還是因為他的詩詞通俗易懂,不晦澀。自古以來人們都很喜愛他的作品。而白居易的作品傳入日本之後,很快就變成貴族、學者、文人墨客的教科書。
是什麼原因使得白居易的詩詞能在日本這麼流行,原來白居易的詩詞寫作的時期普遍反應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條件,加上白居易的身份和地位在和平時期也比較相似,他的樂觀的性格,正好符合當時那個時代日本人普遍類型。單單從質量上來看這些詩詞的話,那麼70卷《白氏文集》對於文人來講,是一部不可多得而又兼備辭典性質的典籍。
剛才我們講到白居易的童年生存的惡劣環境,由盛轉衰必將導致戰亂,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雖然滿腹經綸,但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當時的日本正好也處在這個相似的大環境中。那些沒有能力反抗的大臣們,整日裡也只能飲酒作樂而已。
如若不是那個環境,可能也造就不了這麼多詩人,唐朝比較有名的詩人多達500多位。這讓我想到了一句俗語:「環境造就人」。是的,只有特定的環境才能造就出特別的人才。當然,好環境下也能造就人才,這離不開好的教育,當代人讀書寫字時的環境和那個時代有著天壤之別,我們不僅要珍惜現在的和平,也要維護現在的和平。做一個對社會有用,對社會負責的有用之人。我是墨沫,小小拙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