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招募 | 和小路一起去臺灣訪學,探索自然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2021-02-18 小路自然教育中心

臺灣作為我國的第一大島,面朝太平洋,獨特的島嶼環境使其擁有獨特的生物資源和豐富地貌特徵,向來是國內自然愛好者熱門的打卡地點。同時,臺灣同胞也是國內最早開始探索自然教育的人群之一,無論是農場經營、還是戶外探索經驗,包括小路在內,很多自然教育從業者也經常去那裡取經。

臺灣東岸,太平洋沿線「蘇花公路」風景

經過多次的踩點和溝通確認後,小路終於決定在明年3月2日-3月8日,帶著大家來一場七天六夜的臺灣訪學之旅。所謂訪學,就是以旅遊、觀測、諮詢、分享等方式,以進修和研究為目的,有組織的交流活動。

之所以選擇訪學的方式,是因為在今年2月,小路已經帶著內部人員進行了一次嘗試,我們邀請到臺灣當地資深的自然教育從業者,「自然野趣」創始人黃一峰老師同行,走訪農場,參觀博物館,一路帶大家探索、講解,大家都覺得收穫了很多學習和思考。

本次臺灣訪學,我們將繼續保持乾貨滿滿,有料又好玩的傳統,從自然教育的角度去探索四類11個自然訪學地點,訪學過程中不僅有科普,有許多接觸自然的時光,還能走進村莊,了解他們如何將民宿與生態旅遊完美結合;探索農場,看看除了沙漠,其他生態環境都包含的生物多樣性農場如何打造和運營。

在宜蘭縣深溝村,當地農田研究者正在給我們進行講解

同時,這也會是一趟美食之旅。不同於傳統「被安排」的團餐,我們既能吃到灣灣的人氣網紅餐廳,也能吃到農場裡田地到餐桌的生態健康食材,每一頓都是精心準備,甚至和參訪機構的主題以及學習內容有著莫名的聯繫。並且在行程中,還有3頓晚餐是營員自理,讓大家化身柯南,去自主探索灣灣的夜市美食,探索最local的當地文化。

我們將發揮小路一如既往的「創新為己任,搞事為樂趣」的態度,去做一場接地氣又有料的訪學。我們將帶上這些小目標,深入了解臺灣本土的自然解說與自然課程:探訪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休閒生態農場與鄉村合作社;學習自然中心的解說裝置與步道設計;了解居民們自發維護的美好社區的秘密……等等,和一群同路人共學,在探索自然教育和成為「吃貨」的路上越走越遠~

直接體驗。我們將跟隨來自臺灣本土的專業老師和專業機構,由他們帶領進行自然導賞及自然教育課程體驗。參訪多元小眾機構類型,並與在地夥伴深度交流。我們將圍繞鄉村、農場、社區主題,探訪發掘在地機構自然生長力量的源泉和發展模式,尋求自然教育組織自我造血的途徑。復盤。我們一群想做同一件事的人,將自己不同角度看到的,進行分享總結,再討論,大家一起找適合自己的方式,一種思想碰上一種思想,就是1+1大於3。訪學不只是走馬觀花的到處一遊,也不是體驗之後照單全收,更重要的是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內化。網絡聯結。玩,是為了更好的學,學是為了更好去做。在訪學過程中,邊玩邊學,邊學邊做,與同行人聯結,構建彼此的網絡。

DAY1——3月2日(上海-臺北-臺中)

由上海飛往臺北桃園機場,與自然野趣創始人黃一峰老師匯合,隨後坐大巴前往臺中賓館辦理入住,晚上開營,逢甲夜市自由覓食。

DAY2——3月3日(臺中-南投)

前往均安宮拜訪千年古樹,參觀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晚上前往南投住宿,聽黃一峰老師跟你聊聊自然那些事。

DAY3——3月4日(南投-臺北)

前往桃米村,探索田園綜合體,參訪「紙教堂」,走進「青蛙共和國」,晚上返回臺北自由活動。

DAY4——3月5日(臺北)

上午探訪森林學校,中午品嘗黃媽媽家地道臺灣美食,下午去往臺北故宮博物院,晚上臺北夜市自由覓食,並於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進行夜觀。

DAY5——3月6日(臺北-花蓮)

上午出發前往花蓮,在花蓮港乘船出海賞鯨,感受自然的溫柔與狂野。晚上繼續聽黃一峰老師分享自然故事。

DAY6——3月7日(花蓮-宜蘭)

上午出發前往宜蘭,探訪頭城農場,探索宜蘭的大型農場與鄉村社區的經營經驗。晚上星空夜話,進行結營儀式。

DAY7——3月8日(宜蘭-臺北-上海)

結營儀式,訪學的總結與分享。自由購物,由臺北坐飛機返回上海。

特別提醒:活動日程可能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擁有活動期間拍攝的照片、視頻等素材的所有權和智慧財產權,未經小路及活動參與者書面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

在各自然中心與公園裡,我們將探索如何在合適的地方如何開展自然體驗課程,如何在同一個地方挖掘本土特色的元素,從自然中心的解說裝置到自然解說運營,與大陸有什麼不同等課題。


1. 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位於南投縣,主要工作是對臺灣特有生物進行研究調查,以防物種絕跡。保育中心規劃有室內生態保育展覽館、視聽室、展示區、保育教育館、戶外生態教育園區等。其主旨是為了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正確而完整的生態教育,使其充份了解本土資源的過去、現在、未來,或親身體驗到、接觸到、欣賞到大自然的各種生物或自然景觀。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位於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昔日為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八仙山、阿里山以及太平山三大林場的筏木,皆運用至此存放。園內規劃有貯木池、水生植物池、森林鐵道、竹林車站、蒸汽火車頭、文化展示館、茂密綠林和環池步道等,結合休閒、教育、文化的功能,是生態觀察的好去處。 

3. 花蓮港出海賞鯨-多羅海賞鯨公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花蓮市位於太平洋沿岸,附近海域常有一些鯨魚、海豚活動。所以在花蓮出海賞鯨會是一場既狂野又難得的自然體驗。多羅海是花蓮著名的賞鯨公司,賞鯨船專業且平穩,確保觀眾安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是一家自上世紀期就開始進行海洋生態觀察、海上觀察與解說、臺灣東部鯨豚調查紀錄的機構,並積極推廣海洋教育和展覽,培養出了許多專業的協助出海解說員,對海洋生態有豐富的了解。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位於臺北市,以擁有未被破壞的生物生態環境而聞名。其中,自然演替區、賞蝶區、大赤鼯鼠觀察區及臺北樹蛙觀察區共擁有包括香楠、相思樹、白匏子、血桐等331種植物,5千株喬木與包含樹蛙、蝴蝶及大赤鼯鼠等多樣動物。我們會在這裡進行夜觀等活動。臺中市西區均安宮內的「茄苳樹王公」今年已有1028歲,為臺中市最年長的樹,也是地方民眾的信仰中心。過去茄苳樹曾因建商施工有了生存危機,幸虧民間團體發動的「搶救老樹行動」,市政府最終協調建商換地、拆除影響老樹生長的建築,打造成現在的茄苳樹王文化生態公園。

許多夥伴都希望在自己的農場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在臺灣的農村/農場,很多都能做到將民宿與休閒農業結合,生態教育與鄉土相連。本次訪學,我們將探索:為什麼每個小農的產品與服務都有自己的特色,為什麼這裡的農民都能夠帶領自然解說…… 我們將與農場主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小農鄉土生態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桃米村是1999年9月21日臺灣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對於一個原本就落後的小村莊無疑是一記重擊。然而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政府、學者及當地居民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方向,逐漸使桃米村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

社區營造——構建情懷互動的民宿(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7. 頭城農場

頭城農場位於新北市宜蘭縣,大部分為山坡地,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次生林區,林相複雜,鳥類、昆蟲甚至野生動物,棲息其間, 生態資源非常豐富,是一個萬物共存共榮的自然教室。同時,頭城農場內廣植果樹、竹林及園藝花卉,綠意盎然,具備休閒度假和採果等多項樂趣。

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為全臺唯一涵蓋農業及漁業之休閒農業區,推廣重點在於結合山海與漁業體驗,讓遊客深入了解在地地方特色,由海岸線及山邊地形圍塑出來的狹長型基地,具有淳樸的漁村風情、農村景觀,巖岸及沙岸風光地形景觀。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地方。小而美是對灣灣的第一印象,我們將探索這裡的博物館,感受滿滿生態氣息的藝術設計,從中獲得自然教育的靈感。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臺中市,為臺灣第一座將自然科學生活化、趣味化的大型博物館。擁有現代化的科學儀器設備,以主題單元規劃展區,內容上兼顧教育及觀賞性。展覽內容有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新開放的中國科學廳和地球環境廳等,包羅萬象。

10.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館內收藏有從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書法字畫,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珍寶。

臺灣人告訴我們,當看到「夯」這個字,就說明我們已經接近臺灣的民間煙火啦~我們將暢遊逢甲夜市,解鎖美食會撐爆肚皮的技能,透過琳琅滿目的美食排擋,了解夜市文化的由來興盛與衰落;從田間訪問、歸農深情耕作裡感受人與土地的故事。

11.逢甲夜市

逢甲夜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以文華路、福星路、逢甲路為主,是全臺灣最大且著名的觀光夜市,在逢甲夜市的小吃,號稱為全臺第一、最具特色,且多元豐富,尤其在這最容易發現創新又有趣的小吃最多,儼然成為創新小吃的原始地。

活動時間:

2020年3月2日-3月8日(七天六夜)。

招募對象:

熱愛大自然的小夥伴、對自然教育感興趣的人或從業者(註:僅限成年人)。

活動費用:

活動價:14900元/人

早鳥價:13800元/人(2020年1月24日前付款,可享受早鳥價優惠)

報名方式: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報名。

注意事項:

活動費用包含:上海往返臺北的機票費、活動中臺灣各目的間交通費、食宿費、講師費、機構參訪課程費、門票、入臺證辦理費、保險費及物資費(在地的交通、住宿、入臺證、保險等均由小路合作的旅行社負責)。

活動費用不包含:個人出發地往返上海集散點的交通費,提前到達上海的住宿費,大陸居民往返臺灣通行證費用及其他個人花費,其中在臺中逢甲夜市等特色地點晚餐(三頓),為豐富行程體驗將由個人自理。

七天六夜的行程,「自然野趣」創始人黃一峰老師將全程陪同,並且在每個參訪點都有在地專業老師與夥伴深度交流。

個人去臺灣需要辦理兩份證件,即「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簡稱「往來通行證」)與「入臺證」。「往來通行證」需要在戶籍所在地公安部門出入境管理中心進行辦理(部分城市在限定條件下也可以在長期居住地進行辦理,具體可諮詢訪學協調人「石頭」)。辦理「往來通行證證」的同時須申請籤注,本次籤注將由小路統一提供「商務F籤注」,我們會幫助您搞定邀請函!「入臺證」會由小路幫您統一辦理,屆時按要求提交相應材料即可。有趣的靈魂總會相遇,本次訪學你可能會遇到他、她、它,最重要還有你自己。他人即老師,我們將一起同行,相互碰撞,最終找到我們自己的答案:我為什麼要做自然教育?怎樣的自然教育方式是適合我的?在路上除了有小路的同路人,有自然野趣的黃一峰老師,有每個參訪點的本土工作者,當然還有小路紫米夥伴與鄉育未來的夥伴們,以及獨一無二的你,快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吧!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成立於2014年1月,致力於推動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有志於4~15歲青少年提供自然教育產品的團隊與個人提供服務,推動行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臺灣訪學回顧 | 走進更真實的自然,遇見更好的自己
    此前,與各位路粉們分享超能路戰隊中路人們眼中的臺灣訪學。而這一次,我們的參與者紅宇也將自己在臺灣訪學過程中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受到的、收穫到的. 一一進行詳盡的整理與歸納,那就讓我們一同來傾聽她的臺灣訪學故事~紅宇是一名康復理療師,也是一名花藝愛好者。紅宇曾說在接觸花藝之後,她感覺到自己被自然啟發著、療愈著。關於自然教育,她是一隻小白。
  • 環境教育看這裡就對了 | 臺灣訪學
    羅老師科班出身,昆蟲專業,主攻蜻蜓和豆娘,對我非常關心的螢火蟲倒是研究不多。她是臺灣著名的環保組織荒野協會最早的一批志願者(12年前),在去年調到桃小當自然課老師之前,她在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工作了四年,對環境教育非常了解。
  • 臺灣自然教育行業訪學:如何與自然建立聯結?
    這一次臺灣之行,平均每天睡不到7個小時。白天是緊密如行軍般趕路,一個又一個機構的參訪已形成套路:先聽簡報,接著是問答環節,然後導覽員指引參觀,最後或許還有一段極具特色的餐食。臺 灣 尋找自然教育的可能性 /此次臺灣之行參訪多家機構或社區,8天的時間,這其中還包括了在福山植物園的整整一天。
  • 【活動推薦】訪學招募|2017.3臺灣自然教育參觀訪學
    當我們說到臺灣,會聯想如畫的自然景觀、親切的同源文化…當我們說起臺灣的環境教育,會羨慕在大陸自然教育方興未艾之時,臺灣已經有數十年的探索,從政策、設施場所、專業人員3.18-25,讓我們一起親臨臺灣,在經驗豐富的自然導師帶領下,親身體驗各種類型的生態環境,訪問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實踐場所,從森林、山谷、溼地到城市荒野…從北到南,從自然到人文,深度學習臺灣自然教育的實踐經驗。
  • 夏令營招募 2016年臺灣大學「聆聽自然」之旅
    2016年暑期夏令營招募火熱進行中,應很多讀者的要求,我們繼續在暑假增開臺灣大學「聆聽自然」的項目,與我們一起前往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實驗林
  • 讓幸福與和雅溫暖相擁——記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外出培訓、訪學交流分享會」
    、「好好愛、只願歲月靜好。」、「世界那麼大,讓孩子自己去丈量。」、「有藝術薰陶的孩子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9月9日下午,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新學期的第一期「橘園講壇」隆重登場,本期活動的主題是「外出培訓、訪學交流分享會」,來自該校的五位老師代表上臺發言,興致盎然地分享了他們暑假期間外出學習的點滴感受,也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第31個教師節。
  • 面對未來,擁抱變革,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面對未來擁抱變革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立足根文化以創新為紐帶尊重教育的時代性」李彥漪女士在主題發言中,回顧了自己的教育經歷,以及得益於父輩的思想教益,闡述了好的教育對孩子及社會的重大影響。她說,教育是帶有時間傾向性的,當下科技迅速發展,如果我們往後看30年,人工智慧將會替代人類去完成很多的重複勞動和基礎計算,47%的既有崗位都將消失,知識的獲得將會變的越來越容易,那有價值的是什麼,是我們人類特有的——創造力,能夠用新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為自己或者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希望從現在開始,通過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教育幫助孩子去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 寒假,跟著科學爸爸開啟臺灣地質自然探索之旅!
    活動設計:科學爸爸——國內首屈一指的移動端親子科學教育專業內容機構活動執行:臺灣學遊——專注科學自然小團隊定製旅行,連續四期組織臺灣學遊專家團隊:科學爸爸擁有來自物理,化學,天文,生物,數學,地質的六大學科的頂尖國內外專家陣營科學爸爸的臺灣學遊到底能學到什麼?聽聽前四期家長和孩子們的感言吧!跟著科學爸爸走進美麗的寶島臺灣,將教育、文化和旅行完美結合的學習模式,讓我們短短的學遊之旅卻收穫滿滿。
  • 【訪學在海外】(十五)臺灣訪學記
    2015年的暑期,我們來到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進行暑期訪學。為期兩周的校內學習生活,給我們帶來了方方面面的思考。感悟自然 敬畏自然孟妮  這段時間,課程安排十分嚴謹,我們學習了園藝學各方面的知識。在金老師身上我也學到了要注重細節,做事情要考慮周全,所謂細節決定成敗也不過如此了。學以致用 用以促學潘辰  古語云:實踐出真知。作為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園藝學專業,更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農業生產實踐也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屏東科技大學訪學的過程中,我們也進行了很多的實踐操作。
  • 訪學招募|2017.3臺灣自然教育參觀訪學
    當我們說到臺灣,會聯想如畫的自然景觀、親切的同源文化…當我們說起臺灣的環境教育,會羨慕在大陸自然教育方興未艾之時,臺灣已經有數十年的探索,從政策、設施場所、專業人員3.18-25,讓我們一起親臨臺灣,在經驗豐富的自然導師帶領下,親身體驗各種類型的生態環境,訪問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實踐場所,從森林、山谷、溼地到城市荒野…從北到南,從自然到人文,深度學習臺灣自然教育的實踐經驗。
  • 培訓招募 | 2020年自然教育基礎培訓,12月成都站
    圖片來源:全國自然教育基礎培訓(2020天津場)★幫助參與者構架對自然教育的基礎認識,了解什麼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價值觀、原則以及基本方法;★召喚使命感,讓更多的人願意深入學習和實踐自然教育和可持續生活方式。
  • 我校學子赴臺灣訪學 綜合素養獲好評
    我校學子赴臺灣訪學 綜合素養獲好評 為加深海峽兩岸學子之間的了解,我校第二期赴臺遊學活動於今年暑假舉行。
  • 【訪學前沿】校區優秀學子赴臺灣大學訪學交流
    整個訪學活動分為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學習兩部分,在校內,同學們遊覽了臺大校史館、博物館及校園各大標誌性建築,品嘗了臺大著名的小吃,追溯了自建校起所經歷的一代又一代歷史變革,聆聽了臺大的歷史故事,共同感受了臺大獨具特色的人文環境和頗具開放性的文化交融氣息。
  • 中瑞酒店管理學院第三屆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訪學活動順利開始
    中瑞酒店管理學院第三屆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訪學活動順利開始
  • 金山學子臺灣訪學D3
    (一)這天,驕陽似火,卻好像絲毫抵擋不住我們赴左營國中訪學的熱情。走進校園,迎面撲來的是充盈著綠意的無限生機與活力。這是訪學的第一天,我們的一上午便在歡迎儀式、兩節體驗課與豐盛的午餐中度過,每位金山學子都顯得分外專注。最令我難忘的是歡迎儀式中,我校幾名同學將自己的作品贈給左營國中的環節。我也是其中之一。
  • 2018馨教師臺灣訪學行紀實
    參訪學校,看見臺灣教育之真本次訪學,在臺灣「張老師」基金會及公益人士吳林澤先生幫助下,共為老師們安排了四所臺灣國民小學進行參訪,分別為花蓮縣秀林鄉西寶國小、桃園市平鎮區祥安國小、臺中市北屯區新興國小、南投縣竹山鎮鯉魚國小。
  • 【布瓜自然冬令營看板】第四波
    走,一起去臺灣吧!全身心地投入自然與藝術中,為孩子們展現了一種新的可能性,感受自然和藝術的同時,尋到自己成長的力量與方向。這個寒假讓我們一起在這裡嬉戲銀色沙灘、科普之旅、歡樂趕海、看海上日出和海島日落、海灘篝火、逛海鮮市場、去探秘最年輕的火山島……招募:4歲以上,65歲以下費用預估:3880元/人報名:添加公眾號@彤成長(@tochengzhang)【雲南】環蒼山騎行,訪茶馬古道
  • 招募隊友丨SMART臺灣2019:更深層次的永續生活和食物探索
    項目特色「SMART可持續跨界考察」是「食物森林Forested」平臺的旗艦教育項目。它以生態食物為載體,真實世界為學校,由資深「SMART生命導師」帶領一支從全球招募的跨界跨文化團隊,考察世界各地域的可持續食農體系和可持續生活方式及文化。
  • 培訓招募 | 2020年自然教育基礎培訓,11月上海站
    你將有機會了解一線機構的活動和課程,我們重視實踐,並著手搭建實習和研修平臺的機制。圖片來源:全國自然教育基礎培訓(2020天津場)★幫助參與者構架對自然教育的基礎認識,了解什麼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價值觀、原則以及基本方法;★召喚使命感,讓更多的人願意深入學習和實踐自然教育和可持續生活方式。
  • 招募 | 臺灣高品質早期教育研學營 誠邀您的加入!
    一峽之隔,使臺灣和大陸的歷史多了些羈絆,也讓兩地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特色。,深入學習臺灣成熟的託幼一體化教育體系和辦學經驗。臺灣板橋市新板公共託育中心實行混齡教育,並按照孩子能力的不同發展水平,以16個月齡為參考,分別將班級內的孩子稱為「中小寶」和「小寶」,中心希望藉由混齡的形式,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供互相照顧與學習的環境和機會,讓他們能夠一起生活,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