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還沒真正到來,感冒高發季節也還沒來,韓國最近卻爆發了第二波疫情。
而這波疫情明顯迅猛程度很厲害,甚至有趕超前浪的趨勢。
疫情發生後的七天時間內,確診人數高達1576人,而每天新增人數也多達幾百人。
僅8月26日一天,確診人數就有441例,也是繼「新天地」教會引爆第一波疫情以來,時隔5個月19天單日新增最高。
而這一波疫情和上一次一樣,還是教會聚會鬧的。
8月15日是韓國的光復節,儘管政府三令五申不讓聚會,可「愛第一教會」還是組織了大批信徒在首爾中心聚集。
▲ 「愛第一教會」牧師全光勳
結果不僅教會牧師全光勳被確診為新冠肺炎,與之相關的確診患者人數也是不斷遞增,疫情形勢愈演愈烈。
然而在這樣關鍵的時刻,本該奮鬥在抗疫前線的數萬名醫生卻選擇了集體罷工。韓國醫學界宣布,8月26日起將集體罷診3天。
那麼,韓國醫生的醫德和責任感去哪裡了?
1、
在韓國,醫生被韓國人認為是非常具有前途和發展的職業之一。
譬如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天空之城》中,就真實地展現了韓國家長有多麼希望自己孩子成為醫生。
他們反反覆覆教育孩子的一句話就是:考入首爾醫科大,然後當醫生「才是唯一的出路」。
▲ 電視劇《天空之城》截圖
醫生被認為是「唯一出路」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收入高。
據保健福利部的《國民保健醫療實態調查》顯示,以2016年基準,在全國保健醫療機構工作的醫生(奉職醫)月均工資為1304萬韓元(約合7.75萬元人民幣)左右,年薪達1.56億韓元(約91萬元人民幣),是普通上班族平均水平的4到5倍。
即便是在韓國被譽為「神的職業」的公務員,年薪才是5604萬韓元(32.5萬元人民幣),勉強才達到醫生年薪的一半,而競爭也相當激烈。
普通醫生收入就已經是普通人白領的好幾倍,如果級別更高的醫生,收入更是驚人。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開院醫生的平均年薪為2.3億韓元(133.7萬元人民幣),牙科醫生和韓醫師分別為1.8億韓元(104.6萬元人民幣)和9600萬韓元(55.8萬元人民幣),緊隨其後。
韓國醫生的平均月收入從2011年的1006萬韓元,分別增長到2012年1089萬韓元、2013年1137萬韓元、2014年1186萬韓元、2015年1252萬韓元,年均漲幅為5.3%。
很多行業收入都緊縮,醫生的收入反而平穩增長。
不得不說,韓國醫生的高收入非常讓人羨慕了。
加上醫生的社會地位很高,十分受人尊崇,所以很多人都想考入醫學院,這也無形中令醫學院錄取競爭更加激烈。
據統計,從2006年開始,韓國每年只招收3058名醫學生,意味著高考中只有5%的最優秀學生才能進入韓國大學的醫學院學醫,而能進入首爾大學醫學系的學生更是尖子中的尖子。
甚至,有人為了可以學醫,放棄韓國頂級大學首爾大學的入學機會。
據報導,2017年就有387年高考生放棄了首爾大學理工系的錄取名額,轉身選擇了其他學校的醫科。
即便是進入醫學院,並不是一勞永逸。
進入大學後,韓國醫學專業的本科要讀6年,研究生需要讀2年,整個學習過程異常辛苦。
從進入醫學院到最後取得醫師資格證,成為一名正式的醫師,是一個非常漫長和煎熬的過程。
因為要求高,所以能畢業並且拿到醫生資格證從事本專業的人數更加稀少。
也因此,在韓國,醫生是個非常稀缺的資源,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特權階級。
在很多醫學生心裡,成為一名醫生也就等於拿到了人生的「金飯碗」。
2、
對於沒有考上醫學院的學生而言,做夢都想進入醫生這個集體。
但對於已經進入醫生行業的從業者來說,越少人加入這個集體,自己的飯碗就多一分安全。
所以,韓國醫生非常排斥其他人進入這個集體。
本來之前政府和醫學界都相安無事,可是經過今年的疫情,韓國醫療資源更加凸顯出了嚴重的不足。韓國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決定進行醫學院的擴招計劃。
韓國政府表示,從2022年開始,在未來10年內將醫學院的招生名額增加4000個,同時將成立一所新的公立醫學院。而對主修流行病學等薪資較低專業的學生,以及志願去農村地區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學生給予獎勵。
這個看似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卻遭受到了韓國醫學界的集體反對。
醫學界專業人員認為醫護工作者已經很充足了,擴招對於緩解城市和農村醫療資源的差異起不到任何作用。一旦醫學實習生激增必定會引起不良競爭,到那時韓國的醫療體系將會更加混亂。
同時,他們提出應該提升醫護工作者的幸福度,所以提高薪資才是重中之重。
畢竟,在他們眼裡,醫生這份職業含金量早已被稀釋了。
從2000年開始,隨著大量醫生湧入,韓國醫療界競爭激烈起來,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單單取得專科醫生資格證就能成功的時代了。
同時由於經濟下行,如果在同一個地區入住同一類型的醫院,那麼效益就會差很多。
此外,開醫院所需的高價設備和租賃費也不容小覷。於是,很多好不容易開的醫院關門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僅2018年韓國國內就有1179家醫院關閉。普通醫院的停業率為6%最高,其次是兒科。
醫院的經營難最終導致工資降低,工作環境惡化,醫生從業環境也大不如前。
雖然比起很多行業,醫生依舊是高福利穩定的職業,可是他們卻覺得遠遠不夠。
那麼醫生從業人數真的是非常充裕甚至過剩麼?
並不是,相反韓國的醫生依舊十分稀缺,甚至嚴重不足。
目前韓國大約有近13萬人擁有職業醫師執照。據韓國保健福祉部發布的數據,以2015年為準,韓國每1000人所對應的臨床醫生人數為2.2人,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3.3人),位居倒數第一。
意味著韓國醫生人數水平只達到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醫務人力非常不足。
韓國保健福祉部發布的《第1批公共保健醫療規劃(2016-2020年)》顯示,以2014年為基準,從每10萬人口所對應的醫生數量來看,首爾為267人,是慶尚北道(116人)和蔚山(123人)的兩倍。
一些偏遠地區醫護工作者人數才是發達地區的一半。
明明如此缺少醫護工作者,為何韓國醫學界還堅持人員充足呢?
歸根結底,就是韓國醫學界害怕自己的「金飯碗」不保,堅定認為不應該增加醫護工作者的就業壓力,自私地希望能永遠一勞永逸,故而才罔顧事實。
在他們眼裡,最重要的是個人利益,絲毫不考慮國民的健康,更加忽視了,如果只知道享福,韓國的醫學發展將會止步不前,而韓國醫學界也將缺乏核心競爭力。
3、
更讓人氣憤的是,韓國醫護人員選擇了在疫情肆虐的關鍵時刻進行罷工,只為了阻止醫學院擴招。
韓國對於罷工醫生,要求立刻返回工作崗,無正當理由違令者將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的罰金,或被暫時吊銷從醫資格。
韓國國務總理丁世均表示,國民不接受以患者生命做賭注的集體罷診行動。
雖然韓國的醫生都是精英,但很多也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為了一己私利,因為害怕自己的收入受到影響,所以不惜綁架整個社會。
難怪有人如此形象地比喻韓國醫生:那個曾經屠龍的少年,變成了那條惡龍。
對比之下,更顯中國醫護的更加難能可貴。
疫情來臨的時候,很多中國醫護人員都衝鋒在前,甚至在請願書上寫道,「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武漢封城的第一天,武漢市兒童醫院86歲老專家董宗祈全副武裝,坐著輪椅出診。
對於為何依舊堅持奮鬥在第一線,董宗祈淡然地回答道:「你說一輩子我為了啥,不就是為了這幾個病人嗎?」
曾在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的南方醫療隊隊員,在請戰書上按下了一個個血紅色的手印,寫下「若有戰,召必回,回必勝!」
武漢疫情到來時,84歲的鐘南山院士勸大家沒事別去武漢,自己卻選擇逆行到武漢坐鎮指揮。
不僅老一輩醫護工作者有擔當,年輕一代也各個英勇無畏。
一位年輕醫生帶著哭腔說:「不怕是不可能的,誰都怕!但這就是責任啊,穿上白大褂的時候,我就不怕死了。」
很多90後女醫護工作者,為了節約時間,方便穿脫防護服,自願剪掉了自己的一頭秀髮,甚至還有的人剃了光頭。
這份信仰值得所有人欽佩。
「我國是醫療資源向老百姓傾斜的平民醫療,以公立醫療為主體的醫療體系。醫生收入可能遠不如歐美等發達國家,但我國的醫生付出的可能更多。」
相比較韓國等國家,我國醫生收入並不高,但是我國醫生卻更具有奉獻精神。
就像有人說的,醫生在韓國的地位再高,他們也不過是當做一份職業,但在我國,醫生是把工作當作事業、當作救死扶傷。
罷工的韓國醫生,大概早已經忘記當年入學時的誓言:「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於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
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希望他們可以重溫一遍,明白從醫到底為何,或許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作者:歌
責任編輯:華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