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年來,肝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視野中,它被稱作「癌中之王」,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惡性癌症。
據悉,全球每年原發性肝癌新發病例80餘萬,這其中,半數發生在我國,究其原因,與「吃」有很大關係。
就連抗癌名士孫燕院士都曾講過: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是患癌最常見也是最多見的誘因。
案例:
小劉和嵐嵐是一對 90後小夫妻,剛結婚一年,小劉是個業務員,嵐嵐在超市做收銀員,小日子過的滋潤且幸福。
但好景不長,就在11月底,二人因腹痛就醫,結果雙雙患上肝癌,小劉病情較輕,但嵐嵐的肝癌已經發展到了晚期。
醫生了解後得知:小劉夫妻患癌,和飲食有很大關係
作為北方人,他們兩個都喜歡喝粥,嵐嵐經常下班後做好飯、煮好粥等小劉回家喝。
超市有時會處理一些不新鮮的食材,嵐嵐就會挑一些玉米帶回家,由於存放的時間較長,加上玉米本就不很新鮮,黴變是常有的事。
但嵐嵐不捨得扔,就把壞的部分切掉,剩下的繼續用來煮粥。
提醒:黴變玉米不可食用,肝臟終會不堪重負
玉米黴變後,很容易滋生黃麴黴毒素,這是一種廣泛滋生在發黴物中的真菌毒素,其毒性之強,勝過烈性毒藥數十倍。
1993年,世衛組織經實驗研究,正式定義黃麴黴毒素為「Ⅰ類致癌物」,誤食1mg就有患癌風險,20mg即可致死。
此外,黃麴黴毒素對肝臟的傷害是最大的,它還能破壞癌變的肝細胞表面的糖原,使其粘附性降低,更易發生擴散,加重病情。
除了黴變的玉米之外,還有2種常用來煮粥的食材,也容易出問題,若不注意會傷肝:
1、久泡銀耳
銀耳粥富含膠原蛋白且口感獨特,是很多女性非常喜歡喝的。
但風乾的銀耳煮粥之前需要進行泡發,一般情況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泡發時間足矣。
長時間浸泡,尤其是浸泡兩三天或隔夜浸泡,銀耳很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米酵菌酸就是其分解產物之一。
米酵菌酸被人體誤食後,會對肝、腦、心、腎等靶器官造成傷害,其中肝臟受損傷最為嚴重。
攝入過多還有造成肝癌、肝臟衰竭的風險,其致死率在40%以上。
2、長黑斑的紅薯
紅薯口感細膩、營養豐富,無論是烤紅薯還是紅薯粥都備受喜愛。
但紅薯的儲存條件較為苛刻,儲存不當很容易被黑斑病菌汙染,其外在表現就是出現很多黑點或黑斑,且黑斑病菌還會使紅薯變硬、發苦。
其產生的毒素無論是水煮還是高溫烘烤都有很好的穩定性,誤食後,可導致中毒,損傷肝臟甚至有致癌風險。
肝不好,身體會有哪些異常?
◆眼周皮膚呈黑紫色;
◆頭髮出油嚴重、頭髮油膩;
◆皮膚發黃;
◆眼睛幹癢、澀;
◆口腔異味(腐臭);
◆頻繁出現牙齦出血、流鼻血;
◆小便濃黃、異味重;
◆粉刺、痘痘突然增多。
保護肝臟,牢記「1多1少」
1多——多喝水
多喝水能使體液充足,促進新陳代謝,進而起到加速肝臟排毒的作用。
熱水浸泡有利於肝臟健康的雲臺冰菊,可事半功倍。菊花護肝,當屬懷菊,雲臺冰菊作為有名的懷菊亞種,有益肝臟健康的成分含量非常豐富,如:胺基酸、菊甙、生物鹼類等。
成分:
胺基酸:親和肝內脂肪,有效提升肝臟對脂肪的代謝能力,進而加速脂肪的分解消耗,減少肝臟壓力和受損風險;
菊甙、生物鹼類:幫助受損肝組織更快修復,還能增強肝臟對有害物質的抵抗能力,很好地保護肝臟健康。
1少——少熬夜
《黃帝內經》記載:肝藏血,臥,血歸於肝。
肝臟是重要的儲血器官,夜間進入深度睡眠,機體耗血減少,會有更多的血液回流、儲存在肝臟。
這有助於肝臟修復損傷和排出毒素。
而經常熬夜,血液消耗過多,肝血出現不足,很容易造成損傷、毒素積累,進一步危害肝臟健康。
小知識:
食物黴變後,切除黴變部分,剩下的還能食用嗎?
答案是否定的。
黴變的食物中會滋生大量黃麴黴毒素,而這種真菌毒素並不會乖乖呆在黴變部分,整個食物中都會有分布。
故切除一部分的做法並不能完全將有害毒素祛除,不可繼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