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鼓樓是一座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位於天津市薊縣文昌路,該建築目前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薊縣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鼓樓南邊正面高懸匾額,上書"古漁陽"三個蒼勁渾厚的楷體大字,是清朝康熙年間薊州知州張朝綜題寫。背面匠額用相近字體上書"畿東鎖鑰",落款為清朝道光年間知州"華浚"。城臺上周圍有垛口,城臺下中間開拱形門洞,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反映出薊縣城的古老特色,是一座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匾額"古漁陽"三字,充分概括了薊縣的古老歷史。天津薊縣在春秋時期曾建無終子國。秦代置無終縣。漢高祖元年,項羽封韓廣為遼東王,建都子此。隋代大業初改名漁陽。
薊縣城原先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將土城包以磚石,周圍九裡十三步。城北有山岡阻擋,沒有設門。城的東、南、西三面設門,門上建樓,城的四角建角樓。鼓樓建在城的中心。明祟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入薊州,城被拆毀,鼓樓被焚。清朝順治年間、康熙年間、道光年間,曾幾次按明時原樣重修,但或因地震、或因大火、或因年久失修,又幾次毀壞。到抗日戰爭結束時,薊縣城上角樓全塌,城垣拆盡。城中鼓樓也破爛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