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中,講道理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達方式。
公文中的講道理,就是議論,是發表主張和看法的一種表達方式。
比如2018年2月12日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了說明「我們在扶貧脫貧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贏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這個觀點,就舉出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米歇爾·阿列塔等的評價,來對觀點進行佐證。
我們在扶貧脫貧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贏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報導中講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減貧項目官員安娜·坎波斯表示,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為始終把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且在扶貧方面有清晰的目標,中國在減貧領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講到,從全球背景來看,中國減貧努力對尋求擺脫貧困的新興經濟體具有巨大價值。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米歇爾·阿列塔指出,中國的扶貧成功經驗值得推廣學習。......
這就是最為常見的議論,用擺事實來講道理,用論據來說明論點,這也被稱為直接議論。
直接議論的定義是:用真實、典型和充分的事實材料,或用權威性的理論論據和方針政策的條文來證明某種觀點的正確或錯誤。
比如,毛澤東同志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議論:
再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曾經和十九路軍一道進攻江西的第二十六路軍,不是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舉行了寧都起義,變成了紅軍嗎?寧都起義的領導者趙博生、董振堂等人成了堅決革命的同志。馬佔山在東三省的抗日行為,也是統治者營壘中的一個分裂。所有這些例子都指明:在日本炸彈的威力圈及於全中國的時候,敵人營壘會發生分裂的。
這段議論,則是用了典型的事實,直接有力證明了「敵人陣營正在發生分裂」這樣一個論點。
到這裡,我們對直接議論也有了一個概念。不論是事實材料,抑或是權威觀點,我們都可以用來直接有力證明公文寫作中的觀點,讓講道理更加有說服力。
當然,除了直接議論,公文寫作中還可以運用間接議論的方式。
與直接議論用論據直接證明觀點不同,間接議論採取的方式是:假設一個與之相排斥的論點,然後證明假設的論點是假的,那麼已有的論點就是真的了。
小贏認為,這是一種「曲線救國」。
具體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如果沒有他的卓越領導,沒有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人民就還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鬥。
這段話中的兩個「沒有」就是假設,而中國革命的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兩個假設是不存在的,所以反證過來,只有在毛澤東的卓越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革命才能勝利。
再看一個例子,《求是》轉載了宣講家網上的一篇文章《如果沒有共產黨號召,中國能否從內戰走向抗戰還是未知數》,開篇就有這樣一段論述:
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沒有深受共產黨影響的張學良與楊虎城兩位將軍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當時的國民黨蔣介石很難放棄其內戰政策。
這也是運用了兩個「沒有」的間接議論,在反證觀點的例子。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從語言表達上來看,運用間接議論的手法,能讓觀點更加清晰、更加有力。
啟發與實踐
在公文寫作實踐中,運用最多的莫過於直接議論,而且常見於領導講話稿和理論性文章中。但之前在使用的時候,頭腦裡並沒有一個特別清晰的概念,屬於「無意識」地議論。
在領讀《品味公文》這本書的過程中,慢慢開始對語言特點、表達技巧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通過公文大家顯性化的寫作經驗,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公文寫作能力。
當然,接下來,還需要更多的實踐探索,奔湧吧!公文寫作新鮮人!